分享

好莱坞模式带给未来经济的启发

 haosunzhe 2015-05-25

199IT数据中心微信账户:i199IT


翻译:刘圆园、Boyang Chen、周翰廷


最近我造访了一个电影片场。那是电影开拍第一天,我到现场时,太阳才刚刚升起。但是,已有约150人在一座废弃的办公大楼内忙着搭建当天拍摄的布景。摄制组人员正在铺设电线、架设灯光;电影摄影师和他的团队正在片场一角讨论阳光从百叶窗透射进来的方式;木工们给一部非常逼真的道具电梯进行最后的修饰——我按下按钮耐心等待后才发觉电梯原来是假的。


我在现场的身份是“技术顾问”:我曾经报道过这部电影涉及的一些金融事件,因此电影制作方想趁布景期间向我问些问题。但那天绝大部分时候反而是我不停地问他们问题,看着片场忙碌景象,我很好奇:为什么这里的工作进程如此流畅?这些人以前从未合作过,而当天拍摄的一些场景相当复杂,要求各方默契配合:灯光、化妆、发型、服饰、布景、道具、表演。然而他们没有时间磨合;每个人迅速投入合作,配合天衣无缝。布景设计师向我介绍他把墙漆成几近纯白的色度,如此可以烘托场景气氛。服装设计师对于主角应该穿什么样的凉鞋也要反复斟酌。他们一一向我介绍,却无需向彼此解释。他们刚开始合作,却能神奇地让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


这种商业运行模式有时被称为“好莱坞模式”(Hollywood model)。确定项目,组建团队,各方只合作到项目完成时间,最后团队解散。这种短期、以项目为中心的商业运作模式与公司运作模式不同。在公司运作模式中,先期投入资金来建立企业,雇佣员工从事长期工作,工作岗位没有截止期限。这些工作往往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但这又不同于优步模式(Uber-style)的“零工经济” (gig economy),即由一人处理、往往一天之内就能完成的极短期业务。


通过“好莱坞模式”,临时团队通过招募大批技能互补的人员运行大型的复杂项目。这一模式如今已被推广到桥梁搭建、应用软件设计、开办餐厅。不少化妆品公司会设立由审美和技术方面专家组成的临时团队,以开发新产品,再将产品交给雇佣长期员工的工厂生产。(其实大型制片厂也如此:临时员工负责电影拍摄制作,而长期雇佣的专业人员往往负责市场推广和销售。)



Illustration by Andrew Rae


我们的经济正在大幅转向好莱坞模式。我们当中的更多人会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围绕着以项目为基础的短期团队进行架构而不是没有时限的长期任务。有许多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改变,但是也许理解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已经抵达了一个百年侥幸期的终点,一个经济史上的奇特时刻:提供本质上相同产品的大公司占据着统治地位。竞争主要来自对成本的关注,方法则是把生产变得廉价和更有效率;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在有形资本上进行巨额投资——机器和工厂——然后将这个些工厂填满工人,让他们重复进行一些日常工作。非制造企业有着类似的模式:想想那些装满了文职人员、会计,及律师的办公楼吧。那个体系随着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在60年代的美国开始衰败,首先是在制造业。随后在21世纪初期在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分崩离析。有着更好的适应性的好莱坞模式出现了。每个新团队都会根据那一特定时间的具体需求进行组建,而且只需要有限的财力保证。


这对管理层和资方无疑是好消息。不过,依我实际观察而言,这对许多员工也是个出人意料的好制度,尤其是对那些有抢手技能的人而言。问问好莱坞的制片商,他们会证实,经证明能胜任任何工作的可靠技师的人数是有限的。影视项目往往迅速推进,有着严格的截止日期,所以那些重要的员工就在谈判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比方说,化妆师和发型师的报酬比他们在高端沙龙的同行高得多。同样地,置景师也比在更传统的建筑工地工作的木匠和电工赚得多。尽管好莱坞的工作都是短平快,但这里有着很强的工会传统,维持了高工资,这也是有利因素。国际戏剧舞台工作者联盟728地方分会(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 Local 728)代表的是洛杉矶地区的影视灯光工作人员。根据它提供的价目表,在大片场,即便是入门级别的电工也能挣到逾35美元的时薪(约合220元人民币)——比全美电工的平均工资水平高出40%以上——而且他们可以在这一报酬的基础上每天工作12小时。


好莱坞模式还给员工带来了另一项好处:每周末的票房成绩提供了关于哪些技能最有价值的新信息。我和一名化妆师讨论了在影视作品中突然出现的僵尸潮。她解释道,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一小群僵尸化妆专家从中获利,而其他人也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当然,这种持续不断的信号有时会令人不安;每年,都有一些业内员工发现他们的技能没有市场价值。但是总的来说,它肯定比工厂制度更仁慈,因为后者的雇员只能偶尔得到关于自己市场价值的反馈:刚开始工作时、跳槽时、要求涨工资时,或者——糟糕透顶的是——当被解雇时,而且往往是被集体开走。


自动化成为好莱坞的核心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基于项目的好莱坞模式使其不至于有破坏性的影响。有些项目,像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那些充满电脑特效画面的作品,的确基于的是将大量资本投注在新技术上,而我们通常会将这些技术联想到制造领域。但多数电影是在逐步采纳新技术,伴随的是各分支的专业人员各自决定采用这些革新。


我最近与一名电影摄影师谈过话。他表示自己颇为担心好莱坞的最新技术:机器人操控摄影机。以《地心引力》(Gravity)为例,就用到了智能机器臂装载的摄影机,为片中描绘的那真实得令人目眩的外太空奠定了基础。然而,机器人并没有消灭对传统摄影师的需求,反而明确了摄影师的技能何在。如果一名摄影师的技能仅是掌镜,那他在机器人操作摄影的时代肯定难以觅职。但摄影师的价值在于他的眼力,对影像移动或是令观众陶醉的方法的洞见。(在复杂镜头中帮助摄影机移动的器械助理,则可能需要担心。)


纵观经济,我们将要终结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时代——一个有巨大、笨重且昂贵的机器,并需要大量技术培训才能操作它们的时代——进入人类与机器人合作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机器人不需要复杂的程序语言才知道要做什么,而能理解简单直接的手势与命令。构成挑战的不是学习操作机器人,而是了解到底需要进行什么工作,然后利用机器人来完成。


好莱坞模式能在当下兴起,很可能并不是巧合,因为美国企业的核心在广义上就是讲述故事。由于自动化以及与许多低薪国家的贸易扩大,美国企业几乎不可能借由提供低价的商品化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竞争,从而获得正常利润。你的公司必须提供让顾客愿意支付溢价的独一无二的额外内容,才可以获得利润。我近期拜访了一间水泥厂,那里的人熟练讲述的故事是,这家采石加预拌的厂子是绿色革命的一环。企业创造并传播附加值的方法与拍摄电影的许多技巧如出一辙:确保产品的所有元素能和谐共处,并传播同样的价值。


好莱坞模式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好事。它显然青睐教育与文化方面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些特质。不过,好莱坞模式的确预示着,新经济的赢家不仅仅是那一小群百分之一,而将是千百万的美国民众。其中有许多人并没有高阶的工程学历,但好奇心、创造力与更多技能会帮助他们与任何受众建立联系。


纽约时报

http://cn./education/20150510/t10hollywood/


全网最棒的『大数据导航 HAO.199IT.COM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最新数据资讯


『 WeMedia 』自媒体联盟覆盖千万人群,『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为其成员。( 账户:i199IT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