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贷款合同中加速到期条款的法律问题分析

 余文唐 2015-05-27
    【摘要】随着国际商业贷款业务惯例的引入,为预防银行信贷风险,加速到期条款已被金融借贷合同普遍采用。对于加速到期条款的法律性质、法律效力以及基于此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无定论。本文以三鹿破产案件为例,认为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下的加速到期条款,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其法律效力应给予肯定。但对于基于此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偏颇性清偿,是否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还应分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5419651.htm
  【关键词】加速到期条款;提前收回贷款;偏颇性清偿;破产撤销
  一、基本案情
  2008年7、8月期间,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桥西支行(以下简称桥西支行)与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集团)签订了四份《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1.5亿元。合同约定某些情形下,贷款银行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停止发放尚未发放的贷款,并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已发放的部分或全部贷款。这些情形包括:“其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对我行贷款安全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如果发生这些情形,那么桥西支行可以“依本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从甲方(三鹿集团)账户上划收依本合同约定甲方应偿付的借款本金、利息、复利、罚息及所有其他应付费用”。
  2008年9月11日,三鹿集团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经营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随后全国各地受害者均开始向三鹿集团主张权利。
  2008年9月12日,三鹿集团被有关政府部门勒令停止生产和销售。同日,桥西支行以特种转账支票的形式,单方从三鹿集团在桥西支行所开立的存款账户上扣划了本案所涉贷款本息。因不满桥西支行提前收回贷款,三鹿集团破产管理人以该行为属于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所规定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情形,从而将桥西支行起诉至法院,要求撤销上述债务清偿行为。
  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为:加速到期条款是否有效?桥西支行能否依据加速到期条款提前收回对三鹿集团的贷款?基于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偏颇清偿,能否被撤销?二、争议焦点分析(一)加速到期条款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
  在理论上,加速贷款到期条款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借款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如发生一定的事由,纵然债务尚未到期,仍认为其已届债务清偿期而求偿,并依担保合同的约定而使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合同约款。加速到期条款实质是附条件的合同条款,此条款的生效须以一定事实(所附条件)的发生为前提。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借款人的违约情形常作为提前收回贷款的条件,如借方提供不真实的情况、报表和资料、逾期或未按约定的金额归还借款本息、改变借款用途等其他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情形。仔细辨别,金融机构提前收回借款的权利系复合性权利,实质上是金融机构行使通知到期权这一形成权而接续下来发生的债权请求权。当贷款加速到期条件成就时,金融机构享有通知到期权,当通知到期权的意思表示到达借款人时,借款合同履行期限界至,贷款人享有要求借款人返还本息的请求权,借款人原有的期限利益丧失,负有及时清偿借款之义务。
  加速到期条款是否有效,桥西支行能否提前收回对三鹿集团的贷款是本案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加速到期条款是由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格式贷款合同中的条款,若要判断格式合同条款是否有效须判断是否存在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情形。当加速贷款到期条款是基于借款人预期违约或者实际违约情形下对合同履行期的约定,并未有免除银行责任,加重借款人责任和排除借款人主要权利的情形,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可认定加速到期条款是有效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规定:“金融借款合同关于贷款人提前收贷有约定的,该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有效。在贷款人主张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条件成就时,贷款人据此诉请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法院应予支持。该诉请不以解除合同为前提,故贷款人无须主张解除合同诉请”。由此可见,除非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一般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加速到期条款的有效性是被承认的。本案贷款合同中的加速到期条款均未违反法律法规之强制性规定,亦没有免除银行的责任、加重借款人责任、排除借款人主要权利的情形,因此是合法有效的约定,初审和终审法院均承认本案贷款合同中加速到期条款的有效性。(二)破产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破产撤销权是指债务人财产的管理人对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的法定期间内进行的欺诈债权人或损害对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的行为,有申请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①破产撤销权制度的功能在于防止债务人在丧失清偿能力、对破产财产无实际利益的情况下,通过无偿转让、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交易,或者偏袒性清偿债务等方法损害全体或多数债权人利益,破坏破产法的公平清偿原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31条和32条规定了破产撤销权。
  一般情况下,基于加速到期条款商业银行有权按约定提前收回贷款,这是商业银行的合法权利。但当在破产案件中,若债务人被宣告破产,那么基于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偏颇清偿的范围,是否应该被撤销?本案中,三鹿集团破产管理人认为桥西支行提前收回贷款的行为属于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所规定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情形,应该予以撤销;桥西支行认为基于加速到期条款,合同已经到期,不属于提前清偿。这是桥西支行和三鹿集团金融借款纠纷的关键争议焦点所在。那么在实践中,基于贷款合同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所规定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情形?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述,合同之债何时到期,应当由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条款中予以约定,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债务在特定时间到期,可以约定债务在一定条件下到期,可以约定债务何时到期由一方当事人决定,或者由一方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本案中,有关贷款期内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并对贷款银行贷款安全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贷款银行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的约定,属于合同约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一方当事人有权决定债务提前到期的一种情形。因此,基于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并不属于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所规定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情形。但就本案细节来看,法院认为桥西支行划款时,三鹿集团并不存在歇业、停业整顿情况,仍有足额资金可支付借款本息,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尚未发生重大变化,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提前到期条件。合同中约定的加速到期条款与《企业破产法》中禁止一定期限内个别清偿债务、提前清偿债务的规定相违背,桥西支行的提前收贷行为等同于三鹿集团的提前清偿,违反了《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第四项的规定,破坏了应当有破产程序对破产财产向全体债权人进行统一分配的程序。③笔者认为法院之判决理由过于简单,事实认定过于简单化,法律问题亦没有具体分析,说理太过原则性,没有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判决结果。笔者认为,本案中“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应该给予具体的分析,借鉴会计实践中的规定,确定财务状况重大变化的具体指标,如因本事件所产生的违约金或者赔偿金及其它费用的总和占应付款项的20%以上,或者占总负债的5%以上都属于重大变化。而不能仅做原则性的陈述,应将法律问题技术化。   因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对到期债务的清偿,不能依据第31条“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而撤销,那么能否依据破产法32条规定的危险期间个别清偿而予以撤销?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除外。”通说认为此条中的“个别债权人”指单一债权人或多数债权人的集合;“个别债权人”中的“债权”应仅指“到期债权”。对于条文中是否暗含债务人恶意清偿则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破产制度设立撤销权的直接目的是挽救破产财产的不当减少,其立足点是在债务人经济状况达到破产界限时,无论债务人是否被开始破产程序,债务人和所有债权人均应当遵守诚信原则,分摊破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破产制度中的撤销权是纠正债务人行为引起的不公平结果,更注意行为结果的公平与正义,而主观要件不是构成行为失去效力的主要条件。④但对于到期债务之清偿是债务人应履行的义务,若不问主观是否恶意,一律予以撤销对于善意的债权人难脱不公平之嫌,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规定对于到期债务的清偿不属于可撤销行为。理论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破产法》第32条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具有制约恶意优先清偿之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债务人在此期间内所有的自愿或非自愿的清偿行为面临全部被撤销的风险,损害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会严重影响交易的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⑤从我国现行《破产法》第32条规定的文字含义分析,其适用条件为:第一,债务人已经发生破产原因;第二,清偿行为发生在危险期间内,即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本案中,桥西支行扣款时尚未发生《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的破产原因,既没有出现对到期债务的不能清偿,也尚未发生资不抵债的现象,所以不具备撤销清偿行为的条件。所以,桥西支行在破产申请受理前抵销清偿其到期债权的行为,并不为《破产法》等其他立法所禁止,是不可撤销的行为。三、加速到期条款在贷款合同中适用限制
  虽然本案中基于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不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基于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都不能被撤销。当加速到期条款被大多数债权人利用的情况下,援用此条款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即导致借款人的众多债权人同时向借款人索偿,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债务人的破产,在破产程序下债权人所得到的清偿往往杯水车薪,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情况出现,必须对加速到期条款加以限制,避免出现“法之极,害之极”的情况。⑥因此,应对加速到期条款进行分类识别,再加以区别其在破产撤销中的效力。
  笔者搜集了各个银行贷款合同中的加速到期条款,并将加速到期事件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对于本贷款合同的违约,如改变贷款用途、未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擅自处分抵押物等违反本合同约定的行为。二是对于其他合同的违约行为将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即交叉违约条款而导致贷款加速到期。三是其他重大可导致贷款收回存在风险的事件,如借款人涉及重大诉讼、生产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此三种情况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违反本合同义务而导致贷款加速到期的加速到期条款的效力应被认可,当债务人违反贷款合同的约定,损害贷款人的利益时,贷款人有权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我国法律中有类似的规定,《合同法》第203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因此在借款人实际违法了贷款合同义务,贷款人有权宣布贷款加速到期,收回借款。对于第二类对于其他合同的违约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在实践中,此类条款叫做“交叉违约条款”,是指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交叉违约条款在地贷款合同中也普遍出现,目的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一般而言,只有债务人未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时,才能追究其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极大扩展违约事件的外延,任何对于其他贷款合同的违约行为均可导致本贷款合同的提前清偿,这意味着借款人的期限利益可因其他违约行为被任意剥夺,这无疑是商业银行利用其贷款人加重借款人的责任。在破产宣告前6个月的危险期间内,因交叉违约事件而导致的贷款加速到期债务人而为的清偿如果不能被撤销的话将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后果。首先,违法了公平的法律价值,因交叉违约而为的清偿同因实质违约而为的清偿是不同的行为,在法律上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只有对不同事物不同对待才是真正的公平。其次,如允许债权人恣意利用交叉违约条款,那么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各债权人将会极尽所能追讨债权,减少风险,这将会导致交叉违约条款和加速到期条款的滥用,待债务人破产时,可能除了担保之物外财产所剩无几,已无产可破。这样破产程序的功能完全丧失,导致“破产制度的破产”。这不仅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债权人都立即主张债权会使企业马上出现财务危机,使许多原本不会破产、有挽救可能性的企业“猝死”,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现代破产法以破产预防为核心的立法价值背道而驰。⑦因此为了防止违约事件的无限扩大,增加交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在不履行主体、违约性质、违约性质及金额等方面对交叉违约条款进行必要的限制。对于第三类因其他重大事件而导致的贷款加速到期条款是否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也不应一概而论,此类规定与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情形相似,合同法规定:出现法定的不安抗辩权的情形时,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的,可以中止履行,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笔者认为可借鉴合同法对此的规定,当商业银行有确切证据证明因其他重大事件借款人有违约可能的,导致贷款加速到期,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应认定清偿有效,不属于被撤销;反之,当无证据证明借款人有违约可能而要求的清偿,则应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四、结语
  破产撤销制度是为了防止偏袒性清偿损害全体或多数债权人的利益,是公平清偿原则的集中体现。为了维护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破产撤销权不易随意扩大。对于加速到期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应根据条款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对于此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上还有很多争议,破产程序中金融债权应如何保护,破产撤销之下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这对矛盾如何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注 释:
  ①王欣新.“破产撤销权研究”[J].中国法学,2007(5).
  ②王欣新,王?民.破产法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07.
  ③刘泽华,王志永.“银行宣布贷款提前到期的风险与防控――起提前收贷纠纷案及其启示”[J].金融法苑,2010.
  ④王东敏.新破产法疑难解读与实务操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187.
  ⑤王欣新,王?民.破产法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16.
  ⑥李红润.“论国内银团贷款协议中的交叉违约条款”[J].税务与经济,2011(2).
  ⑦刘黎明,田鑫.“美国破产法之偏颇清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法学评论,2008(3).
  参考文献:
  [1]韩长印.“破产撤销权行使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2013(1).
  [2]韩世远.“债权人撤销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3).
  [3]李永军.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J].政法论坛,2007.1.
  [4]徐幸杰.“浅议银行对冻结账户行使抵消权的问题”[J].法学之窗,2012.06.
  [5]李金泽.“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纠纷案之启示”[J].金融法苑,2009:121-124.
  [6]廖凡.“美国破产法金融合约例外条款评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