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欧洲 看病上哪儿?

 慈溪全媒体 2015-05-27


 

“看病就得上大医院”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普遍的想法。在中国,医患纠纷一直未能离开公众的视野,是因为医疗资源有限,还是医疗改革不能理清各方利益关系?为了探寻其中的真相,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欧医疗方面的差异。


看病无需去大医院

“看病就得上大医院”,刚到欧洲的华人常会这么想,但很快就会“碰壁”。比如在比利时,想去公立医院看病,都要先打电话预约,常常要排到几天甚至几周后。若想在公立医院挂急诊,要么被拒绝,要么出诊费是私人诊所的两倍。

其实,欧洲的私立医院,主要承担社区诊所服务功能,公立医院主要承担住院医疗、疑难杂症治疗等功能。生病要经过家庭医生诊治、介绍才能到公立医院就诊。即使挂急诊也要通过家庭医生,否则就要多承担一定的费用。德国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德国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教会医院以及私立医院,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德国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的比例大约为7:3。

在欧洲,私立医院(诊所)除了规模稍小之外,环境、服务水平与公立医院无大区别,最大的感觉是:清清爽爽,不钻钱眼。反观国内,私立医院坑蒙拐骗的乱象丛生。那么,欧洲的私立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医药分家是关键

在比利时私立诊所看病,医生只收一笔诊疗费,大医院的专家诊疗收费标准,依其是否与政府签约而各不相同。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可以到大街上任何一家药店拿药。由于医药分家,医生没有必要开大处方。而且由于处方信息联网,医疗监管机构可以随时查看处方有没有搞鬼。过度检验也不存在,如果小医院没有检验能力,就会开条介绍患者到综合性公立医院去做,是多少收多少。



单病种限费是手段。德国私立医院从政府拿到的补贴很少,其盈利并不是靠从病人手上拿钱,而是靠保险公司付费。因此,他们将单病种限费当作基本模式。比如说,某个外科手术,保险公司会确定费用1万欧元封顶——病人住院治疗总费用最高1万欧元,保险公司会打到医院账户,超出的费用只能由医院承担。因此,医院会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可能会通过尽早手术、减少滥用药物等,加快病人周转,实现盈利。由于德国人基本都是参加保险的,看病由保险公司“埋单”,医患之间基本不发生经济瓜葛,医院不能从病人身上“拔毛”,犯不着乱收费。当然,这一模式的关键是要定出合情合理的限费额度,过高或过低都有副作用。

就算是私立医院,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依然很重要。如果一家医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由于病人选择余地很大,最终医院反而会搬石头打自己脚,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在德国,私立医院不需缴税,而公立医院每年必须依法纳税。而且与公立医院不同的是,政府并不会强制要求私立医院把盈利用于医院发展。


管理出效果

德国联邦卫生部是德国2200多家医院的监管者,它对所有医院一视同仁,不许有丝毫违规。德国医学界普遍认为“医院不用做广告”,但一些民营医院也会做广告。为此,德国1994年修订颁布的《医疗广告法》,对医院、药品及医药设备等的广告做出严格规定。医院只能做“形象广告”,广告内容必须与营业许可证中核定的内容相符,广告语上不能出现“特色”“领先”等表扬词语。如有虚假成分,消费者可据此索赔,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讲究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是前提。在德国私立医院内部,院长负责整个医院经营管理、人事后勤等事务,科室主任作为首席专家,在业务上具有最高权威。私立医院医生的收入是地区平均收入的5-6倍,根据职级而分高低,全部是固定的工资。私立医院会为医生设定一个绩效指标,对于外科手术医生来说,手术量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既避免过于清闲,也避免过度医疗,影响医疗质量。


编辑:周轶伦、文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