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儿皇帝”(17)第二坛“潮巴”皇帝

 文化龙乡 2015-05-26

                        第二坛 “潮巴”皇帝

 

    “潮巴”,是山东潍坊一代的方言土语,也可简称为“潮”。什么东西“潮”了呢?是脑袋,就是脑子里进水了。“潮巴”,就是北京人口中的“傻冒”,四川人嘴里的“哈(傻)儿”,普通话里的“傻瓜”,书面语中的“白痴”。
    不要小视“潮巴”,不要以为他们这种智障者一无是处,永远不会有远大前程。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还有一句,傻人自有傻福。
    评书《隋唐演义》中傻呵呵的程咬金,也曾在人缘出众的秦叔宝和足智多谋的徐茂功等人中脱颖而出,当上了“混世魔王”、“大德天子”,坐上了瓦岗山的第一把交椅。
    程咬金的事迹是民间虚构的传奇,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真切的发生过智力低下者登基为帝的故事。“潮巴”当了皇帝,就是“潮巴”皇帝,这种现象也可称之为“潮巴治国”。
    “潮巴”与娃娃一样,生活不能自理,国事更不会处治,大权旁落是必然的现象。因此,这类皇帝就叫作“潮巴”型儿皇帝。
   
                  一  西晋惠帝司马衷(259——306)
     司马衷,西晋第二任皇帝,三十二岁登基,四十八岁遇害,在位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潮巴”型儿皇帝。
    西晋是一个悲剧色彩极为浓重的王朝:以统一而告开始,以分裂而告结束;智囊创立天下,“潮巴”葬送江山。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处心积虑、苦心经营几十年,终于代曹魏而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其功业可与秦朝相侔。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开国皇帝司马炎在基本国策上的重大失误和在皇嗣问题上的错误决策,导致“潮巴”登基、外戚专权、皇后干政,进而引发“八王之乱”,使王朝分崩离析,仅仅维持了五十二年便轰然坍塌。
    更为可悲的是,司马家族内乱结出的最大恶果,是中华民族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乱与分裂,是黎民百姓的颠沛流离与水深火热。
    司马衷登基称帝,是司马家族的悲哀,也是西晋王朝的不幸,更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他的曾祖父司马懿智压孔明,祖父司马昭腹有鳞甲,父亲司马炎明达好谋,历经四世,横空跳出一个司马衷,天生智障,愚不可及,“潮巴”无双。
    当上皇帝后,有一次他在华林园玩耍,忽然听到蛤蟆乱叫,便问左右:“蛤蟆叫,是为公啊,还是为私啊?”左右回答:“在宫地里的为公,在私地里的为私。”他频频点头,似乎大受启发。
    某日,有人上奏,道是天下饥馑,百姓饿死,请皇帝想想办法。司马衷纳闷了好一会,自言自语道:“怎么会饿死人呢?他们为啥不吃肉糜(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一个“潮巴”,怎么会当上天子的呢?他又有何种经历呢?
                        一)太子岁月
    司马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天生命硬,“克”死了年仅两岁的大哥司马轨,由司马老二变成了司马老大。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晋。九岁他被立为太子,成了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司马衷成为太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老大”,而且还由于他的母亲杨艳是司马炎的第一个皇后。
    司马炎年轻时长发委地,垂手过膝,一表“猿”才;生性风流,精力超人,晚年尤甚,后宫中的妃嫔接近万人。但他一生最钟情的女人却是杨艳。
    杨艳何等模样,不得而知,想来定是仙女下凡,天生尤物。生下司马衷这个“潮巴”儿子后,她仿佛得了人间至宝,百般护犊。司马炎儿子不少,大有人才,但为了博美人一笑,立杨艳的傻儿子为太子。
    知子莫若父。司马炎对儿子的“潮”劲心知肚明,有时也觉得次子不堪为嗣,难以造就。夜深人静之时,多次与杨艳同枕夜话,欲换太子。
    杨艳爱子心切,一遍又一遍的絮叨“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大道理,又吓唬说太子是国之根本,不可动摇,否则天下大乱。司马炎闻言,又惊又怕,暂且不提易储的念头。
    也许是因为为“潮巴”儿子操心过度,在司马衷十六岁那年,杨艳一病不起。她自知来日无多,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宝贝疙瘩司马衷,担心自己死后司马炎另立她人为皇后,从而威胁儿子的太子地位。
 一日,她乘司马炎前来探望之时,挣扎而起,临终托“傻”。她将一头秀发枕在泪眼婆娑的司马炎的膝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司马炎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说此女是绝代佳人,才貌双全,哀求司马炎将她纳入后宫,立为皇后。此召唤作“膝上风”,远胜于“枕边风”。儿女情长的司马炎,何曾见过此等阵势,一时间方寸大乱,枪法全无,含泪答应。
    杨艳死后,杨芷当上了皇后,替堂姐照料“潮巴”外甥。司马衷的确有福,他的这个堂姨一直未能生出儿子来,一门心思地照顾他。有先后两位皇后保驾护航,司马衷就是不想当皇帝都很难。
    杨艳在世时,还做了一件影响司马衷的前途和西晋命运的大事,就是给司马衷娶了一个“好”媳妇。太子老婆就是将来的皇后,理应千挑万拣,慎之又慎,但在杨艳的操办下,却成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偶然事件。
    司马衷十三岁那年,时任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的贾充,被皇帝司马炎指派去镇压鲜卑族的叛乱。他心中极不情愿,却又无法公然抗命,百思不得破解之法。他的同党中有位高人,指点他将女儿嫁与太子,如此方可留在京师。
    贾充病急乱投医,立马让老婆郭槐亲自出面,重金贿赂了杨艳。杨艳发了一笔横财,又白得了一个儿媳妇,自然替人消灾,极力在司马炎面前夸赞贾家千金,千娇百媚的要求结亲。
    司马炎对女人极有品位,鉴赏水平极高,他对杨艳说:“大臣卫瓘家中出美女,身材修长,肤若凝脂,明艳照人,贞淑贤惠,已经出嫁的都生了好儿子,是太子妃的最佳人选;而贾家的婆娘又矮又黑又丑,嫁出去的脾气都很大,而且生不出儿子来,实在不妥。”
    杨艳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依不饶,百般纠缠,弄得司马炎头晕脑涨,稀里糊涂地答应了这门亲事。贾充一箭双雕,即与皇帝攀上了亲,又留在了京城,喜出望外,急忙回家张罗。
    不料乐极生悲,贾家凭空遇到了不大不小的难题,迎亲的皇家仪仗来到贾府时,贾家上下乱成一锅粥。原来,早已定下要出嫁的是贾充的小女儿,芳龄十二,又矮又瘦,新娘的服饰对她而言太大了,撑不起“婚纱”来。贾充急中生智,索性瞒天过海,李代桃僵,让十五岁的女儿贾南风替妹出嫁。贾南风福星高照,喜从天降,欣欣然去做太子妃了。
    这个贾南风,比司马衷还大两岁,形如侏儒,面似锅底,眉间一痣,痣上有毛,杀气腾腾,而且生性狡诈,手段高强,把司马衷调理的服服帖帖,即爱又怕。这只是小试牛刀,将来当了皇后的她还会闹出天大的动静来。
    司马炎对这个儿媳妇极为不满,在听说贾南风残害太子怀孕的侍妾之后,龙颜大怒,命人修建金墉城,要废了太子妃,在此关押。他的第二任皇后杨芷伸出援手,司马炎也只好不了了之。贾南风保住了位置,西晋却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杨艳死后,司马炎的头脑中也曾转过易储的念头,但司马衷“痴人”天佑,上有母亲的在天之灵保佑,中有堂姨相帮,下有儿子助拳。
    也许是出于对“潮巴”儿子司马衷的生育能力的怀疑,司马炎曾将自己御用过的名叫谢玖的美女赐给了儿子。谢美人不负前老公兼后公公的殷殷期望,不久就产下一子,取名司马遹。他究竟是谁的孩子,是司马炎的,还是司马衷的,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肯定是龙种。
    几年后的一天夜里,宫中失火,火光冲天,司马炎心中焦急,亲自登楼察看。此时年仅五岁的司马遹伸出小手,使出吃奶的力气拽着爷爷的衣襟往黑暗里走。司马炎好生奇怪,问他怎么回事。
    司马遹像个小大人似的奶声奶气地说:“今晚失火,可能有人捣鬼,要小心提防。您不能站在明处,让人看见。”司马炎大为惊喜,认为他有点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智力超群,将来必然大有出息。儿子虽然指望不上,孙子却大有可为之处。因此,将易储的念头彻底打消。
    “现货”已不可靠,指望“期货”翻盘,实在是有些不靠谱。小时聪明,大时了了,指的就是司马遹这种人。他长大后性格大变,一读书脑子里就嗡嗡作响,一玩耍就如鱼得水,龙腾虎跃。
    他还有一项无师自通的“绝技”,就是用手掂量肉的份量,斤两丝毫不差,比秤还准。这项“绝技”遗传于他的母亲,他的外公是个杀猪卖肉的。司马遹最终也未能当上皇帝,惨死于母后贾南风之手。
 司马衷有惊无险地当了二十二年的太子,终于熬倒了父亲,熬出了头,于太熙元年(290)四月登上了皇位。
                          (二)外戚擅政
    司马衷即位后的一年内,朝政大权掌握在杨骏之手。
    杨骏一生无子,却有一个好侄女,一个好女儿。侄女便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首位皇后杨艳,女儿是继任皇后杨芷。他拽着这两根裙带,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侍中兼车骑将军的高位,成为司马炎最宠信的大臣。
    司马炎重病在床时,杨骏独自在宫中侍候。他利用职权,阻挠其他大臣前来探视,又把司马炎身边的人换成自己的亲信,将垂危的司马炎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某日,司马炎的病情略有好转,睁眼看到身边陌生的面孔,生气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这样!”他立即命人写下诏书,指派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又想挑几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参与此事。
    杨骏见势不妙,心生一计,亲自跑到中书省借阅诏书,趁机藏在身上带走。中书监心中害怕,屡次要他归还,杨骏断然拒绝。
    不久,司马炎神志不清,皇后杨芷乘机为父亲伸手要官,要求由杨骏出任辅助大臣,辅佐嗣君。司马炎命若游丝,精力将竭,艰难地点头同意。
    杨芷立即召来中书监、中书令,亲自口授“遗诏”,任命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等要职。诏书写好后,拿给司马炎审阅,司马炎看了看,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杨骏就这样成了朝中一手遮天的人物。
    杨骏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假传圣旨,命令自己的最大政敌汝南王司马亮离开京城,到许昌任职。司马亮不知真假,但到不了司马炎身边,只好尽力拖延。
    司马炎久盼司马亮,曾问道:“汝南王来否?”左右回答说没来,司马炎希望破灭,顿时精神崩溃,不久去世。
司马衷即位后,杨芷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杨骏也水涨船高,当上了太傅、大都督、假皇钺,总领朝政,百官各司其职,拱手听命。
    西晋朝廷形成一个奇怪的权力链条:百官听杨骏的,杨骏听“潮巴”司马衷的,司马衷听太后杨芷的,杨芷听父亲杨骏的。“马”家的事情,“羊”说了算。
    杨骏虽然位高权重,但实在是目光短浅之辈,腹中空空之徒,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做事繁琐,刻薄寡恩,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声望一落千丈,地位难免动摇。
    成也女人,败也女人,杨骏最终亡于女人之手,此女就是贾南风。
    司马衷当了皇帝,贾南风自然成了皇后,这一年她三十四岁。此女阴险凶悍,诡计多端,杨骏对她一直严加防范,但防不胜防。
    元康元年(291)三月初八,贾南风勾结司马衷的弟弟楚王司马纬等人,突然发动政变,一击成功。杨骏被斩于马厩,三族尽灭,太后杨芷也被关押。
                         (三)皇后专权
    除掉杨骏后的三个月内,贾南风一箭双雕,设计诱使鲁莽的楚王司马纬杀死了时任太宰的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替自己拔掉了两颗眼中钉;然后,诬陷司马纬伪造圣旨,擅杀大臣,将其斩首。从此,她开始独揽朝政,达九年之久。
    贾南风面目狰狞,心狠手辣,是个不忠、不孝、不仁的蛇蝎女人。
    对身为皇帝和丈夫的司马衷,贾南风有双重不忠。首先,目无皇即便如此,她尤嫌不足,派人在大街小巷、通衢大道上拦截年轻貌美的“帅哥”,用竹箱载入后宫,供其玩乐;风流一番之后,又把他们变成“风流鬼”,吓得京城的小伙子们不敢出门,就算不得已外出,也要在脸上抹满锅灰。
    对婆婆兼太后杨芷,贾南风不孝。司马衷即位后,尊其父司马炎的皇后杨芷为皇太后,贾南风应以儿媳的身份侍候她。而且,杨太后亲自抚养过司马衷,对贾南风还曾有救命之恩,否则司马衷当不了皇帝,贾南风也会被武帝司马炎废掉太子妃的称号,关入金墉城。
    贾南风斩杀杨骏后,诬陷杨太后与杨骏同谋,将她废为庶人,又下令处死杨太后的母亲庞氏。临刑前,杨太后死死抱住母亲,嚎啕大哭,然后自断秀发,向贾南风拼命磕头,哀求儿媳允许自己给她当奴婢,以换得母亲一命。
    贾南风虎目圆睁,喝令动手,庞氏当场毙命。杨太后昏死在地。醒来时,她被关在了金墉城。一年以后,贾南风将杨太后身边侍候的人全部赶走,杨太后孤苦伶仃,饥寒交迫,一连八日粒米未进,活活饿死。
    贾南风又怕杨太后死后有灵,担心她的冤魂跑去向武帝司马炎诉苦,下令将她的脸部朝下入棺,又在她的背部压上符咒,然后深埋地下。
    杨家出了两个皇后,即所谓的“一门二后”,大喜之后却是大悲,落得个祸灭九族的下场。
    对太子司马遹,贾南风不仁。司马遹是司马衷的长子,曾被祖父司马炎寄予厚望。作为屠夫的外孙,他大有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狠劲,脾气火爆,对贾南风不敬,对贾家人无礼。贾南风担心他将来即位后,对自己及娘家人不利,便设计谋害。
    一日,贾南风假惺惺地请司马遹赴宴,以皇后的身份逼他饮酒三升。趁他大醉之际,贾南风诈称司马衷的命令,让司马遹抄写一封书信,内容是让皇帝和皇后自我了断,否则他要亲自出马解决。
    司马遹不省人事,胡乱抄写一遍,大部分的字写得辩不出模样。贾南风让人补写后,拿着去找司马衷,诬陷太子谋反。司马衷迫于贾南风,下诏将司马遹贬为庶人,关押在金墉城。
帝。大凡朝廷的重大事项,都是贾南风一言九鼎,皇帝司马衷根本无有置喙的权力,只能俯首听命,签字盖玺而已。她与自己的本家、亲戚、亲信结成了“后党”,在朝中横行霸道,弄得朝纲紊乱,人心思乱。
    其次,目无丈夫。她打心眼里厌恶司马衷这个无能的“潮巴”老公,早早地与太医程据勾搭成奸,将金灿灿的皇冠抹得绿油油的。
    即便如此,她尤嫌不足,派人在大街小巷、通衢大道上拦截年轻貌美的“帅哥”,用竹箱载入后宫,供其玩乐;风流一番之后,又把他们变成“风流鬼”,吓得京城的小伙子们不敢出门,就算不得已外出,也要在脸上抹满锅灰。
    对婆婆兼太后杨芷,贾南风不孝。司马衷即位后,尊其父司马炎的皇后杨芷为皇太后,贾南风应以儿媳的身份侍候她。而且,杨太后亲自抚养过司马衷,对贾南风还曾有救命之恩,否则司马衷当不了皇帝,贾南风也会被武帝司马炎废掉太子妃的称号,关入金墉城。
    贾南风斩杀杨骏后,诬陷杨太后与杨骏同谋,将她废为庶人,又下令处死杨太后的母亲庞氏。临刑前,杨太后死死抱住母亲,嚎啕大哭,然后自断秀发,向贾南风拼命磕头,哀求儿媳允许自己给她当奴婢,以换得母亲一命。
    贾南风虎目圆睁,喝令动手,庞氏当场毙命。杨太后昏死在地。醒来时,她被关在了金墉城。一年以后,贾南风将杨太后身边侍候的人全部赶走,杨太后孤苦伶仃,饥寒交迫,一连八日粒米未进,活活饿死。
    贾南风又怕杨太后死后有灵,担心她的冤魂跑去向武帝司马炎诉苦,下令将她的脸部朝下入棺,又在她的背部压上符咒,然后深埋地下。
    杨家出了两个皇后,即所谓的“一门二后”,大喜之后却是大悲,落得个祸灭九族的下场。
    对太子司马遹,贾南风不仁。司马遹是司马衷的长子,曾被祖父司马炎寄予厚望。作为屠夫的外孙,他大有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狠劲,脾气火爆,对贾南风不敬,对贾家人无礼。贾南风担心他将来即位后,对自己及娘家人不利,便设计谋害。
    一日,贾南风假惺惺地请司马遹赴宴,以皇后的身份逼他饮酒三升。趁他大醉之际,贾南风诈称司马衷的命令,让司马遹抄写一封书信,内容是让皇帝和皇后自我了断,否则他要亲自出马解决。
    司马遹不省人事,胡乱抄写一遍,大部分的字写得辩不出模样。贾南风让人补写后,拿着去找司马衷,诬陷太子谋反。司马衷迫于贾南风,下诏将司马遹贬为庶人,关押在金墉城。
 金墉城是司马炎准备关押儿媳贾南风而建,自己的老婆和孙子却先后在此受难,天意乎?
    不久,贾南风又让自己的相好太医程据配制毒药,派太监孙虑前去毒杀司马遹。司马遹拼命反抗,拒不饮酒。孙虑见状,陡然想到贾南风寒光四射的一双虎目,心中一阵发冷,牙关一咬,用捣药的木杵将司马遹活活打死!
    此刻,宫中的司马衷正呵呵傻笑着与宫女调情,地下的司马炎也会无动于衷吗?
    贾南风专权九年,先后谋害了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纬等人,现在又毒死了太子司马遹,使得整个皇族人心惶惶,害怕下一个会轮到自己头上。
    但有人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因为贾南风的倒行逆施,一方面丧尽人心,另一方面予人口实,正好可以大做文章。司马衷的叔父、赵王司马伦就是这样一种居心叵测的人。
    永康元年(300)四月初三三更时分,司马伦率兵与担任宫中侍卫的太子的旧部里应外合,闯入宫中,挟持了皇帝司马衷,逮捕了贾南风。
    贾南风远远地望见司马衷,声嘶力竭地尖叫道:“我是陛下的老婆,你却让人废了我,你也没有好日子过!”司马衷充耳不闻,低头不语。
    贾南风被废为庶人,被送往金墉城关押,她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六天后,司马伦派人用金屑酒毒死了贾南风。
                        (四)同室操戈
    侥幸成功的司马伦,权欲熏心,自封为持使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等职,这些职务都是他的父亲司马懿、哥哥司马昭在曹魏时代担任过的,表明他已将侄孙皇帝司马衷当成了魏帝,其野心路人皆知也。
    司马伦并不知道,他已经打开了潘朵拉盒子,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人间,最后终结了西晋的命运。
    司马炎称帝后,认为曹魏所以灭亡,根源在于曹丕、曹植兄弟阋墙,使曹丕、曹睿两任皇帝对皇室宗亲极不信任,竭力限制诸侯王的权力,造成皇帝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才被司马氏钻了空子,夺了政权。
    因此,他反其道而行之,大封诸侯,建国初期一口气便封了二十七个王,包括他的祖父辈、叔父辈、兄弟辈、子侄辈,以后又将孙辈陆续封王。
    同时,他还赋予这些诸侯王自选官吏、治理地方、统领军队的权力。他将诸侯王分为三等,一等可领兵五千人,二等三千人,三等一千五百人,让他们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称霸一方。逐渐形成本弱枝繁、尾大不掉的态势。
    他的初衷是让这些诸侯王帮助皇帝治理天下,巩固司马家族的万里河山,不料在他死后不久,这些诸侯王野心膨胀,同室操戈,上演了一出“八王之乱”。宗室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血拼,最终导致儿子颠沛流离,王朝走向末路。
    八王之中最早发生内哄的是司马衷的叔祖、汝南王司马亮、弟弟楚王司马纬二人。杨骏倒台后,担任太宰的司马亮讨厌司马纬专断好杀,试图剥夺他的兵权,惹得司马纬勃然大怒。
    贾南风乘机挑拨离间,鼓动司马纬杀了司马亮,然后又将司马纬斩首。二王之乱的结果是贾南风坐收“渔婆”之利。
    司马伦专权后,又有五位王爷先后登场,一决高下。
    率先发难的是淮南王司马允,他是司马衷的弟弟,时任中护军,执掌宫廷禁卫,深得士心。他早已洞悉赵王司马伦的不臣之心,暗中网罗了一批亡命之徒,时刻准备起事。
    司马伦察觉后,便任命司马允为太尉,企图用明升暗降之法,夺其兵权。司马允拒不从命,于永康元年(300)八月,率数千人攻打万人把守的相府。司马允以寡敌众,勇气倍增,斩杀千余人,差点射死司马伦。
    就在大功即将告成之时,皇宫中司马伦的同党拿着皇帝司马衷的白虎幡,借口调停,乘机杀死了毫无防范的司马允,司马伦躲过一劫。
    司马允死后,司马伦自以为天下无敌,莫予毒也,再也按捺不住砰砰乱跳的野心,遂于第二年(301)正月逼迫司马衷禅位,自立为帝。可笑的是作为祖父辈的司马伦尊侄孙辈的司马衷为太上皇,不知谁是长辈!
    丢了皇位的司马衷从云端一头栽倒地上,好歹保住了性命,被幽禁在金墉城。金墉城,对司马衷而言,是伤心之城、惊恐之城,他的太后、太子、皇后都曾被关押并死于此地,现在又添上了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不知能否活着出去?
    司马伦当了皇帝,自然有人不服。两个月后,司马衷的堂兄弟、齐王司马冏、两个弟弟常山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兵二十万,讨伐司马伦。
    双方交战的结果,司马伦大败。乘此时机,忠于司马衷的宫中将士突然发难,将司马伦的亲信孙秀等人斩杀殆尽,逼迫司马伦下诏退位,司马衷复出。
    二度称帝的司马衷,受人指使,赐死了司马伦,并杀了他的四个儿子。接着,封齐王司马冏为大司马,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司马衷的另一个堂兄弟河间王司马颙为侍中,常山王司马乂为抚军大将军。
    至此,朝政由齐王司马冏把持,其他三王并不愿低头服小,新的战乱不可避免。
    太安元年(302)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率十万人马讨伐齐王司马冏。尚在京城的长沙王(常山王)司马乂乘机率百余人狂奔入宫,裹胁着司马衷,攻打司马冏的大司马府。

    连战三日,司马冏大败,其部下反戈一击,将其擒获,献给了皇帝。司马衷对这个堂兄弟尚有恻隐之心,想饶他一命,但一旁的司马乂却不顾“潮巴”哥哥司马衷的感受,喝令将司马冏斩首。望着司马冏鲜血淋漓的人头,司马衷唯有叹息!

    从此,西晋王朝形成了“三王”鼎立的局面:长沙王司马乂在朝廷,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在地方,各行其是,权力之争方兴未艾。

    太安二年(302)八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手出兵二十七万,攻打京城。长沙王司马乂扛着司马衷这块金字招牌,身先士卒,奋力拼杀,在短短的四个月内斩杀联军六、七万人。二王有些支撑不住,准备撤军。

    不料,司马衷的叔父、东海王司马越在关键时刻发生动摇,突然出手,于永兴元年(304)正月发动政变,囚禁了长沙王司马乂,打开城门,放入联军。之后,司马乂被活活烤死。

    白拣了便宜的成都王司马颖,当上了丞相,开始把持朝政。不过,他并没有住在首都洛阳,而是在邺城遥控朝廷。

    司马颖知道司马衷掀不起什么风浪来,最担心的是别人拿这个“潮巴”哥哥做文章。他先是派兵五万把守洛阳的十二座城门,把座京城围得像铁桶一般;然后杀害了忠心于司马衷的宫中侍卫,代之以自己的亲信,名为扈驾,实为监管。

    两个月后,司马颖又搞了一个大动作,上表要求废黜司马衷第二任皇后羊氏和第二任太子司马覃。司马衷只能从命。皇后和太子被关押在金墉城。此地确实对皇后、太子不利。

    不久,司马颖要求废黜太子的谜底揭开了。河间王司马颙随后上表,建议立司马颖为“皇太弟”。面对二王的逼迫,司马衷只好答应。这样,成都王司马颖正式成了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从此,一个念头在司马颖的脑海里老是转悠:这个“潮巴”司马衷,咋还不死呢?

    堂侄司马颖的行为,引得叔父东海王司马越大光其火。这个擅长搞阴谋诡计的老手,于永兴元年(304)七月,再次发动政变,救出皇后和太子,胁迫公卿,挟持皇帝,北征司马颖。

    司马颖也不是好惹的,公然与皇帝对抗,在荡阴(今河南荡阴县西南)大败“皇军”。司马衷面部受伤,中了三箭,这一次是真疼了。

    乱兵一拥而上,百官四散奔逃,司马衷目瞪口呆,坐以待毙。危急时刻,侍中嵇绍身着朝服,下马豋辇,用身体挡住了司马衷。乱兵拖过嵇绍,挥刀乱砍。

    鲜血四溅,惊醒了司马衷麻木了四十六年的神经,他凄然叫道:“嵇侍中是忠臣,不要杀他!”乱兵嚷道:“皇太弟有令,只留陛下一人!”忠臣嵇绍死了,“潮巴”皇帝晕了,当场从御辇上跌落,摔于草丛之中,身上的六颗玉玺也不知所终。

    皇帝当了叛军的俘虏,被押往军营。司马衷肚子饿得乱响,战兢兢地伸手要吃的。当兵的不敢怠慢,赶紧奉上“御膳”:一碗清水,几个秋桃。这肯定是历史上皇帝最简朴的饭食了。 司马衷狼吞虎咽,聊以解饥,心中一个劲的想:怎地没上肉糜(粥)?嘴上不敢说,眼睛却四下乱瞅。

    吃了桃膳后,司马衷被带往邺城,再次落入“皇太弟”司马颖之手。这时候,东海王司马越的消息传来,他早已撇下皇帝,逃回了自己的封国。

    司马衷在邺城呆了没有几天,又吃了一吓。素与成都王司马颖不睦的幽州刺史王浚,伙同剽悍的鲜卑、乌桓铁骑,杀向城来。城中大哗,百官奔走,军无斗志。司马颖仓皇上马,与数十骑拥着乘牛车的司马衷逃向洛阳。

    因事起仓促,君臣上下囊中羞涩,一路上无钱买粮,司马衷再次尝到饥饿的滋味。多亏有个太监舍命不舍财,带了三千钱,藏在一条布被中。司马衷郑重其事地下诏,借了出来。白天买饭,盛以瓦盆,勉强果腹;晚上,则用盛钱的布被御寒,这个钱真大。

    好歹走到温县,映入眼帘的是祖先陵寝,荒草凄凄,一片破败之象。司马衷要去拜谒,低头一看,鞋履尽失,成了光脚天子,有碍观瞻,有失尊重。

    借过钱的皇帝,又借来一双鞋,打扮得稍微齐整之后,“庄重”地拜了几拜。悲从中来,涕泗横流,呜咽不已。此哭者,为祖乎?为己乎?

    行至芒山,占据洛阳的右将军张方亲自率万余骑前来迎驾。张方颇知礼数,要向皇帝行叩拜大礼。司马衷大惊,慌忙从牛车上滚下,双手扶住,张方这才作罢。

    到达洛阳后,司马衷返回久违的紫禁城,当起了“关门”皇帝。门外的张方手握重兵,作威作福。皇太弟司马颖兵马尽失,此刻不得不收起往日的作派,任由张方胡作非为。

    张方原是河间王司马颙的部下,占领洛阳时日已久,城里城外早已被他的手下抢掠一空,士卒们整日吵吵嚷嚷,要求“另辟财源”。张方亦有此意,与部下商议,决定西迁长安。唯一担心的是司马衷不同意,便决定乘他出宫时强行劫持。

    计划已定,张方派人禀告司马衷,让他出宫拜谒宗庙,司马衷一口回绝。张方大怒,挥兵强行入宫。司马衷见来头不对,拨脚狂奔,藏在后院的竹林中。天下之大,尚且藏不住一个皇帝,何况小小的竹林?

    士卒们搜到司马衷,逼他上车,他眼泪哗哗的,艰难地爬上御辇,任由摆布。皇帝出宫了,丘八们动手了,污辱宫女,掠夺宝藏。魏晋八十多年的宫中积蓄,荡然无存,皇家破产了。

    到达长安后,张方将司马衷交给了老长官河间王司马颙。司马颙当仁不让,自任太傅兼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始把持朝政。随行的“皇太弟”司马颖两手空空,以成都王的身份回家闲居。

    好景不长。在荡阴一役中只身逃回封国的东海王司马越,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于永兴二年(305)七月,打着“奉迎天子,还复旧都”的旗号,出兵讨伐河间王司马颙。

    第二年(306)五月,司马颙大败,只身逃往太白山中。司马衷被司马越装上牛车,东归洛阳。之后,司马越出任太傅、录尚书事,把持朝政。至此,“八王之乱”宣布结束。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几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亡。皇室衰弱,国家残破;匈奴复兴,鲜卑崛起。西晋王朝元气大伤,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截止到光熙元年(306)十月,“八王”中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纬、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等六人先后被杀,可怜的皇帝司马衷,也行将就木。

    光熙元年(306)十一月十七日,夜。老是觉得吃不饱的司马衷,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麦饼,吃得津津有味之时,忽觉腹中不适,疼痛难当。第二天,这位“潮”吃“潮”喝的皇帝,驾崩了。享年四十八岁。

    凶手是谁,不得而知,唯有一点可以肯定:死亡,对于这样一位智障皇帝而言,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

    在他死后一个月,河间王司马颙被人扼毙;五年以后,东海王司马越忧愤而亡。至此,骨肉相残、同室操戈、乱了宗室、毁了社稷的八位“王爷”,都变成了黄土一抔;十年后,西晋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