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狄仁杰真相09乾坤底定

 江南固天 2015-05-26

狄仁杰晚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拥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再次走上皇帝的宝座。武则天称帝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迟疑不定,有心把皇位传给武家人。但是在狄仁杰的努力下,武周政权回归大唐。那么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狄仁杰到底做了什么?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但是到了武周王朝后期,武则天开始纠结于继承人问题,不知传位于武家人还是李家人。在这个问题上,一心匡扶李唐政权的狄仁杰,竭尽全力成功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李唐。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而按照古代社会的传统,皇位继承历来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狄仁杰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说服强悍的武则天的呢?

 

  从武则天当上皇帝的那天起,她的身份就隐含着矛盾,她的政权来源于李家,来源于母亲的身份那么,这个政权又会归向哪里?可以说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想清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一直没有做最后的决定,而身为宰相的狄仁杰,他心里的天平当然是倾向李唐的,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呢?

 

  虽然武则天明白,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平头百姓,支持李家子孙做皇位继承人的都占大多数,但是想到一旦传位给儿子,就意味着自己辛苦建立的大周王朝一代而亡,武则天当然难以接受。在民心与私心之间,武则天最终选择了让位于李唐。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狄仁杰真相》之《乾坤底定》。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但是到了武周王朝后期,武则天开始纠结于继承人问题,不知传位于武家人还是李家人。在这个问题上,一心匡扶李唐政权的狄仁杰,竭尽全力成功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李唐。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而按照古代社会的传统,皇位继承历来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狄仁杰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说服强悍的武则天的呢?

  

  狄仁杰在第二次当宰相以后,人虽然在洛阳,但是他的心始终在房州,那个地方时他们这一派希望之所在,也是这个阶段内,朝廷政治斗争的的焦点所在,而此时在房州的一所宅院里头,那个焦点正在以泪洗面。人家南唐后主李煜是垂泪对宫娥,他连宫娥都么有,垂泪对老婆,此人就是唐中宗李显。李显当过一次皇帝,高宗去世的时候,就是他即位的,可是即位没几天,要拜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遭到大臣的反对,在辩论中口不择言,来了一句:“我以天下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武则天就借扎个机会把他赶下台。李显被废以后,被改立庐陵王,先是流放到均州(湖北丹江口)。

  

  他的心情遭到极点,这个时候李显,简直是倒霉之极,岳父韦玄贞也被流放到了岭南,结果当地的一个酋长,看上了韦玄贞的女儿,韦玄贞不给,这个酋长居然把韦玄贞夫妇两个人都杀了。这说明昔日天子一家人,已经流落到任人欺凌的地步。后来武则天当皇帝了,刚当皇帝的那个阶段,武家子弟非常想让武则天立自己为太子,这里面武承嗣、武三思跳的最欢的,后来又一件事情,何太子位有关,对狄仁杰这派可以说大有刺激。

  

  什么事呢?一次祭祀,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大享万象神宫,是武则天新建的宏伟的礼制建筑,高度达到三百余尺,在古代是数的上的高度了,在万象神宫完工的时候,仪式非常壮观,武则天亲自谱曲,光舞蹈就动用了九百多人,武承嗣、武三思在万众瞩目的时候,露了一小脸。献祭的时候,武则天首献,武承嗣亚献,武三思终献,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政治信号。

  

  按照惯例,皇帝首献的是没问题的,做亚献的一般是皇太子,此时武则天正在犹豫,是立武家人做太子呢,还是立李家人为太子,无论是立李家人还是武家人,对她来说都是有利有弊,武承嗣做了一个亚献,说说明此时武则天的心已经倾向武承嗣了,武承嗣的野心有实现的可能了,狄仁杰现在正在彭县做县令。他对这件事鞭长莫及,在朝中能抵御武承嗣的主要是李昭德等人。

  

  后来狄仁杰被派往河北抵御契丹,结果又发生了一件事,还是和庐陵王有关系,对狄仁杰来说也很触动,契丹人叛乱打出的旗号是“何不归我庐陵王”,契丹人很高明,用这个旗号来缩小自己的对立面,是告诉中原人,我们的战争不是和中原人的战争,而契丹人和武则天的战争,契丹能拿庐陵王来炒作,说明当时唐朝人对庐陵王很同情,跟徐敬业是一样的,都拿庐陵王说事,至少可以代表部分民意。

  

  【从武则天当上皇帝的那天起,她的身份就隐含着矛盾,她的政权来源于李家,来源于母亲的身份,那么,这个政权又会归向哪里?可以说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想清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一直没有做最后的决定,而身为宰相的狄仁杰,他心里的天平当然是倾向李唐的,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呢?】

  

  狄仁杰想让大唐复国,大唐要想复国的话,狄仁杰采取的是和平手段,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文章,徐敬业和契丹人都这么关心李显,狄仁杰能不关心吗?要想解决继承人问题,最佳的人选就会是李显,所以狄仁杰一门心思的,想让李显做继承人,要想让武则天把李显接回来当太子,他采取的方式,很符合狄仁杰一贯的性格,温和但是执着,他不采用任何强硬的手段,也不搞什么阴谋诡计,他就是持之以恒,用诚意去打动武则天,他反复的劝,很执着也很磨叽,武则天在他面前不敢说话,一说话就转到庐陵王上去。狄仁杰游说武则天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母子情来打动武则天。武则天有一次做梦,梦到一只鹦鹉飞不起来,翅膀折了,武则天很迷信,这个梦让她很不安,于是第二天在朝堂上问群臣,这个梦什么意思?狄仁杰马上就站起来了,说鹦鹉就是陛下您,武啊,飞不起来的原因是您现在,只有一个翅膀,就是皇嗣李旦,如果你把庐陵王接回来,两个翅膀就全了,就能飞起来了。他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劝武则天,劝武则天接回李显。当时武承嗣、武三思也在场,气的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还有一次,武则天又做了一个梦,下双陆棋不胜,双陆棋是唐代流行的棋类游戏,两个人下,各有十多个棋子,然后掷色子,根据色子的点数,移动你的棋子,先把棋子移动到自己大本营的获胜,又问狄仁杰什么意思,狄仁杰说:“双陆不胜,盖为宫中无子,此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虚储位哉?”双陆棋不胜,那是因为你大本营里没子,一定要把“子”接回来这才能赢。武则天当时还没有被狄仁杰劝动,一听狄仁杰太磨叽了,就有些不高兴说:“是朕家事,断在胸中,卿岂合预焉。”,这是我的家事,你来参与不太合适吧。狄仁杰说:“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悉为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臣安得不预焉。”天下就是你的家,你是家的头脑,我是家的四肢,我怎么没有权利参与呢?武则天当时也没有想立李家人为太子,也就没听他的,命人扶了出去。狄仁杰这两次说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母子之情,打动武则天。所以说《旧唐书》评价说:“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

  

  第二:用迷信心里劝说武则天。利用祭祀问题来劝说武则天,说高宗皇帝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您了,你现在想立其他姓的人来做太子,这不是违背天意么?姑侄的感情能和母子的感情相比吗?您千秋万岁以后,儿子当以在太庙祭祀你,可是我没有听说过,有谁当了天子,而在太庙里祭祀自己的姑姑的。李昭德也说过和这很类似的话,记录狄仁杰说过这话的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录李昭德说这话的是《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狄仁杰和李昭德都说过这样的话。这句话的高明在于,一是利用了母子之情,二是利用武则天的迷信心里,另外是说明你和武承嗣、武三思、是有鸿沟的,因此这样话很能打动武则天。

  

  第三:得道多助。他这个主张并非特例,而是代表社会上一种思潮,李显被流放长达十余年的时间,狄仁杰也被两次流放,他不能保证对朝政的持续影响,此时抵御武家子弟的,保护李家子弟的,主要是像李昭德、刘仁轨、魏元忠这些人,在武则天面前构成了一种舆论氛围,让武则天明白,大家对武则天的统治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坚决反对武家子弟,不愿意他们做太子。

  

  这样的一种舆论氛围,对于狄仁杰来说非常有利。1、这个主张提出来的时候,不至于太突然。2、这些的人思想、主张构成一种压力,迫使武则天认真考虑这些人的主张。其中有个大臣叫吉顼,在立李显为太子,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关键是成功的利用了二张,张昌宗、张易之,这是武则天的面首,他们是一个机构的同事,吉顼劝说二张说:“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是在提醒二张,你们现在风光无限,但是地位不是靠立功得来的,武则天死后,你们也就活到头了。这对二张来说是振聋发聩,事关自己的未来的身家性命,就问吉顼怎么可以立功呢?吉顼说:“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非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天下很多人都在惦记立庐陵王,你们劝说成功的话,以后新皇帝即位,你们不但可以免祸,还有大功。二张是言听计从,枕头风的威力很强的,武则天有点心动,她也知道二张是提不出这样建议的,就知道他们背后是吉顼出主意,又把吉顼叫来,吉顼进行了正面劝说,武则天很受触动。

  

  这问题就出来了,谁是劝说武则天的首席功臣呢?狄仁杰还是吉顼?吉顼死了以后,唐睿宗时期,唐睿宗曾经专门下制表彰过吉顼“时王命中否,人谋未绩,首陈返政之议,克副祈天之基。”,这里用了首陈返政之议,吉顼是立李显为太子的首先提倡者,那吉顼是首功了,但是历朝历代的人都不这样看,我也要说狄仁杰是首功。你从李显被接回洛阳,立为太子这个过程当中,很富有戏剧性,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决定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自己也明白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没有问题,可是,自己去世以后,这个问题就难说了,立武家人为太子的话,就会天下大乱,人们都不拥护武家子弟,武家也就完蛋了。如果立李家为太子的话,可以保证政权合法平稳过渡,武家也就有了生存的希望,所以权衡再三,武则天决心立李显为太子。

  

  【虽然武则天明白,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平头百姓,支持李家子孙做皇位继承人的都占大多数,但是想到一旦传位给儿子,就意味着自己辛苦建立的大周王朝一代而亡,武则天当然难以接受。在民心与私心之间,武则天最终选择了让位于李唐。】

  

  当时李显是在房州居住,武则天就派一个使者,秘密地来到房州,以接庐陵王一家看病为由,把庐陵王一家接回洛阳,武则天想给狄仁杰一个惊喜,于是召狄仁杰前来议事,议事的主题又是庐陵王,把李显藏在大帐后面,她在前面和狄仁杰探讨问题,狄仁杰说的泪流满面、慷慨激昂。武则天一把把庐陵王拉出来,推到了狄仁杰的怀里,“还卿储君”,狄仁杰高兴的无以伦比,后来走下台阶,含泪拜贺,说:“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你就这样把太子接回来,既不隆重也不庄严,天下人都不知道。

  

  他的意思是要武则天,用个仪式把太子接回来,仪式越隆重太子地位越重要,而且,狄仁杰很狡猾,仪式越盛大,武则天想反悔就越难,武则天答应了。她让太子出城,住在洛阳城南面德龙门驿站,是洛阳南门最主要的驿站。第二天,她用盛大的仪式欢迎李显回到洛阳,据说当时是人情感悦,老百姓欢欣鼓舞,说明前任皇帝回来了,要当太子,等于宣布李唐未来要复国了。

  

  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只有武承嗣不高兴,忙活好多年,最后什么也没捞着,对武承嗣来说是万箭钻心。于是,在李显还都半年以后,武则天时期最坏最阴险的人物,武承嗣死掉了,郁郁而卒。《旧唐书》说“以不得立为皇太子,泱泱而卒”,气死了。当年多次陷害狄仁杰都没有成功,狄仁杰连骂他一句都没有,却杀人于无踪无影之中。

  

  但是武则天毕竟姓武,她可以把天下交给自己的儿子,不可能完全放弃武家子弟,武承嗣死后,武则天下令厚葬,紧跟着又任命武三思为检校内史,狄仁杰兼纳言,说明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以后,还想平衡武家和李家两派的利益,到了这一年的九月份,皇嗣李旦正式向武则天提出让位于自己的哥哥,于是李显被确立为皇太子,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庆祝。

  

  也就在这个当口,突厥进犯,狄仁杰一看就会来了,中国古代皇太子,要想顺利继位,光靠太子身份不够,最好要建立功勋,突厥来是个机会,如果李显也击败突厥的话,就是建功立业了,此前,负责抵御突厥就是草包将军武懿宗,招兵一个月报名的只有几百人。武则天在狄仁杰反复劝说下,任命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老百姓一听李显来当元帅,来应募的是人山人海,一两天的功夫,就招足了五万人。最好狄仁杰以副元帅的身份,率领十万大军上了前线,突厥人一看主力来了,就杀害了掠夺的百姓,向北逃跑了。

  

  这使武则天看到人心向背,也使狄仁杰感到非常欣慰,等于人民是用脚投票,证明了他的正确性,也正因为狄仁杰拥立有功。所以使得狄仁杰成为大唐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杜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狄明府》:“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这首诗可谓是包含感情,代表唐人普遍的心态,狄仁杰终于完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政治心愿,不过话说回来。唐中宗李显这个人,在唐朝所以的皇帝当中,是比较昏庸的一个,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狄仁杰为什么选择他呢?狄仁杰是不是做错了呢?下次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