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子山的那片烛光
俞慧军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1982年立秋后的第一场雨,把大别山洗染得分外娇艳。我当年所在的部队进驻大别山区一个名叫望山穿村的山村里。别看村寨人口不足五千,地域却很大,管辖着方圆百余公里的山域。山村环绕着一个名叫灵岩子山的地方,这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这是一片红土地,浸润着无数中华儿女鲜血的红土地。秋日的望山穿村,环绕在映山红、山楂林、白桦树和那些叫不上名来的草木之间。依傍着穿越灵岩子山的那条雁塘溪昼夜不息地流淌,哺育了这山村里一代代子孙。望山穿村有8个自然村落组合成,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 自从山村进驻部队后,这里的乡亲们便像过节一般,人人脸上荡漾着欢悦的喜色。唯有营长高强一连几天脸色凝重,不吭一声。时任营部代理书记的我也无法猜出高营长的心思。 那是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我独自来到灵岩子山的东山坡上,偶然发现一位高大的汉子站在一块石碑前默默地鞠躬。我信步上前,才发现是高营长,泪水流淌在这北方汉子的脸上,无声的哭泣比有声的痛哭更伤悲。在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山梁子上,10年前的一次隧道施工又夺走了11位官兵的生命。那是不堪回首的一幕: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在灵岩子山隧道掘进中,时任三班长的高强当时正好在隧道口2米处卸土石,只听“轰隆”一声巨响,11位官兵被堵在了距隧道口百米远的内坑道中,尽管实施了所有的紧急抢救,均未奏效。11位官兵壮烈牺牲。为了让大别山区的父老乡亲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让千里山川披上绿装、结出金果,11位烈士的英魂在灵岩子山守望着、期盼着。这一天终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了山村。 秋夜的山村,是那么静谧,静谧得让人悚然。营党委会议室里气氛骤然紧张,时针已过12点,营党委班子成员们没有一点睡意。为了让山村的乡亲们早日坐上通往山外的车,接上电,喝上清纯的水,通宵达旦工作的高强迎来了又一个红霞满天的清晨。 山区的父老乡亲获悉部队要在春节来临前完成灵岩子山东西向隧道的贯通工程,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犒劳亲人。灵岩子山苏醒了,望山穿村沸腾了,山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隧道开工仪式。简短动员后,三声开山炮鸣,百余名官兵掘进灵岩子山东西隧道的战斗打响了!乡亲们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令季节也动容的难忘日子。 掘进的艰险是难以想象的,每掘进一尺,均有细密的溪水渗进隧道,不到半个时辰,山泥便像层层剥落的棕树皮一片片滑入隧道内。但官兵们没有胆怯,他们严格按照科学的掘进法,一寸一寸与山体塌陷展开了殊死搏战。 两个月后,白桦树叶凋零了,山楂树叶也由红变紫了,大别山的霜水滴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冬来了,东西向隧道眼看就要贯通,官兵们的情绪更高涨。一星期没好好合过眼的高强,此时依然精神焕发,昼夜巡逻在隧道掘进的工地现场,耳畔回响着首长临行时的教诲:一定要安全、优质施工,造福老区人民。隧道外是大别山初冬零下十多度的严寒,隧道内却是二十多度的温度。近三十度的温差形成了隧道内外两个不同的季节,官兵们经受着体魄与意志的考验。 千米穿山隧道通车那天,寒风凛冽,乡亲们敲锣打鼓,扭起秧歌,以山村特有的方式喜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奇迹。 通车那天的傍晚,高强一个人来到距通车隧道百米处的烈士墓碑前,点燃了11支红烛。烛光中,他那肃然的脸庞上没有一丝光亮,只有红烛在山野凛冽的寒风中淌着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