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三国
魏 元帝
曹奂(246——302)
曹奂,曹魏王朝的末代皇帝,在位五年,受制于司马昭、司马炎父子,最终拱手让出皇冠,成了曹操的不孝子孙。
甘露五年(260)五月初七,魏国当时的皇帝、史称高贵乡公的曹髦,因为忍不住一时之忿,贸然率众讨伐相国、晋公司马昭,结果中途被杀。
这是震惊朝野的巨变,让早已企图改朝换代的司马昭左右为难:是立即篡位,还是暂缓登基?立即篡位,可能引起天下震荡,司马昭忍痛割舍了这个念头,决定在曹家子弟中另立一人为帝,作为缓冲,以暂时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图谋。
司马昭选中的皇位接班人是曹璜。他的父亲是燕王曹宇,名气不大,但曹璜的祖父却名满华夏,就是曹操。司马昭选中他,是贪其年幼,时年十五岁,易于控制。
当时曹璜的爵位是常道乡公,远在外地。司马昭指示儿子、中护军司马炎亲自前往迎接,实际上是押送,兼有考察之意。如果曹璜对侄儿曹髦之死有半点怨言,或是对司马父子心存不满,等待他的就不是紫禁城,而是断头台。好在这个半大小子要么没心没肺,要么城府很深,一路上并无出格的言语,终于平安到达首都洛阳。
此刻魏国皇帝位子空着,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是郭太后。司马昭为了收买人心,平息舆论,稳定时局,主动要求辞去相国、晋公等职务、封号及其他政治待遇,得到了太后的批准。在司马昭看来,这些官衔、封号如囊中之物,想要就要,想扔就让,反正魏国的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只是与郭太后客气一番。
对于新皇人选,郭太后无话可说,说了也没用。好在这个曹璜是自己死老公明帝曹睿的堂弟,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他还是可以当曹睿的接班人,自己仍能以嫂子的身份当一回太后,享受“国母”的待遇。唯一让郭太后感到不爽的是曹璜的名字,她觉得有文章可做。
“璜”的意思是“半壁形的玉”。郭太后借口此名不甚吉利,有不完整的意味,便给曹璜改了名,叫曹奂。“奂”的含义是“盛、多”,寓意曹家天下昌盛,曹氏子孙繁多。此名一出,满朝欢喜,齐赞太后圣明。其实,按照中国传统,起名或改名是长辈的权利。郭太后想以此暗示曹璜,俺是你的长辈,你要好生孝敬俺,给俺养老送终。让郭太后没有想到的是“奂”与“换”同音,不久就改朝换代了。
景元元年(260)六月初二,曹奂正式登基。他这个皇帝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给司马昭加官进爵,为司马家取代曹氏做铺垫。
曹奂上台后的第三天,下诏恢复司马昭此前所辞的一切职务和封号,司马昭没有接受;第二年八月,他又求司马昭出山,仍被拒绝;第四年,即景元四年正月,曹奂第三次让司马昭担负相国、晋公,还是没有得到响应。
司马昭不急于当相国、晋公,源自两条:其一,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兄三人十数年的经营,司马家族的势力空前膨胀,朝中、宫中、地方皆是司马家的天下,尤其是军队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没有刀把子是万万不行的。其二,司马昭在等待机会,思谋着干一件大事来转移全国对前任皇帝曹髦之死的记忆,同时为自己篡位加分。
景元四年(263)八月,司马昭兵分三路,讨伐蜀汉。此时的西蜀,诸葛亮已死多年,后主刘禅庸懦无能,军无斗志,所以魏兵所向披靡。捷报传来,曹奂论功行赏,第四次请司马昭为国效力,司马昭这才老实不客气地戴上了相国、晋公的大帽子。
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司马昭这次可立了大功。曹奂当然不傻,于景元五年(264)三月,封司马昭为晋王。“王”与“帝”只差一步,司马家的皇帝呼之欲出。很不幸,司马昭与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一样,没有活着当皇帝的命。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突然中风,一命呜呼!
司马昭死后 ,其长子、抚军大将军司马炎继承王位。这个长发垂地,双手过膝,貌似疯了的黑猩猩,可没有他爹的耐心,仅仅过了四个月就逼着曹奂让了位。
下了台的曹奂,被封为陈留王,锦衣玉食,安享人生,只是没有自由。太安元年(302),曹奂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司马炎的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还不错,给了曹奂一个“魏元皇帝”的谥号,让他当了一个地下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