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肉和东坡肘子,到底哪道菜才是苏东坡所创?

 昵称535749 2015-05-26
2015-05-25 12:04 | 豆瓣: |

苏轼的学生秦观曾对他作出一个很精准的评价,秦观说东坡先生的文学是他最末流之品,因为这些都是东坡先生与世周旋之物;中品是东坡之见识,所谓“识足以致远”,东坡之识不逊于王荆公;但东坡最厉害的东西乃在于他的“性命自得之际”,即人生观,看透于世,胸襟博大,自在逍遥。当然,东坡后半生一直颠簸,直至南宋初都被视为朝廷之罪人,幸因先生此一性情,才使得他现在看来更为伟大。也同是这一性情,才让很多人颇觉苏轼之可爱与有趣。东坡人生有趣之事颇多,详可见《东坡志林》,本文先谈谈东坡与美食。

今世与东坡有关之美食,最有名莫过于东坡鱼、东坡肘子和东坡肉。那么究竟其中何菜才是东坡所创?其实,览之古籍,见载者只有东坡肉,这大概说明东坡肘子和东坡鱼都是近代的产物,只是借东坡之名罢了。

先来谈谈这被排除的东坡肘子与东坡鱼。这两道菜和东坡肉不一样,这两菜目前都属于现代川菜体系。川菜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千年之前的川菜和今天的现代川菜其实并不一样。《东京梦华录》曾经记载一千多年前北宋的开封有川菜馆,而其中的菜肴如下:“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燠肉,大概指焖肉)从这些菜名来看,一千年前的川菜和今天很不一样。因为后来川菜的精华——辣椒,是在明末清初才传到中国的,传到四川之日就更晚了,以前古籍提到四川的“椒”,乃指花椒。而且,现代川菜的形成其实只有不到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过发展的很快,到今日已较为成熟,大抵可以分为五个流派,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重庆帮”,常见的“干锅”系、“水煮”系皆是出自此派;而在岷江一代,以乐山、眉山、宜宾为中心的被称为“大河帮”,其中代表菜就是“东坡肘子”、“椒麻肉片”等。现在的百度大概可以搜到关于“东坡肘子”和“东坡鱼”的各种传说与由来,但都不见任何古籍对此有过记载。它们的历史大概都在百年之内,因为形成于岷江一代,所以借用了苏东坡之名号而已,实与苏轼无关。

但是“东坡肉”却是有古籍记载,虽然都只是明代笔记。《古今谭概》说有一位叫陆宅的人,较为幽默,经常对人说“我最爱苏东坡了。”,其他人就对他说“东坡有文,有赋,有诗,有字,有东坡巾。 君所爱何居?”,他则回答:“东坡肉。”可见在明时,已经有人将某菜与东坡先生相联系。更详细的证据载于《野获编》,其中在谈到明代的一些物品与古代名人之关联时,就说“胡床之有靠背者,名东坡椅;肉之大胾不割者,名东坡肉”,所谓“胾”就是指切成大块的肉。这一描述和现在的东坡肉很像。在清代,《通俗编》中就有一首描写“东坡肉”的诗,录为下:“雕盘肥胾截肪多,学士风流奈老何?文火条桑三转雪,松声桂酱一时和。”截肪指切开的脂肪,后两句大概是对烹制方法的描述,这里的“桂酱”可能指的是桂花酱。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明以后的文献,宋时并没有直接描述苏轼与“东坡肉”的文献。只有苏东坡自己的诗集里面有记一则《猪肉颂》,是苏东坡自己在黄州所写的一首诗。今天很多人似乎都认为这一内容就是描写的“东坡肉”。该诗云“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今人根据这首诗认为苏轼是在黄州学会了烹制“东坡肉”的方法,然后被贬到杭州以后,才让这道菜在江浙流行,成为今日浙菜的一大代表,据说这是西湖边上楼外楼的一道招牌菜,可惜我还未曾有机会得以品尝过。

那么,“东坡肉”究竟是不是东坡所发明?这就要靠大家去猜了。历史有时候并没有什么结论,这是因为史料的原因,使得很多问题都不能让后来的人去做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但也许选择去相信苏轼曾发明了“东坡肉”,于我们今时之生活,可也说得上浪漫。

再说一段苏轼与肉的典故,想必很多人此前曾听过。这是北宋熙宁六年(1073),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一日进入“於潜”县视察,路过寂照寺并看望一位僧人朋友,苏轼与他共游寺内绿筠轩时写下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这大概是苏轼借写竹来讽刺世间物欲与俗气,最末的“扬州鹤”用典取于《殷芸小说》,说曾有很多人一起游玩,各言志向,有人说愿当扬州刺史,有人希望有很多钱,有人希望能骑鹤飞仙,这其中有个更贪的哥们,就说他的梦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把这三者的全占了,苏轼正用此以讽。但因为苏轼和美食的关系太密切了,后人谈到这首诗时候就产生了一些联想,比如清人就把苏轼的这首诗直接改为了“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教不瘦又不俗,顿顿还他笋炒肉。”那么,今天某菜系的竹笋肉片是否可借此典改为“东坡竹笋肉”呢?

当然,“东坡鱼”、“东坡肘子”这些名菜虽然与苏轼无甚关系,但是在历史上,苏轼确曾发明了很多菜,只是没被今人所使用罢了。比如苏轼在自己写的《菜羹赋》里面自述:“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酰酱,而有自然之味”,就是说他当年在南山下居住时,因当时十分贫困买不起各种水陆之物以食,但自创将“蔓菁、芦菔、苦荠”一起合煮,并不用酰酱这些调料,食来却是非常美味,有自然之气。再如他在《老饕赋》中尽言各种美食,比如吃螃蟹要选秋风起、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确是个美食“饕餮”。

虽然标题中那些可能与东坡无关,但今人或可从以上这些秘方中“重获”当年苏轼之美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