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建强:2012年高考总复习化学必读(38)

 许愿真 2015-05-27

桑建强:2012年 <wbr>高 <wbr>考 <wbr>总 <wbr>复 <wbr>习 <wbr>化 <wbr>学 <wbr>必 <wbr>读(38)

化学实验基础

(一)物质的检验

1.最常见的特征反应

(1)离子

Na+(K+):将铂丝用盐酸洗涤后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然后蘸取固体样品(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若观察到(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黄色(紫色),说明样品中含有钠(钾)元素。

Al3+: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说明原溶液中含有Al3+

Fe2+:①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或氨水),生成白色沉淀,立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得到红褐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②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加少量氯水或双氧水,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Fe3+: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或氨水),立即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3+。②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3+

NH4+:①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H4+

Cl(Br、I):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再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淡黄、黄)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Br、I)。

SO42-: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再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CO32-: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O32-(或HCO3-)。

SO32-: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32-(或HSO3-)。

I-:取待检验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氯水后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

(2)气体

Cl2:①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Cl2+2KI==2KCl+I2

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

NH3:①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先变蓝色:NH3·H2O NH4++OH-

②靠近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产生白烟:NH3+HCl==NH4Cl

SO2:①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褪色后的溶液又恢复红色

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

③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2+Br2+2H2O==2HBr+H2SO4

(3)重要的金属

Fe:①被磁铁吸引;②取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几滴KSCN溶液,若生成红色溶液,说明原固体为单质铁。

Al:取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靠近酒精灯火焰,若产生爆鸣声,说明原固体为单质铝。

(4)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成分碘酸钾(KIO3),选取合适的还原剂与食盐反应,然后用淀粉检验生成的单质碘。

(5)重要的有机物

葡萄糖: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若产生光亮的银镜,说明原固体是葡萄糖。

蛋白质:取固体样品灼烧,若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样品中含蛋白质。

淀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然后滴入几滴碘水,若溶液变蓝色,说明原样品是淀粉。

2.一般解题思路

(1)对于固体,首先考虑加热,看是否有效;若不能达到要求,则应加水配成溶液后检验离子。

(2)①若为易溶于水的固体,通常要配成溶液;②若为溶液,取出后可直接检验;若是很稀的溶液,首先要蒸发浓缩后进行检验;③对于气体:一般是通入溶液中或使用试纸进行检验。

(3)若试题要求检验固体成分,则既要检验阳离子,又要检验阴离子。

(4)回答问题的模式:按照“各取少许于试管中→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模式进行规范作答(特别注意“试剂——现象——结论”顺序不可颠倒)。

【例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进行物质检验时,一般先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确定其状态、颜色、气味等。

B.取1mL 20%蔗糖溶液,加入适量稀硫酸,水浴加热约5min后,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加热,可检验蔗糖是否发生水解。

C.检验某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钾,将铂丝用稀盐酸洗涤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直接蘸取固体样品在酒精灯火焰上继续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证明样品中只含有氯化钠,不含有氯化钾。

D.某同学为检验某溶液中同时含有Cl-和SO42-,实验方案是: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Cl-

【答案】A

【例2】侯氏制碱法所得纯碱样品中往往含有少许NaCl,现欲测定其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  沉淀分析法

(1)把一定量的样品溶解后加入过量CaCl2,将所得沉淀         (填操作)、洗涤、烘干、称量。确定C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洗涤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气体分析法

(2)把一定量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后,用如图装置测定产生的CO2 气体的体积,为减小CO2的溶解,B中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但选用该溶液后实验结果仍然还是不准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一个新的方案,测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含量。

【答案】(1)过滤;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C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CaCl2已过量;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的沉淀上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使水自然流下,重复2~3次;

(2)饱和NaHCO3溶液;CO2中混有HCl(或其他合理答案)

(3)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足量的HCl,将所得溶液蒸干,称量所得固体,用所得固体的质量、样品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答滴定分析法也对)。

(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

不能引入新杂质(通常生成沉淀或气体);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先简单后复杂,先物理后化学);恢复到原状态。

2.物质的分离提纯解题思路

通常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状态来确定,具体如下:

(1)固体样品:加热(灼烧、升华、热分解);溶解——过滤——洗涤沉淀——干燥;溶解——加热蒸发结晶(或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

(2)液体样品:分液(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蒸馏(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萃取(从溶液中提取溶质)——分液。

3.常见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1)粗盐的提纯:溶解——加过量BaCl2(除SO42)、过量Na2CO3(除Ca2、Ba2)、过量NaOH溶液(除Mg2+)——过滤——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调pH=7)——加热蒸发结晶(当有较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2)海带(紫菜)中提取碘:海带(紫菜)烧成灰——加水溶解——过滤——滤液中通入氯气——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萃取)——分液——下层溶液进行蒸馏得到单质碘。

(3)皂化反应后的混合物(硬脂酸钠、甘油、水):加入食盐搅拌——过滤得硬脂酸钠(肥皂)——滤液进行蒸馏得甘油。

(4)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分液。

(5)分离氯化镁和氯化铝的混合物:样品溶解——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①沉淀——洗涤后加盐酸至恰好溶解——边通HCl边加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氯化镁晶体;②——滤液通入过量CO2——过滤——沉淀加盐酸至恰好溶解——边通HCl边加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氯化铝晶体。

(6)FeCl3溶液中有FeCl2:通入过量氯气或加入过量双氧水

(7)FeCl2溶液中有FeCl3: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答题注意的问题

(1)对于过滤操作:若试题中保留沉淀,一般应“过滤、洗涤、干燥得纯净固体”,若试题中需要知道沉淀质量,必须“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2)对于结晶操作: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受热易分解的物质以及结晶水合物,通常采用冷却结晶法,具体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的物质、通常采用蒸发结晶法,具体操作是“加热蒸发,当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3)对于蒸馏实验,烧瓶中应加碎瓷片防止暴沸,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处。

(4)对于萃取分液实验:①萃取剂必须具备的条件,②分液应注意的4点。

【例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B.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直接蒸馏

C.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加热,使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

D.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答案】D

(四)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原则

1.实验原理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备(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无污染等);是否是工业制备方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无污染)。

2.实验装置是否合理。发生装置是否合理;净化、干燥装置是否合理;尾气处理装置是否合理;等等。

3.是否有安全考虑。防污染(尾气吸收)、防氧化(避免空气进入)、防倒吸、防爆炸等问题。

4.最佳实验方案的选择。几个实验方案都能达到目的,选出其中最佳的一个并能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所谓最佳,即装置最简单、药品易得、现象明显、无污染等。

5.实验室中的安全操作

(1)防暴沸的实验:利用液体物质为反应物,在较高温度(加热)下进行反应或分离的实验,需加碎瓷片,防止液体剧烈沸腾而飞溅。如:石油的分馏,乙烯、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取等。

(2)防飞溅的实验:浓硫酸的稀释或与其他液体的混合(必须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蒸发结晶(当有较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3)防爆炸的实验:点燃可燃气体(如H2、CO、CH4、C2H2、C2H4)或用H2、CO还原Fe2O3、CuO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4)防中毒、防污染的实验:制取有毒气体(如:Cl2、CO、SO2、H2S、NO2、NO)等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中多余气体应吸收,以免污染环境。

①酸性气体(Cl2、SO2、H2S)用碱液(NaOH溶液吸收)

②碱性气体(NH3)用稀硫酸吸收

③CO:点燃

(5)防倒吸的实验:加热法制取气体后,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②将气体通入溶液中进行性质验证,③吸收溶解度较大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或加装安全瓶。

(6)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洒在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②苯酚洒在皮肤上,用酒精擦洗。

③水银洒在桌面上,洒上硫粉覆盖。

④酸液溅到眼中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⑤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服用生鸡蛋或生牛奶。

【例7】[(NH4)2SO4·FeSO4·6H2O]在空气中比一般亚铁盐稳定,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还原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来制备[(NH4)2SO4·FeSO4·6H2O]。实验步骤:

①把30%NaOH溶液和废铁屑混合、煮沸、冷却,将洗涤铁屑后的NaOH溶液装入F中。

②在E中用处理过的Fe屑和稀H2SO4反应制取FeSO4

 

 

 

 

③将硫酸亚铁溶液与硫酸铵溶液混合,结晶得[(NH4)2SO4·FeSO4·6H2O]。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Fe屑和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赶走装置中的氧气及(NH4)2SO4溶液中的溶解氧,其目的是                    ;操作时应先关闭活塞          ,并同时打开活塞      ;请写出Fe屑和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另外一个作用                   

(2)使[(NH4)2SO4·FeSO4·6H2O]结晶的实验操作是:将硫酸亚铁溶液与硫酸铵溶液的混合液转移至蒸发皿中,                                    ,得到[(NH4)2SO4·FeSO4·6H2O]晶体。

(3)原料利用率高,副产品少,产生的有害废物少,保护环境是“绿色化学”的主要内涵。请写出此实验中能体现“绿色化学”的具体做法(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防止亚铁盐被氧化;   A;  B、C;将E中的产生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D中

(2)缓缓加热,浓缩至表面出现结晶薄膜为止,放置冷却,过滤

(3)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混在氢气中的酸性气体;氢氧化钠溶液重复使用;用氢气驱赶氧气,防止亚铁盐被氧化;等其它合理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