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熟人”:社区商业的胜负手

 智者同行 2015-05-26

题图为法国库尔贝的《路遇》,轻熟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作者刘韬。金融业资深从业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很简单,简单到可以分为“熟人和生人”——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人,属于“熟悉的陌生人”;而当熟悉的陌生人不再陌生,就成为了我所说的“轻熟人”。

“熟悉的陌生人”与“轻熟人”之间,往往就隔着一张纸,但这张纸却是生人和熟人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能决定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冷淡漠然,还是温馨融洽;因为当你把一个人归于熟人时,你的行为方式将随之发生根本改变,而这种改变,将会反过来为你的生活带来一份“体面”。


“轻熟人”是那些我们可能会常常遇到却大多只有点头之交的人。这些常常遇到的人,在常常遇到的时候,我们(以及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一天心情——当每次经过楼下,我都会与保安微笑着说声“回来了”的时候;当每次进出门口,走在前面的人总会照顾后面而多扶一下门的时候;当每次在停车场需要会车,大家都能摆个手让他人先过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的体面生活与一天的好心情,都来自于这种细微之处。

这些常常遇到的人,可以被你看作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也可以被你看作熟人(轻熟人)。你怎么看他,决定了你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也大部分决定了他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正如笔者在《你,认识你的邻居吗?》中所描绘的,在中国现下我们对生人是警惕的、排斥的、躲避的、厌恶的、随时准备着的、斗智斗勇的,而对熟人却是善意的、放松的、友好的、亲切的、彼此谦让着的、乐于帮忙的……

事实上,我们社会中的“轻熟人”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太多“原本的轻熟人”被划到了陌生人的序列,从而在整体的社会关系上呈现出一幅冷淡漠然、情比纸薄的不堪——如果你期待并追求一种体面的生活,那么这样的行为方式只能让这种生活离你越来越远。

哎,等等,其实我这篇,不是想说邻居的……以下我们进入正文:

2010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当时和一个美国人同租了一幢House的半地下室,我俩一人一间。有一天早上这个美国人带我去社区附近的一家餐馆吃早餐,吃的什么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是他一进门就与店里的伙计熟络的打着招呼,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呼来喝去,完全是哥们儿一样……

而更重要的是,第二天早上我独自又去了那家餐馆,还是那个伙计,他竟也如哥们儿一般“Hey, buddy! What’s up?”跟我寒暄了5分钟,所聊的无非是一些坏天气、我的美国朋友怎么今天没来之类的;而让人讶异的是,我作为一个第一次出国的中国人,竟放下所有对生人的警惕,也如哥们儿一样和他聊的热情洋溢,而完全没有戒备这家伙是不是想骗我点儿什么,或是卖我点儿什么别的(“轻熟人关系”至此已经建立)——早餐吃完,我回到住处给国内的同学写邮件,声称在中国根本找不到“Neighborhood”。


后来随着连锁业态在国内的兴起,“社区商业”这个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社区商业的典型特征是:拥有高稳定性的客户、并且客户有着极高的重复消费频率、平均而言客单价也维持在一个固定范围之内——从而在初始培育期过后,其表现出来非常稳定的盈利及现金流,直到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或是内部出现重大变动。

“社区商业”是一个极佳的打造Neighborhood氛围的商业形态,也是一个极佳的建立“轻熟人关系”的商业环境。以中国当今商业现状而言,长得像社区商业的很多(小区的小卖部、干洗店、咖啡馆、甚至街边擼串儿的小摊儿都属此类),但真正能算得上社区商业的极少——所缺少的这个核心,就是“Neighborhood”,就是只有小区而没有邻里,就是你多次去同一个地方,但每次进去都会再一次被当作陌生人,就是大家彼此谁也没有(以及谁也没有意识),建立起来一项至关重要的“轻熟人关系”。


如果你对商业有一定观察并足够敏感,你会发现社区商业的重要特征是“得轻熟人者得天下”——小区里那个很小的小卖部,就是靠着一句“下班了哈!今天下雨小心滑!”,持续战胜了旁边的7-11;而同样擼串儿的小摊儿,也是靠着张罗“今儿可来得早!还是三个大腰子?”,一直压着对手自己不满座对方就开不了张……

很明显的是,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熟悉的陌生人”向“轻熟人”过渡的时期,你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并越早付诸于商业实践,你就将越早占领显著的先发优势。

在本地,找到你本地的“轻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