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朋友们都喜欢的恐龙书来了!

 真友书屋 2015-05-28


这是一本十分权威的恐龙百科,本书的主体部分介绍了恐龙的主要类群和代表性物种。介绍基本按照演化顺序,比如对兽脚类恐龙的介绍,就是从先出现的类群开始,一直到鸟类的出现。值得称道的是,这些类群名称基本采用恐龙研究的新分类体系,易于读者厘清其演化关系。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全书手绘图片都来自意大利著名恐龙科普插画团队,他们用高超的技法重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恐龙世界,完美展现了恐龙统治地球时的风采,让你恍如重回恐龙时代。





三叠纪

2.5亿—2亿年前



始盗龙 (学名:Eoraptor)

又名晓掠龙,是世界最早的恐龙之一。它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生活于230-225百万年前的阿根廷西北部。模式种是月亮谷始盗龙(E. lunensis),其名字的意思是“从月亮来的破晓掠夺者”。



黑瑞龙(学名:herrerasaurus)

学名意思为“黑瑞的蜥蜴”,名称来自偶然在安地斯山上发现它的农夫黑瑞。黑瑞龙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龙之一,体型中等、牙齿锐利、手上各长着三支弯爪的指头。由骨骼的来看,它的腿骨和脚骨具有“老式”的特征,使得科学家相信它比任何一种鸟臀目和蜥臀目的恐龙来的原始。



皮萨诺龙 (学名:Pisanosaurus)

又名匹萨诺龙、皮萨龙、比辛奴龙或皮沙诺龙,是二足的原始鸟臀目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南美洲。其学名来自它的发现者皮萨诺




南十字龙 (学名:Staurikosaurus)

恐龙总目下的一属恐龙,也是已灭亡的恐龙中的一属。南十字龙是种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南十字龙生活于三叠纪晚期的巴西。。



虚形龙 (学名:coelophysis)

  又译“腔骨龙”,学名意思为“中空的形态”,是最早广为人知的恐龙之一。体型类似瘦长的大型鸟类,狭窄的头部就像鹳,颈部呈S型,骨骼薄壁而中空;和鸟类不同之点包括皮肤上长着鳞片,长长的颚部长着牙齿,以及前肢有三根指头。


侏罗纪

约1亿9960万年前—1亿4550万年前


腕龙 (学名:brachiosaurus)

  学名意思为“臂蜥蜴”,是已知最长、最重的恐龙之一。前肢比后肢长,因此肩膀比臀部为高。和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相比,腕龙的尾巴算是短的了。有些科学家认为腕龙缺少一些肌肉,使得它无法像长颈鹿一样将脖子伸的高高的,且在此状况下,他们也怀疑腕龙的心脏是否够强,强到能将血液输送到达头部。




角鼻龙 (学名:ceratosaurus)

  学名的意思为“有角的蜥蜴”,是角鼻龙类中体型最大、最原始的恐龙,它的名称由来就是在它的口鼻部上有一个骨质的角。颚部巨大长着弯牙,颈部短而厚实,手臂短小,腿长而肌肉发达,但是体重可能并不太重;尾部硬直笨重,可能只有末端可以自由摆动。化石证据显示雄性的体型比雌性大且强壮,四肢构造显示它可以突然加速,以爪子和利牙猎捕食物。



棱背龙 (学名:Scelidosaurus)

  轻度装甲的棱背龙,身长不超过一辆汽车的长度,头部小小的,相较之下颈部的长度在所有装甲恐龙中算是较长的了。身体最高点在臀部,骨质的筋腱让牠的尾巴挺的直直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沿着颈部、背部长至尾巴的数排脊状骨板与骨质结瘤。牙齿则和剑龙的相似,嘴部最前端是窄喙,进食时以窄喙剪下低处的嫩叶或果实,颚部再简单的上下运动以咀嚼食物。背上的装饰则是对付未来攻击的最佳防御。



双冠龙 (学名:dilophosaurus)

  又名“蜥龙”,学名意思为“双脊蜥蜴”,绰号“侏罗纪早期恶魔”,是当时最大型的兽脚类。身体长而柔软度佳,体重比角鼻龙轻,而体型类似较小的表亲——虚形龙,但不同的是双冠龙长着高而薄、互相平行的两组骨脊组成的头冠。根据它双脚的特征不难猜测它能敏捷追逐猎物,长牙、利爪能干净利落地进行猎杀任务。



剑龙 (学名:stegosaurus)

  学名意思为“有屋顶的蜥蜴”,因为在颈部、背部及尾部有向上突起的大骨板而得名。剑龙头的最前端是有层角质覆盖的无齿嘴喙,嘴喙的后方有许多牙齿;尾巴的末端有两对长骨钉突出。




梁龙 (学名:diplodocus)

  学名意思为“双梁”,是目前找到最长、最完整的恐龙骨架。前肢比后肢略长,尾巴甚至比颈子还要长,并且逐渐变细,形成像鞭子般容易弯曲。虽然梁龙的体型非常长,但脊椎骨中有深而大的空洞,估计它的体重可能比不上两三只大象的重量。演化成梁龙这样体型的恐龙,整天除了进食大量的叶子外,可能什么事也不做。集体行动可能免除被肉食性恐龙攻击。在化石的足迹中显示没有尾巴拖行的痕迹,显然尾巴事悬在空中行走的。



白垩纪

约1亿4550万年前—6550万年前




霸王龙:(外号:骨骼破碎机)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和锋利牙齿能够将猎物撒裂成牙签大小。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 (你没看错是白垩纪的才出场)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生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恐爪龙 (学名:deinonychus)

  学名意思是“恐怖的爪子”,恐爪龙一改恐龙行动迟缓的形象。它的体型小,以两脚直立行走,长不过一辆小汽车,重不过一个成人,但它的装备却不输给任何兽脚类恐龙:强而有力的颚部长着大大的尖牙,长而壮的手臂长着有三根利爪、弯曲能握的手,最令人恐怖的是肌肉发达的腿部末端有着两根像大镰刀般的利爪。恐爪龙还可群体出击,攻击体型比它大好几倍的大型鸟脚型恐龙。



暴龙 (学名:tyrannosaurus)

  学名意思为“暴君蜥蜴”,是所有肉食性恐龙中最晚出现、最大型、也最孔武有力的种属之一。它以两脚行走,头部的比例极为巨大,颚部上长着有锯齿边缘得牙齿,粗壮的脚上长着具利爪的脚趾,手则小的不成比例,且手上只有两指。为什么如此巨大的猎杀机器却有只这么小的手臂?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研究它的科学家。有学者认为暴龙的骨骼结构不足以支撑其快速奔跑,因而怀疑它主要是以腐食为生。



钉背龙 (学名:polacanthus)

  学名的意思为“多棘”,背上具有坚甲,与蜥结龙有亲戚关系。钉背龙出土的化石很少,但科学家认为它有较大的剑骨保护肩部和尾部,较小的剑骨保护体侧。臀部披上一大片甲壳,当遇到攻击时会采取卷伏的姿势,利用身上的盔甲装备抵御敌人。



三角龙 (学名:triceratops)

  学名意思为“脸上有三根角”,是已知最大形的角龙类,也是最晚出现、数量最多的种类之一。三根角中有两根位于眉心、一根位于鼻心,鼻角属短型。目前它被列为加斯莫龙亚科,此亚科成员都拥有长的颈盾,颈盾在血液充分供应下可能用来调节温度。无齿的嘴喙边缘锐利,可剪下植物小枝与叶子,再以颊齿将食物切割咬碎。1880年首先在落矶山脉东侧的高原被发现。



鹦鹉龙 (学名:Psittacosaurus)

  学名的意思是“鹦鹉恐龙”,最显著的特征是短厚的头上长着鹦鹉般的嘴喙,这个嘴喙的一部份是由角龙类特有的隆起骨骼所构成。曾经在一具鹦鹉龙的骨架中发现光华的小圆石,应该是被当最胃石使用。由于鹦鹉龙不像角龙类有尖角与骨质的颈盾以吓阻肉食性恐龙,因此推测当它受到威胁时只能逃跑或躲起来。





内图

Figure



这是一本十分权威的恐龙百科,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教授作序推荐,张蜀康博士审校。

本书原创作班底为意大利专业恐龙科普团队,插图由顶级手绘师描绘完成。

这本书可以说是科普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先进的研究成果与最逼真的插图,带孩子进入震撼的恐龙世界。

书中精选了20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恐龙,350余张顶级手绘师的精美恐龙复原图片,成功构建出一个恐龙称霸的史前世界。

细致讲解恐龙的进化演变历程,科学、严谨、精准。

从地球变迁到恐龙进化,从三叠纪到侏罗纪,与恐龙有关的一切,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书中的各种小版块设置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与解剖学知识。

各种古生物学小故事,让知识变得更活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