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走投无路中寻找出路

 德州小伙 2015-05-26

(原文作者:宋惠昌)

一些研究佛学的人,常常把佛学的道理讲得很艰深、难懂,特别是对于禅,就讲得更加神秘莫测了。实际上,这本身说明,这些人还没有从根本上把禅的本质搞明白。如果把禅的本质真正搞明白了,是很容易把禅的本质说清楚的。在这方面,胡适在几次关于禅宗的讲演中,用一些已有的故事,使人看了很快就明白了“禅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引用了一个故事。胡适说,在11世纪,中国的法演和尚,讲过一个故事,其目的在教人自己找办法。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大庙叫五祖寺,寺中有一个和尚,有人问他禅是什么,他说:“有两个贼,一个老贼,一个小贼。老贼年纪老了,于是有一天他的儿子问他:‘爸爸!您老了,告诉我找饭吃的方法吧!’老贼不好推却,便答应了。一到晚上,老贼就把小贼带到一富人家,挖了一个洞,进到屋里。用百宝囊里的钥匙,将一个大柜子的锁开开,打开柜门,叫他儿子进到里边。等他儿子进去之后,他又把柜子锁了,并且大喊:‘有贼!有贼!’他便走了。富人家听说有贼,赶紧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没丢,贼也没有看见,仍然睡去。这时锁在柜子里的小贼,不晓得他父亲什么用意,只想怎样才能逃出去,于是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里边的太太听到,就叫丫鬟掌灯来看衣服。刚一开开柜子,这小贼一跃而出,一掌把丫鬟打倒,把灯吹灭,竟逃走了。被富人家发觉后,又派人直追。追到河边,这小贼情急智生,把一块大石头抛在河里,自己绕着道儿回去了。到了家里,看见他父亲正在喝酒,就埋怨他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柜子里。他父亲只问他怎样出来的。他把经过说了之后,老贼便捻髯微笑道:‘你此后不愁没有饭吃了!’像这小贼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便是禅了。”

  胡适说,他这个例子讲的是中国禅,而“中国禅是运用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

  这个故事,无论谁读了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还能够促使你思考问题:小贼为什么能够“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呢?如果你认真研究一下小贼的处境,就应该有所领悟。道理很简单,是逃生的需要,才使他“情急智生”的。如果说这就是禅,就是智慧,那么,对于老贼来说,这就是他要传授给小贼的“生存之道”,而对于小贼来说,这就是现实的“逃生之道”。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小贼的这个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是逃生欲望逼出来的。

  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小贼从无办法中想出的办法,并不是老贼用语言所指明了的现成方案。可以想象,如果老贼告诉小贼如何逃生的一些具体办法,那很可能不适用,因为小贼遇到的情况复杂多变,什么“方案”都不能套用。小贼的逃生办法,只能是小贼在当时的处境中自己去“悟”出来,这样的“逃生办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锁在柜子里的小贼,是遇到“危机”了。什么是危机?危机的实质内容是,由于内外因素作用的积聚,突然造成原来社会生活体系的解体、崩溃,极为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秩序,陷入极度混乱,使人们感到走投无路。在这些突如其来的现实威胁中,人们用原来的一套常规办法已经无法阻止它的蔓延了。

  当然,危机也是一种机会,不过,一般来说,机会都是在肯定意义上说的,但是,危机却是一种否定性的机会,所以,人们都不希望自己会遇到危机。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够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人们经历过多次危机考验之后,就会明白:并不是任何危机都只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们对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会把“危机”变成“良机”。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到危机,而在这样的场合,就不能按照一般的规矩思考问题了,必须打破常规,寻求现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谁都明白,当生死存亡关头到来之时,循规蹈矩,就很可能是死路一条;而异想天开出一种办法,也许就会出现一线生机!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一个人有大智,才会有大勇。人们总是把大智和大勇相提并论,道理也就在这里。

  其实,正像危机与机会并存一样,绝望的尽头就是希望,走投无路的时候预示着有一条新路已经摆在你的面前。比如说,当一个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说明会有新的道路供你选择了:这说明此路不通,那就选择一条新路走下去就是了;或者说明是这条路走错了,那就换个方向再走下去就是了,如此等等。总之,能够从走投无路中,寻找一条出路来,这说明一个人是真正有智慧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供人们选择的机会,可以走的路,也是很多的。正像有人说的,上帝关上了一扇门,肯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户,但是,千万不要错过了机会。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表现为:如果有人把你从门里推出来,你就要赶紧从窗户再爬进去。我们应该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宋惠昌:权势、情面与真理

对真理的认识常常会出现许多曲折。人类一直以来在探究,究竟是什么堵住了人认识真理之门?仅就主观而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总要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个别之中,不乏有慑于权势,或是碍于情面。中国人对这方面的体会是深刻的。

许多人还会记得,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在“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浮夸风愈演愈烈,亩产小麦几万斤、十几万斤的说法,不绝于耳。那是个激情战胜了常识的年代。对这些高产“卫星”,即便是科学家、知识分子,也难免不幸,没有保留住自己心中那块圣洁的自留地。报纸上是连篇累牍地关于亩产小麦130434斤10两4钱的数字。常识为什么能被激情战胜?理性为什么可以在瞬间化为乌有?这是因为,这种谎言已经带上了一种权势的光环,造成了一种近乎是咄咄逼人的气氛。

权势之所以会成为人们分辨真假、认识真理途中的一个拦路虎,实际上,这是权力本身在起作用。权势作为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震慑力量,以维护权力所有者的所谓“情面”。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的现象:明知道是领导说的不对,可是决不能说破真相。人们为了不得罪领导,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只好顾了情面而牺牲真理了。权威面前,真理尽失!

时代前进了,当年的那种浮夸风,人民群众早已感到厌烦,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那么轻信了;但是,如果仔细研究我们所置身的社会生活,还会痛切地感到,在判断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上,不少人那种慑于权势的遗风,却仍然存在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生活中的权势之风与社会生活中那些消极的人情之风相结合,无形中阻碍了人们认识真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历史事实,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深深刺痛我们的“假”、“伪”恶习。许多事实证明,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人们保持正直的心态、表现出真实的思想境界,是一些很难跳过去的障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是通过对自己的错误的深刻认识、并且真诚公开地改正错误,才不断走向真理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提高了自己的文明层次。人类文明进步历史中的大量事实说明,这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政党,还是对于个人,都尽然。

不过须知,在许多情况下,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公开地承认和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在改正错误,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地,对于一些人来说,忏悔罪责、检讨错误,是一件相当沉重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会失掉面子,特别是对于某些当权者,这样的检讨或者忏悔举动,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种政治利益的损失——失去了势力,降低了威信。掌权者是不会犯错误的,他们要保持一贯的正确。但是,恰恰是只有这些坦白的忏悔行动本身,才能说明犯错误者正在抛弃错误,而勇敢地走向真理。某种意义上,这是检验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社会和历史究竟保持一种什么态度的一把标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如果回顾一下1970年12月7日,面对着全世界,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墓前惊人一跪的事情,也许会得到启发。德国领导人一直在对德国历史上的罪责公开忏悔,人们已经看到,这件事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耻辱,反而得到的是世界的尊敬。因为,他们要以此向世界表明德国人与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决裂。

我们将会日益清楚地认识到,抛弃权势,打破情面,公开忏悔,直面真理的这种举动,其价值已经超出了事情的本身,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我们正在甩掉旧文化中虚假的历史包袱,向着一种新的文明前进,这种新文明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精神。正是这种新文明在荡涤人们灵魂深处的那些污泥浊水,使我们能够直面世界,对走向真理充满勇气。(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