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岂止是二十一世纪?哪个世纪都是如此,人才是立国的根本。可是问题就在于,举荐人才,知人何其难也。《论语》曰:“问智,子曰'知人’。”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人都认为,包括这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都认为知人,是最难的事情。了解一个人难,用好一个人也很难,所以古人就把知人和善任并列。而狄仁杰呢?恰恰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善于用人的人,他以人才治国,以人才布局,通过举荐人才的方式,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死后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狄仁杰是唐朝三百年间最好的伯乐。 狄仁杰虽然在武则天的武周王朝中官至宰相,但他的内心中,一直坚持李唐复国的理想。到他晚年的时候,他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所以他就致力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狄仁杰希望他亲自推荐的这些人,能够实现自己李唐复国的理想。那么,狄仁杰究竟推荐了哪些人?这些人最终实现了狄仁杰的愿望吗?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狄仁杰真相》之《狄门桃李》。 【狄仁杰虽然在武则天的武周王朝中官至宰相,但他的内心中,一直坚持李唐复国的理想。到他晚年的时候,他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所以他就致力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狄仁杰希望他亲自推荐的这些人,能够实现自己李唐复国的理想。那么,狄仁杰究竟推荐了哪些人?这些人最终实现了狄仁杰的愿望吗?】 狄仁杰是善于发现人才,善于用人的人,他以人才治国,以人才布局,通过举荐人才的方式,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死后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狄仁杰是唐朝三百年间最好的伯乐,狄仁杰的政治抱负不就是恢复李唐么?李显已经被立为太子了,还有什么必要大露手脚呢?这是因为李显虽然被立为太子了,可是越到武则天的晚年变数越多,武家子弹也好,二张也好,对李显都是威胁,要想让李显顺利继位,狄仁杰必须有自己的队伍,所以狄仁杰一生推荐很多人才,而这些人才都发展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当时有句话称赞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狄门矣。”他推荐的人才很好,我们捡几个主要的看看。 张柬之:襄阳人,年轻时候已经中年都不顺利,一直到60多岁了,才不过是一个县丞,后来当了监察御史,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张柬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什么志呢?恢复李唐,在这点上和狄仁杰是很接近的,他看不惯武则天,而且早年间他也得罪过武则天。当年在郇王李素节的门下任参军,李素节的母亲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萧淑妃,武则天把他放到外地去当官,而且不许进京,理由是他身上有病。李素节很想念自己的父亲,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忠孝论》,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情怀,张柬之好心办坏事,他建议让人把这文章送给唐高宗,结果这篇文章落到武则天的手里,武则天一看,好小子,贼心不死啊,她把李素节贬到更远的地方当刺史,后来被武承嗣陷害被杀害了。 张柬之没有丢命已经是万幸了,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他的仕途一直不顺,后来又件事可能让武则天看到张柬之的才能。有一次突厥的,默啜可汗为自己的女儿向武则天求婚,突厥是个很强大的民族,能够和亲通好是大好事,武则天选择了半天,选了淮阳王武延秀,是武承嗣的儿子,结果武延秀一到突厥,人家默啜可汗一看,勃然大怒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我明明要嫁给李氏的儿子,你怎么给我送来武氏的小子,我听说李氏只剩下两个儿子了。我干脆派兵立他们为皇帝好了,这家伙真的派兵来了,武则天是焦头烂额,而且这个默啜可汗絮絮叨叨的继续骂武则天,写了一道檄文说:“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猫为昏。”,武则天又急又气,就想起张柬之了。 在武延秀去突厥之前,张柬之就曾劝谏过,你不要去,说:“自古无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国王者。”,自古就没有这个惯例,武则天当时很生气不听,这回好,嘴上不说,在心里也会高看张柬之一看。狄仁杰也很欣赏张柬之,张柬之和他的思想很接近,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第一:张柬之也有很强的仁政思想。曾经在蜀州地区担任刺史,结果他目睹了一项弊政,武则天为了镇守云南,设置了泸南七镇,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按照唐朝的政策,那个地方的民众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所以泸南七镇的粮草补给,都要靠内陆运输,四川人民苦不堪言,当地自然环境很恶劣,镇守士兵多有死亡。正因为如此,张柬之建议废罢泸南七镇,说:“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祭於千里之外。于国家无丝发之利,于国家无丝发之利,在百姓受终身之酷。臣窃为国家痛之。”,他这个建议是从民生的角度反对穷兵黩武,武则天没有听他的,所以他很受狄仁杰的赏识。 第二:张柬之有浓厚的匡扶李唐的思想。狄仁杰保举张柬之就是看出他复唐的思想坚定,张柬之从荆州长史卸任,要去洛阳当官,接替他的人叫杨元琰,两个人在办交接的时候,张柬之特地划了条小船,把杨元琰带到江心悄悄说话,说什么没有记载,据说是“语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后来狄仁杰当宰相以后就认命杨元琰为将军。他和杨元琰说了这样的话:“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意思要杨元琰利用手中兵权,时刻为李唐复国做准备。正因为如此,领导神龙革命,推翻武则天,杀死二张得领袖就是张柬之。没有张柬之,也就没有李唐复国。 正因为如此,狄仁杰生前屡次推荐张柬之,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朕要一好汉使,有乎?”狄仁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你想要什么人才,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你要是需要一个能安邦定国的人才,就张柬之好了。结果,武则天第一可能嫌张柬之年龄大。第二可能还记得李素节的事情。所以只给了张柬之一个洛州司马。 过了天武则天又问谁可以当宰相啊?狄仁杰说张柬之,武则天一看,狄仁杰的车轴脾气又上来了,就说我已经任命他当官了。狄仁杰回答说,我推荐他是让他当宰相,不是洛州司马。后来狄仁杰去世以后,武则天专门问过姚崇,谁可以当宰相?姚崇的回答和狄仁杰一样,张柬之。而且,姚崇说的很急切:“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陛下急用之。”,于是乎,在狄仁杰和姚崇的反复推荐之下,武则天任命了张柬之为宰相,这才有了轰轰烈烈的神龙革命。 【张柬之有浓厚的光复李唐的思想,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神龙革命成功,武则天武周王朝兵不血刃的变回了李唐王朝。除了张柬之的直接领导之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桓彦范,那么桓彦范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下面我们来看下桓彦范,江苏丹阳人,狄仁杰推荐他当了监察御史,狄仁杰做监察御史是以直言劝谏著称,他发现桓彦范也是这样的人。狄仁杰推荐人很有艺术,张柬之年老大,狄仁杰推荐他一步到位,直接当宰相。桓彦范年纪小,先当御史,扶上马送一程。桓彦范曾经冒死直谏武则天,要求处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昌宗自己惹了祸,找了个术士给自己算命,结果得出一个结论张有天子之分。这在古代官员勾结术士,原本就是违法的,何况得出这么个结论,于是乎,大家蜂拥而起劝谏武则天,要杀张昌宗,说白了,大家早就瞧着二张不顺眼,桓彦范就是这些人当中,态度最为激烈的一个。武则天当然舍不得,但是桓彦范把话说的很绝,直接把杀不杀张昌宗跟国家社稷挂钩了。 武则天拗不过这些人,但又舍不得杀张昌宗,怎么办?搞了个花招,先把张昌宗捆起来,送往御史台受审,审讯还没开始呢,武则天派了个特使,发了道赦令,把张昌宗赦免了。桓彦范还主持过平反昭雪工作,当年搞酷吏政治冤枉死好多人,在桓彦范主持下武则天给这些人平反昭雪,这件事也给桓彦范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誉,后来桓彦范就成了神龙革命的中坚力量。 桓彦范的母亲也值得提一提,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据说在神龙革命发动的前一天,桓彦范很紧张,成败不可知,生死未卜。所以找母亲去诀别,他母亲听了之后说:“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可也。” 【桓彦范在母亲的支持下。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和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最后逼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继位成为唐中宗,李唐复国成功,政变有功的桓彦范和张柬之等五人,事后全部被封王,那么除了桓彦范和张柬之,其余三人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 敬晖是山西人,这个人很能干,他被狄仁杰看上,主要是他在卫州抵御突厥的事侯,被狄仁杰看上了,他去卫州担任刺史(河南卫辉市),一道那个地方一看,当地官员把老百姓都赶到城里去,修筑城墙,大批的等待收割的庄稼倒在地里没人管,敬晖说:“金汤非粟而不守,岂有弃收获而缮城郭哉。”城墙有了粮食才守的住,那有舍了粮食去修城墙的呢?所以他命令。老百姓都放回去收割,老百姓对他是感恩戴德,所以狄仁杰很欣赏敬晖。 袁恕已是河北沧州人,史籍上明确说他受了狄仁杰的推荐,狄仁杰为甚么推荐他,史籍没说,不过唐中宗时期的一件事,大致能反映出袁恕已是个什么样的人,唐中宗时期有个将作少监叫做杨务廉,这个人有巧思,很善于设计,能制作很巧妙的玩意儿,也能建造宫殿,他以此来取悦唐中宗,可是袁恕已就看他不顺眼,要求把他流放,袁恕已担心他把朝廷的风气带坏。当年商朝,商纣王有一天开始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大臣萁子看见之后说完了,为什么?他用象牙筷子吃饭,回头就得用玉杯喝酒,有了精美的餐具,食物必须精美,远方就必须给他进贡,从此以后,衣服宫殿车马都得变的奢华起来,国家危在旦夕。我们知道商朝,的却亡于商纣王的荒淫无度。 所以,袁恕已很担心杨务廉开这个头,他对唐中宗是这么说的:“务廉致位九卿,积有岁年,苦言嘉谋,无足可纪。每宫室营构,必务其侈,若不斥之,何以广昭圣德?”,杨务廉这种人当官好几年了,从来没听说他对国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就是制作奇巧淫技的玩意儿,不流放了他,怎么能彰显您的圣德呢。唐中宗最后就把杨务廉流放到南方去了,从这点来看,狄仁杰看上袁恕已也不是偶然的。 崔玄暐是河北安平人,他的母亲很了不起,在他当官之前,跟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儿子出去当官,她在家,假如听说他过着贫穷的生活,这是一个好消息,假如听说他过着奢侈的生活这是一个坏消息,咱们亲戚家出去当官的也不少了,有的父母只要见到儿子寄回的钱就高兴,丝毫不问钱是怎么来的。假如是贪污来的钱,那么这个儿子跟盗贼有何差异?你要记住拿着国家的俸禄,清正廉洁是你立身的根本。 所以崔玄暐一生以清正廉洁而著称,恐怕狄仁杰看上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史籍上都说崔玄暐是狄仁杰推荐的,可是,神龙革命那一天,让这种说法变得有点扑朔迷离了,当时政变者包围了武则天的寝殿,武则天出来的时候,环顾四周,当看到崔玄暐的时候,说:“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别人都是其他人推荐当官的,你是我提拔的,怎么也来了? 武则天的话,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对崔玄暐的保护和提拔,他当时担任天官侍郎,天官就是吏部,天官侍郎主管全国干部选拔任用,肥差,如果想贪污很容易,可是崔玄暐牢记母亲的教诲,上不巴结领导,下不贪污受贿,所以被人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就把他调离了,调离没几天,武则天亲自把崔玄暐找回来了,武则天说:“卿向改职,乃闻令史设斋相庆,此欲肆其贪耳,卿为朕还旧官。”,我听说你走了之后,吏部那些官员弹冠相庆,摆酒庆贺,认为这次可以放手贪污受贿了,所以我要求你立刻回来,又过了两年,提拔崔玄暐做了宰相,也就是说崔玄暐官宦生涯,前半段受狄仁杰的推荐和重用,后半段受到武则天的保护和重用,所以武则天又这么句话,崔玄暐回答说:“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你把这五王一勾勒你会发现,这就是狄仁杰的画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清正廉洁能干。2、厌恶吴家子弟和二张。3、复唐的思想坚决。你说狄仁杰推荐人才是不是有自己的深意在里面? 【张柬之等五人清一色出自狄仁杰的门下,他们被称为狄门五王,狄仁杰通过人才的方式,使自己的主张在生后得以实现,而狄仁杰除了推荐这些人,他还推荐了那些人才呢?那么这些在狄仁杰死后,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狄仁杰所推荐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这五个人,也不仅仅局限在神龙革命这一件事,他推举的人才非常多。《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这里我们特别谈一下姚崇,姚崇是陕州人(河南陕县),原名叫姚元崇,他也受到过狄仁杰的推荐,当时他很年轻,才华完全展露出来,那是几十年以后的事,这件事也能体现出,狄仁杰发掘人才潜力的眼光。 据说姚崇小时候,还是个不良少年,姚崇当官以才干而著称,分析事情头头是道,说话也很得体,所以武则天很喜欢他,武则天结束酷吏政治的时候,专门找过姚崇聊天,说酷吏这帮家伙太坏了,杀人都是他们搞的,我也受了蒙蔽了,姚崇立刻给武则天台阶下,而且还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谋反了,实际上武则天是借姚崇的嘴,宣布再也不搞酷吏政治了,后来突厥有一个酋长叫叱利元崇,谋反,结果武则天专门找姚崇说,你把名字改了吧,你可别跟着反贼叫一个名字,所以才叫姚崇。 姚崇称为一代名相,主要是在唐玄宗时期,他是开元之治的首席功臣,励精图治,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唐玄宗用人前期、中期明白,后期糊涂,前期、中期是指任用了姚崇、宋璟、张九龄,后期指的的事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所以姚崇功不可没,而狄仁杰也就借姚崇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沿用到开元盛世。 狄仁杰推荐人也有失误的时候,比方说窦怀贞,这个家伙很不地道,话又说回来,这个家伙早年当官的时候,还是一个挺不错的官吏,《旧唐书》说:“衣服俭素,圣历中为清河令,治有能名,俄历越州都督、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所在皆以清干著称。”还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大概是这个原因,狄仁杰推荐了他。 可是实际上此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但是问题是他隐藏的很深,狄仁杰没有发现,他原形毕露是在唐中宗时期,那时候狄仁杰已经去世,唐中宗时期韦皇后专权,韦皇后的父亲叫韦玄贞,按理说皇后的父亲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可是窦怀贞主动改名窦从一,这时候舆论就不对劲了,这家伙不地道,结果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更证实了大家的猜测。有一次宴会,唐中宗问窦怀贞,说你夫人去世一段时间了,你续娶了没有啊?窦怀贞说没有,唐中宗要给他续弦,窦怀贞巴不得啊。 实际上唐中宗是个没正行的家伙,他是想拿窦怀贞开涮,刚把话说完,就从后面来了一对衣着华丽的人群,都是宦官和宫女,手里拿着灯笼和宝扇,簇拥着一个身穿翟衣的女子,那是古代给内命妇穿的高级衣服,窦怀贞一看心里美,不用问绝对是大家闺秀,迎入洞房,唐代风俗,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时候,新娘要用一把扇子遮住脸,类似盖头,新郎要念一首《却扇诗》,新娘才去扇见面。结果唐中宗起哄,让窦怀贞连续念了好几首《却扇诗》,然后把扇子一去,窦怀贞一看傻眼了,韦皇后的奶妈王氏,又老有丑,唐中宗和韦皇后看的是兴高采烈,让人家开涮了。 窦怀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从此以后他写公文、写奏折,落款都是皇后的阿(父+者,不会打这个字,念zhe),就是奶妈的丈夫,就是我是皇后奶爸。你说这人脸皮有多厚啊,后来大家讽刺他送一个外号,叫国zhe,大唐奶爸,他竟然欣然接受,你认为他满意这门婚事啊,才不是呢,就是借这个来讨好韦皇后。后来韦皇后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诛杀了,窦怀贞立马打道回府,亲手把这个老婆杀掉了。后来窦怀贞又与太平公主联手,想谋害李隆基,结果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太平公主被铲除了,窦怀贞也投水自杀了。推荐这个人是狄仁杰推荐人才的唯一失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把狄仁杰推荐窦怀贞这件事给抹去了。 狄仁杰推荐人才还有内举不避亲的佳话,春秋晋国时期,有个大臣叫祁奚,是一个为人很坦荡的君子,国君要他推荐人才,祁奚就向国君推荐了自己的仇人,国君就问这不是你仇人吗,祁奚回答,您是要我推荐人才,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过了几天,国君又要他推荐人才,他推举了自己的儿子,国君就问这不是你儿子吗?祁奚回答说,你要我推荐人才,不是问谁是我儿子。结果这两个人都很称职,所以古代都认为祁奚推荐人才,真正做到了心底无私。这就是一段佳话,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惜的是古人常常记得内举不避亲,而不记得外举不避仇。 而狄仁杰恰恰也推荐过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当官,而事实证明他的儿子很称职,武则天非常高兴说:“祁奚内举,果得其人。”狄仁杰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就是通过推荐人才的方式,为未来做好了铺垫,他开始坦然接受人生的最后阶段,而这个人生最后阶段,恰恰也是矛盾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狄仁杰会如何应对呢?下次再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