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为野生动物设计房屋

 田园牧歌生活 2015-05-25

Joyce Hwang现任水牛城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建筑部门的副教授。她先后取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士学位和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专业的学士后学位,获得AIA/NCARB的建筑师执照认证,并于2014年在纽约州西部水牛城(City of Buffalo)成立她的建筑研究事务所,Ants of the Prairie(草原之蚁),致力于直面当代生态系统中的优势与缺漏,并发展创新的解决途径。事务所的业务不再局限为人类服务,客户包括蝙蝠、蜜蜂、虫鸟类。Bat Cloud(蝙蝠云)和Bat Tower(蝙蝠塔)两个项目便是由Hwang的团队设计制作,为了号召社会对遭受白鼻症(whitenose syndrome)侵略而大量减少的蝙蝠群的关注。

Joyce Hwang在她的studio


“动物是我的项目的目标用户。作为跨物种设计的提倡者,我面临的课题是:对于建筑形态的思考,如何能突破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 ”


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客户的交流是必须的。当蝙蝠成为主要客户时,这一环节便由建筑师与生物学家的紧密合作所取代:研究蝙蝠生存模式,并以制造模拟大自然中蝙蝠的生存环境为目标,在增加建筑物功能性的同时,往往成就了Joyce Hwang的建筑特色。


BatTower Concept and Rendering

Joyce Hwang对蝙蝠的初印象是,它们通常在洞穴或者阁楼此类结构空洞的地方栖息。然而,许多蝙蝠偏好狭小逼仄的空间——甚至是不到两厘米的缝隙。于是,建筑师融合对比鲜明的两个特征:夹缝与幽谷,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塔型建筑——垂直的洞穴。

BatTower Structure


塔高3.6米,分为基地,五层主体模块,以及塔顶。每一个主体模块由切割为多边形的室外用胶合板排列组合,形成纵向肋柱。木板间均留有2至3厘米的空隙供蝙蝠藏身,大部分木板上都刻有一排排深3毫米的凹槽,像梯子一样有助于蝙蝠依附攀爬。五层模块叠落有致,中由一块镂空的三角形木板链接,结构稳定,又增添了塔内空间的复杂性。塔顶的木板涂有深色颜料,吸收更多日照,以便维持塔内有利于蝙蝠栖息的温热环境。


BatTower Built in Studio


BatTower on Site


在项目的实施中,Joyce Hwang了解到仅研究蝙蝠的习性还不够,还要研究其生物链的特点。Bat Cloud(蝙蝠云)被装置于Buffalo工业区内,一座由废旧填埋区改造而成的自然保护区。项目由许多悬挂在树腰的白色容器组成一个巨大的顶棚,远看像是一片飘入树丛中的云朵,项目便由此为名。


BatCloud on Site


单个容器的设计与结构为寄居在城市的蝙蝠群提供了庇护。塑料不锈钢的骨架,套上加强保护层(NASA航空任务同材质),全天候防水又保温。容器的几何图形呈上窄下宽状:蝙蝠由顶端开口进出容器,其底端宽大,盛满了土壤与植被。蝙蝠群食用容器里的植被,或者被植被吸引而来的飞虫,土壤采集蝙蝠粪便的养分,从而滋养植被,由此形成一个自然的良性循环。每一个容器内安装有感应和数据收集器,用于与项目合作的生物学家定期检测环境的温度、湿度。

BatCloud Detail


对Joyce Hwang而言,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动物是否习惯以此为寄居地(模拟自然环境的程度),和周围居民的态度与反馈。Bat Cloud顺利装置后,她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邮件,有教育组织与科学组织来信希望了解更多装置的功能性,甚至有居民咨询如何在家附近自建一个小型装置,他们希望把常来家做客的蝙蝠们吸引去室外。他们的想法另Hwang激动--这个小小的希望在于,当人们的生活与动物产生交集时,哪怕不愿了解或喜爱它们,人类愿意去寻找一个解决方案,为它们留一条活路,而非杀戮。


Bat Cloud: Rotterdam

— designed and installed for the 2014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Rotterdam

“建筑物如何充当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和剂?建筑物如何促进发展已经出现的自然进程?蝙蝠塔以及接下来的Pest Wall项目的目标,是为在城市背景下生存的野生动物提供一个形象突出的寄居地;从而让人们意识到这些生物的存在,正视人类对其他生物或喜爱或厌恶的态度,思考生命体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的无法预测性下相生相息的生命体间的关系。”


PestWall Renderings:exterior&interior


Pest Wall是一个正在进程中的项目,建筑师的兴趣点在于老房改造,在实现理念的同时有效的整合资源—通过改建老旧建筑的外立面墙体,为野生动物修葺供他们活动生存的空间。所谓人在墙里,动物在墙外。Joyce Hwang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她所交谈的许多业界人士认为项目很有趣,但畅想人与动物如此近距离相处的景象,还是比较困难。


然而,燕子衔泥筑窝,寄生在老家屋檐下,这景象很早就存在与我们的记忆与文化里。“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描述了一种暮春未逝,生机犹存的意境。新形态的城市与建筑规划与会让这意境重返城市吗,会影响我们的城市美学吗?又会给我们的生活、与广义的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变化?



参考资料:

http://www./558573/emerging-voices-joyce-hwang-of-ants-of-the-prairie/

http://www./interview-with-joyce-hwang/

http://www./

更多:

http://www./design/ants-of-the-prairie-into-the-wild_o

http:///arbitrary/author/emhughes/page/5/

http://www./2013/09/living-among-pests-designing-the-biosynthetic-cit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