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2011-01-12 21:50:19)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将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探讨省语文教研室李家栋老师关于怎样跳高阅读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我们都知道新课改下的语文要求我们简简单单的教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的重头戏。李老师的报告在与教师的共同交流、共同思考中进行,也给我们现场的老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会议中李老师谈到我们山东有12位老师推荐参加大赛,而且这12位老师都被评为一等奖。每次获奖后李老师都会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有实效性,于是,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第一, 要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
李老师指出我们山东省的语文教学解读文本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状况:
(1)
不重视文本解读,把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
(2)
不自主的解读文本。
(3)
没有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解读文本的效果不好。
(4)
文学素养低,没有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做完以上分析后,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北师大版一年级有这样一首诗歌
雨铃铛
沙沙响, 沙沙响,春雨落在屋檐上,
屋檐上挂水珠,好象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有位老师参加比赛,他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在引导人物对话,当教到丁零当啷是,课堂上确实是丁零当啷,乱糟糟的声音,老师立刻明白孩子对丁零当啷的意义没有明白。可想而知,孩子们根本想不出来,就是知道也说不出来,当然这个老师也是有备而来,这时候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铃铛,然后高高的举起,在空中使劲的摇了摇,就发出了丁零当啷的声音,然后问:同学们明白了吗?明白了,然后再去说。但是课堂上仍然是乱糟糟的声音,这时候,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就没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既使我们不深入的解读也会看出这里的丁—不是铃铛发出的声音,而是春雨在呼唤小燕子的声音,作者已经赋予了春雨情感,如果换成第一种教学情景,春雨还会呼唤谁,展开小朋友的想象,相信他们会在心里明白什么是丁零当啷了,它是一种情感,并不是一种声音,于是李老师明确的指出这位老师解读文本错误。后来得知这位老师在课后下了非常大的工夫,光资料就找了52本。汇集了各地区优秀教师解读文本的内容,教学设计等。于是,李老师明确的提出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是自主解读文本。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看起来一篇很简单的诗也小,也需要我们花时间去解读。听了李老师这段话,让我感动最深的是24号下午济南的袁彬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一节精彩的阅读教学观摩课《落花生》。这篇文章很长,但是袁老师却以“议花生”为重点,展开全文的教学,。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落花生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动作者的父亲同样也有落花生的精神。最后进入感情的升华,作者也决定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如果没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是绝对的达不到这种境界。
接着,李老师与台下的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他出示了《搭石》中的一段话,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就是在小河里,或者有水的地方,为行人门行走而搭起的石头。这是《搭石》的一个情景。李老师把它一文不落的读了下来,他问我们在场的老师:假如你就是读者,而不是老师,你在欣赏这段话时问问自己,你的脑子里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一位老师说一个人走搭石的情景,李老师又问在场的老师有没有其他的?下面是鸦雀无声,接着李老师让我们反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信息,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只留下了这个形象,那这个形象的背后是什么?然后,一位老师说这背后说明人们生活的和谐,也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这背后确实也体现了农村生活和谐的一种美,人们互相的帮助、和谐、温馨的画面。接着李老师又问:文章解到这里,你们觉得我们把文章当中的什么东西挖掘出来了。很多的老师知道是语文的人文精神已经解读出来了。这里也不难看出李老是的用心良苦。那我们如何有效的解读文本呢?这就是李老师说到的第二个方面:
(二)解读文本的策略:
1、驱除功利,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这里的功利是指的教学,驱除功利,就是初读教材,不考虑教学的事,充分以阅读者的身份面对,享受文章,还是刚才提到的袁彬老师的课。袁老师并没有提及到是怎样吃花生,收花生的,而是以父亲的那段话概括了全文,这就说明袁老师去好好的享受文本了,作为一名读者他去深深的研读文本了。
2、带上功利,用心体会文本。
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不仅仅要享受文章,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教学,所以这时要带上功利,充分阅读,用心体会。刚才我们谈到了《搭石》这段文字,李老师为我们提出了几个思考的问题:一,我们如果教学生,你们会抓哪个重点词?二,如果让你抓重点句子,你应该让学生理解哪些内容?李老师提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围绕着语文的工具性来谈的。在座的老师们说出了协调有序这个词,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比喻句,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习这种诗一样的语言。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功利性教学。
3、精细巧妙的教学设计。
李老师还是给我们分析的《搭石》这篇文章,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你觉得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读了这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
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接着老师又问:你觉得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查了工具书说出了它的意思,这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到这里就截然而止步,但是李老师指出这位教师的词语教学等于零,没有任何效果。这位老师并没有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他的意思通过后面一句话的一个字就可以看出来,就是这个紧字,这个紧字学生是发现不出来的。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式出示两句话,一句带紧字一句不带紧字,让学生读。读完后再想通过这个紧字能想到什么?从中让学生感悟到人们生活的和谐,如果前面的不赶快走,后面的就可能掉进水里,也表现了人们之间的一种其乐融融,新中有他人的美好画面。所以,李老师真诚的告诉我们:精细巧妙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受益又让听课教师觉得有意思。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如何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下面李老师以学生为主题,看看我们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
(1)换位思考,多想象学生阅读方式及困难。
这里所说的困难是指学生在读完文本后不理解或者很难理解的地方,这时,教师借助有效、恰当的补充资料进行铺垫,袁老师在为学生讲解落花生具有怎样的精神时他引用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的父亲是一位清代官吏,他为官清廉的资料,学生立刻明白了,许南英也具有落花生的精神,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解决了学生阅读的困难。
(2)读懂读者编者的意图,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李老师指出:他们在编排教材时都精心挑选课文,每一组文章都精心考虑过,每一组都有一个单元主题,因此我们要读懂读者、编者的意图,恰当确立教学目标。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解读教材能力。
我们接着谈阅读文本策略的第二点,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解读教材能力。
1、多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李老师指出,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一下子就可以把教材吃透、看懂,上出很精彩的课那是不现实的。
2、多角度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李老师又指出:我们教师的课堂不要年复一年,而要大胆地创新、尝试。有人说过:“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每一位都有创新的能力,李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特级教师在讲《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就进行了创新。当他板书完送志愿军战士的人物后,他问学生:课文讲到这个地方你来说说都是哪些人给解放军战士送行。经过引导学生发现都是女人。老师又问:为什么是女人呢,男人干什么去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前线保家为国,一种是在战场上已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流血牺牲,中朝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换来的,有朝鲜人民的鲜血,也有我们志愿军战士的鲜血,这位教师的创新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认识。
3、阅读教学要文意兼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我们先来说说文和意的内涵。
文:说的是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特色。体现的语文工具性要求。
意:指的是文章多表达的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体现的上人文性的要求。但是文与意要兼得,不能分开。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学生不仅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思考、情感、道德等信息,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来内化他们的语言,掌握语文表达技巧,提高、积累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李老师还指出,袁宾彬老师在最后一环节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动笔写。这样在潜移默化、不留痕更或许会更好。
请老师们再看这一段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去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
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一段话是老舍写的一篇五年级的课文《猫》,这一段话也可以给我们老师带来深深的思考。这节课很多老师都教过,他们的做法几乎都是找出猫脾气古怪的一些词语或者句子,引导朗读,最后让学生了解猫的脾气古怪。但是李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其实跟本不需要我们教。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四年级的学生读这一段话,没有做任何的指导。学生都能了解猫的脾气古怪。那我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教呢?这就是实效性问题。这时李老师又让我们在座的老师进行思考:这段话中哪句话学生不理解需要我们去教,也就是这段话中包含着哪些感情?经过思考发现:里面包含着对猫的喜爱,人爱猫,人爱动物。后面的是猫爱人。猫亲人,最后是猫和动物和谐相处。接着,李老师又问:这段话里面哪些句子一下子就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我们老师都看出来了是最后一句: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
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称赞它就是对它的喜爱。李老师接着又问:有没有发现哪句话不是对猫的喜爱而是有点责备、责怪的意思。老师们自然就发现了这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但是他确实不是责怪,而是喜爱。每一个标点符号前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语气词。如果把语气词换掉,那就是责备的意思,加上这些语气词所表达的情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对猫的喜爱而不是责备。接着李老师又说:他怎能不是喜爱呢?他的猫出去一天一夜了,实际上这句话是在写:你这一天一夜去哪了?干什么去?为什么这么晚回来啊?这就要区我们教师去读懂她,读懂语言的魅力。当我们的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时候,他们的收获自然就大了,他们不但读懂了文本,而且在今后的习作中也会通过书面语的内容参杂口语的内容,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幽默起来。同时在读懂情感的同时,获取语言的规律,语言的特点。这种教学对我们的学生将终生受益。
三、阅读教学要在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话。我们先来看看对话的涵义。对话的内涵至少有三种。
(1)师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光是教师自我解读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解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