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格律常识|第8讲】相粘、相和、重韵、重句、律诗、律绝、钦定词谱、洪武正韵

 山居阁 2015-05-25
  诗词君持续会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些基本的诗词常识及定义,希望大家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掌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诗词格律常识 | 第8讲
  带过曲
  散曲的一种。散曲小令本以一支为限,如以两支或三支曲调组成一个单位,则必须几个曲调的音律能够互相衔接,故称。曲牌间以“过”或“带”相联。如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为两支小令组成的带过曲,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为三支小令组成的带过曲。用带过曲能适当扩展小令的表现容量。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亦用之,并可南北曲兼带。
  南乐
  元代人称词为“南乐”。
  南曲
  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之总称。同“北曲”相对。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元代流行于南方江、浙等省,明代盛行。其特点是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曲式为单阕体,若多次重复,则用“前腔”以续;宫调运用较为灵活,套曲曲调排列“用声相邻”;曲牌依板拍性质,分引子、过曲、慢词、近词;曲辞用韵以南方(今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声,明中叶以后亦兼从《中原音韵》;衬字少而节奏徐缓,声调圆湛柔宛。以箫笛伴奏。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之乐曲均以南曲为主。明王骥德《曲律》收其曲牌七百三十一章,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一千五百十三章(包括集曲)。亦称“南词”。如徐渭《南词叙录》,沈自晋《南九宫词谱》。
  南套
  南曲的套数叫做“南套”。南套年用的曲调不同于北套。南套的构成,有引子、过曲、尾声等部分,但尾声较北套单纯。而尾声前的其他部分,则较北套繁杂。南套一般只用同一个宫调所属的曲牌。
  南朝民歌
  南朝时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歌,以“吴歌”、“西曲”为主,内容多是抒发男女情爱的情歌,形式短小,言辞活泼清新,富于想像力,多以四句五言为主。
  相粘
  诗律用语。相粘是指近体诗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一致,第二字因是句子的第一个节奏点所在,其平仄定了,其他各个节奏的平仄也跟着确定。这样,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平仄关系便可全面确定下来,做到平粘平、仄粘仄,把上下两联粘联起来成为一绝,从而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格律诗的平仄讲究“粘”,是求同的表现。
  相和歌辞
  乐府歌曲种类之一。原为民间流行歌谣,汉代立乐府,取以入乐。据《宋书·乐志》,此歌是指以弹拔乐器和管乐器伴奏,由一人手持叫做“节”的乐器,一面打节拍,一面唱的民歌俗曲。《古今乐录》谓:“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府诗集》按演奏乐歌的次序将些歌分为十小类:《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侧调曲》、《大曲》。演唱此歌诗时,有引有和,有先有后,乐器不同,曲调多变。又以秦乐唱和时的次序分为相和引和相和曲二种类型。“引”为序奏之意,即“曲引”,尔后引出相和诸曲辞。其中有许多汉乐府的优秀民歌。
  柏梁体
  诗体名。七言联句的一种。《东方朔别传》曰:“孝武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并赋此体,“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三),传说也因此以“柏梁体诗”为最早由文人创作的七言诗。清顾炎武以其所注人名、官名多与武帝时代不符,故断为后人依托(见《日知录》卷二一)。然今人逯钦立考《汉书·武帝纪》已有诗注中所提职官名,认为不能疑为伪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
  哑韵
  韵文押韵时使用开口度较小、发音不响亮的韵字,称为“哑韵”。元人范德机《木天禁语》说:“押韵不可用哑韵。如五支、二十四盐,哑韵也。”
  钦定词谱
  亦名《词谱》。清陈廷敬、王奕清等奉敕编。四十卷。收唐、五代、宋、元词八百二十六调,二千三百零六体。以每调字数多少为次。对平仄声韵、句读、来源均有考订,比《词律》更严谨完备。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府刻本,北京中国书店1979年据此影印本。
  选体
  即五言古诗。萧统《昭明文选》所选录的都是五言古诗,所以又称为“选体”或“选诗”。
  重头
  一首小令的词如果上片与下片的句法完全相同的,叫做“重头”。即指下片与上片的平仄、句式重复。《南歌子》、《浪淘沙》、《江城子》、《渔歌子》等均是重头的小令。元曲中同一曲调重复使用,以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也称为“重头”。重头的曲子必须首尾完全相同,衬字则可不论。一首小令“重头”了,便称为“重头小令”。重头小令与套数不同,后者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一般具有尾曲,而重头没有尾曲,也可押不同韵部的字。
  重韵
  诗学术语。指同一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重复出现。某些字(如“耳”)既为名词,兼可用为语助词,当此两义在一首诗中并押,也为重韵。古诗尚朴拙,不避重韵;近体崇精切,遂视为大忌。
  重句体
  元曲中一篇之内多用口气相同、句式相近的一种写作格式。例如汤式小令《折桂令》:“冷清清人在西厢,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乱纷纷花落东墙,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枕儿余,衾儿剩,温一半绣床,闲一半绣床。月儿斜,风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荡悠悠梦绕高唐,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
  重叠对
  元曲中的一种对偶格式。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对耦》所云,谓他所作的《鬼三台》的对法是“第一句对第二句,第四名对第五句,第一、第二、第三句,却对第四、第五、第六句是也。”但是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所录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第三折中的例曲,却与周氏所说不合。越调《鬼三台》的内容是:“两家局安营地,施智谋,似挑军对垒。等破绽,用心机,色儿似飞沙走石。汉高皇对敌楚项籍,诸葛亮要擒司马懿。那两个地割鸿泗,这两个兵屯渭水。”
  重头小令
  一个曲牌重复两首以上的小令构成一个组曲,叫“重头小令”。它可押同一韵部的字,也可不用同韵字。有的重头之后形成钜规宏制,包容曲子多至一百首。如《录鬼簿》记乔吉的《梧叶儿·题西湖》一组重头小令,即有一百首之多。李开先和王九思也都写有连贯一百首的《傍妆台》重头小令。重头小令只要各首的内容相关,题目可以另加。如张可久《卖花声》小令四首,分别吟咏春、夏、秋、冬四季。
  促拍
  也称“促曲”、“促遍”、“急遍”。词学术语。词本为配合乐曲之唱词,如配合之乐曲节奏急促(称“急曲子”,与“慢曲子”相对而言),则称“促拍”。宋人作词,有时在词牌前加“促拍”二字,以区别于本调,如《促拍丑奴儿》、《促拍满路花》等;亦有在词牌后加“促拍”二字,如《长寿仙促拍》。促拍曲之歌词字数常较本调多,如《丑奴儿》一般为四十四字,而《促拍丑奴儿》则为五十六或六十二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唐人亦有以之泛指近体诗的(见白居易《元宗简集序》)。此体发源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所倡新体诗,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六、七言,简称五律、六律和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每首八句;若仅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声韵格律亦有严格规定,每首四韵或五韵,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不得换韵,且每句各字及各句各联之间平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虽有变格,而以依循规定之常格为主。此外,中间两联须对仗,倘是排律则中间各联须对仗。小律则勿须苛守。
  律绝
  诗体名。指唐以来流行的近体绝句。每首四句,分五言、七言两类,简称“五绝”、“七绝”。声韵规则固定,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有时也被加上若干“泣声”、“虚声”,被之管弦。如王维《相思》一诗,即被合乐,传唱于梨园(见《全唐诗话》卷一)。
  律赋
  赋的一种。唐宋时期为适应科举考试而产生的重视骈对与声律的赋体。元祝尧《古赋辨体》叙律赋与俳赋之差别云:“为俳者则必拘于对之必的;为律者则必拘于音之必协。精密工巧,调和便美,率于辞上求之。”又称:“唐人之赋,大抵律多而古少。”所谓律赋即在俳赋基础上更调以声律,务使平仄相错,得音声之美。然堕入为文造情、几近文字游戏之弊,故吴讷批评唐代律赋“风骚不古,声律大盛。句中拘对偶以趋时好,字中揣声病以避时忌。孰有学古”(《文章辨体》),徐师曾亦斥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文体明辨》)。
  律吕四犯
  作词时“犯调”的四种类型: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实都是宫调相互之间的转调。四犯中只有宫犯商、商犯羽两种情况较为常见。
  独用
  中古的韵书中规定某些韵部只能自己单独用为为韵,不与其他韵部的字通押,往往注明“独”字,这就表示该韵部为独用的韵部。如《广韵》中规定东韵只能独用,人们作诗就不能将本韵字与他韵字混押。独用是与“合用”或“同用”相对的。《广韵》中规定独用的韵部(以平赅平、上、去、入)有:东、江、微、鱼、齐、肴、豪、麻、青、侵等韵部。
  独木桥体
  诗体名。以通篇押同一字韵,如走独木桥而得名。多见于词曲中,如元张养浩《塞鸿秋》:“春来时香雪梨花会,夏来时云锦荷花会,秋来时霜露黄花会,冬来时风月梅花会。春夏与秋冬,四季皆佳会。主人此意谁能会?”另宋蒋捷《声声慢·秋声》亦属此体。
  急曲
  节奏急促的曲牌,称为急曲,南曲多用。如《胡女怨》、《青歌儿》等南曲曲牌,便属急曲。相当于后代的快板曲。南曲联套中,急曲常放在慢曲之后。
  音步
  韵文中的一个节拍,称为一个“音步”。通常是两个或一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一般的五言诗,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其音步划分是“昔闻”、“洞庭”、“水”,三个音步,“今上”、“岳阳”、“楼”,又是三个音步。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就平仄结构来说,可以分为“海内”、“存知”、“己”三个音步(即仄仄,平平,仄),或“天涯”、“若比”、“邻”(即平平、仄仄、平),但从意义结构上说,可以分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结构。前者是二、二、一形式的音步构成,后者是二、一、二形式的音步构成。
  音韵阐微
  这是清初康熙年间由李光地奉敕修撰、由王兰生实际编纂、徐元梦校阅的一部韵书。这部韵书遵用宋元时代以来流行的“平水韵”,将韵部分为一百零六部。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声类则统以三十六字母,其语音系统,基本上是宋代《礼部韵略》的重现。不过,它的韵类实际上分为一百一十二部,保留了文、吻、问、物与殷、隐、焮、迄以及迥、径与拯、证的区别,比流行的诗韵多出六部。它于各韵之后,注明古今分韵的异同。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是明清时代读书音的反映。它是我国出现较晚但又较有影响的一部韵书,是传统韵书的殿后之作。
  送
  乐府中的送声。乐歌一曲终了时以他辞和之,叫做“送声”。《古今乐录》说:“欢闻歌者,晋穆帝升平初,歌毕辄呼:‘欢闻不’,以为送声。后因以为曲名。”前人指出吴歌、西曲之后有送。
  前腔
  南曲的套数使用同一曲牌的几支曲子,自第二支曲以后各曲即称为“前腔”。前腔不是固定的曲牌,它的格式应与第一支曲子相同。不过可以“换头”,这称为“前腔换头”。前腔与北曲的“么篇”类似。
  前腔换头
  南曲的套数中,同一个曲牌可以连续使用,但后面的曲子可以改变前面曲子开头一句或数句,这叫做“前腔换头”。与北曲的“么篇换头”相类似。
  首句
  一首诗的第一句。又称为起句、发端、破题。
  首联
  亦称“起联”、“破题”、“发句”、“发端”。诗学术语。指律诗的一、二两句。一般不要求对仗,偶有用者,为变体。
  首句入韵
  近体诗中第一句(首句)参加押韵,其最末一字与第二句句末的字押韵,这叫做首句入韵。首句入韵的韵部,常与第二句韵脚的韵部属于邻韵。七言律诗及绝句以首句入韵为常。由于第一句要押韵,而押韵者多是平声字,所以叫做“平收”。如果是“仄起式首句入韵”的诗,就叫“仄起平收”;如果是“平起式首句入韵”,就叫做“平起平收”。
  首句不入韵
  近体诗中第一句(首句)不参加押韵,其最末一字不与第二句句末的字押韵,这叫做首句不入韵。五言律诗及绝句以首句不入韵为常。由于首句不入韵,首句的句末心用仄声字(与入韵的第二句句末相反),这就叫“仄收”。如果是“仄起式”的诗且首句不入韵,就叫“仄起仄收”;如果是“平起式”的诗且首句不入韵,就叫做“平起平仄”。
  洪武正韵
  明初乐韶凤等人奉明太祖之命所撰集的一部官韵书。书成于洪武八年(1375)。编者强调此书的制作,“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它所反映的,大概是明代初年流行于广大北方地区的共同语读书音,这个语音,在明朝是作为朝廷所使用的典范语音的。它所反映的这个语音系统,与《中原音韵》基本一致。由于此书设有十个独立的入声韵,而《中原音韵》却将入声“派入三声”,人们对《中原音韵》这种作法又有所误解,以为《中原音韵》之时就已消失了入声,而《洪武正韵》却保存入声,就认为这是它守旧、复古的表现,实际上,它的分立入声韵,是当时实际的读书音的反映,并不是复古或遵从南方之音。
  《洪武正韵》全书分为七十六个韵部,平、上、去三声各分为二十二部,入声十部。这七十六部,就平上去三声来说,只有二十二类,比《中原音韵》多了三类,这主要是它将周书的鱼模韵分为鱼与模两韵,又将齐微韵分为齐、灰两韵,又将萧豪韵分为箫、爻两类,故增为二十二类。此书将平声合为一类,不分阴阳,而且保存全浊音声母。这并不是它崇古的表现,也是有其实际依据的。《洪武正韵》因为保存入声,而作北曲讲究将入声字“派入”三声,作南曲者则没有此种做法,所以它为作南曲者所遵用。此外,它也是作诗用韵的依据。
  宫词
  诗体名。指专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体。一般为七言绝句,因唐王建《宫词》组诗百首而著名,后代诗人所作亦多为组诗。常以宫廷礼仪、宫殿苑囿、帝妃秘事为题材,写宫女哀怨之作尤多。
  宫调
  戏曲音乐名词。为音乐调式之总称。我国古代乐理区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微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如“正宫”、“仙吕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十二宫、七十二调,共八十四宫调,也称“八十四调”,实际上八十四调并不全用。如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一调;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的传奇用六宫七词,通称十三调;而常用者只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北曲南曲的曲牌,分属各宫调,其原因或与乐器定调方法(如小工调、正宫调)有关。
  宫谱
  一种按宫调系统分类、注明工尺板眼及录出曲辞以供歌唱的曲谱。元曲中的此类宫谱,多为清人所撰,不是元代曲家之作,不一定可靠。较为著名的作品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
  语业
  词的别称。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忌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杨炎正即把自己的词集称为《西樵语业》。
  神弦曲
  六朝乐府诗的一种,属《清商曲辞》,它是江南地区民间祭神侑乐的曲辞,有点近似于《楚辞》中的《九歌》。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
  险韵
  亦称“僻韵”。诗学术语。指作诗选用艰僻字押韵,或从包含字数不多的韵部(如“江”、“佳”、“肴”、“咸”)中选取韵脚,令人叹觉其险。唐宋以降,历代文人作诗间有以此炫才者。宋苏轼曾用“尖”、“叉”两字为险,旧时推为用险韵之名作。
  结句
  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即尾句。
  结声
  又称结拍,指词的最后一句。
  绝句
  亦称“截句”、“断句”、“绝诗”。诗体名。每首仅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称名则约起于南朝,相对于“连句”而言。梁陈时已较普遍用其泛指四言短诗,这种短诗平仄押韵均较自由,或称古绝句。“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当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故古人将之归属律诗,如李汉编韩愈《昌黎集》即如此。后人以为绝句乃截取律诗之半而成,此说由归纳唐人绝句之格律形式而生,用以说明绝句来源及得名由来则未确。此外,由于唐时模仿古乐府之作已不合乐,时人大多采用绝句形式写作配乐歌词的歌辞,故其又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骈赋
  亦称“俳赋”。赋的一种。是在古赋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新赋体。兴于魏晋以后,盛行于南北朝。孙梅《四六丛话》谓:“左、陆以下,渐趋整炼,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其特点是追求字句工整精巧、句末押韵、音节轻重谐畅,篇幅一般较古赋为小。唯因拘于声辞,不免影响情致的表达。著名的作家伤口有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