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孝孺《默庵记》历史上一个“读书种子”,被“诛十族”的书法家

 鸿墨轩3dec 2015-05-28

方孝孺《默庵记》

历史上一个“读书种子”,被“诛十族”的书法家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著有《逊志斋集》、《侯成集》、《希古堂稿》。《明史》卷百四十一有传。

    方孝孺书《默庵记》,楷书卷,纸本,纵30.6cm,横56.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方孝孺《默庵记》小楷。凡三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六百三十四字。30.6×56.3cm.。此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五)。

    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方孝孺《石介句》此作曾为日本著名藏家收藏。

    当朱棣让他起草几位诏书时,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楷书七言诗

    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

其他书法欣赏

书法 镜片

书法 立轴 水墨纸本

书法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历史评价:

朱元璋:此庄士,当老其才。

姚广孝: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高炽: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

李贽:孝孺自幼精敏绝伦,双眸炯炯,日读书积寸。为文雄迈深醇,乡人呼为小韩子。 

钱士升: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

乾隆帝: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张廷玉:帝王成事,盖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蔡东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胡适:①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方孝孺后人解释为什么“生姓何死姓方”
 
时间:2014-09-09 08:44      来源:河南商报      
 

位于河南禹州市方岗镇的“还桥”

原标题:方孝孺为啥会被灭十族?

河南商报记者徐方方 文/图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人。惨遭灭门之后,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

河南商报记者探访发现,今河南禹州市有座“还桥”,当地人称,这是方孝孺侄辈逃回方岗后修建的,寓意“回归”。

方氏后裔

在河南禹州,至今仍有方孝孺后裔

河南禹州市方岗镇的方东村与方南村之间,有一处以方氏祖庙为中心的古建筑群,俗称“大庙”。庙门前有一座青石桥,据当地人称,这座桥名叫“还桥”,是方南村通往西部山区的咽喉要道。

还桥已经残破不堪,青石板严重磨损,桥身也已经下沉,靠一些砖块勉强支撑。

当地一位老人说,还桥建于明代,是方孝孺罹难后,他幸存的侄辈敬祖、敬先逃回方岗后修建的。取名“还桥”,表示回归之意。

之所以说“逃回”,是因为方姓祖根在禹州。该村多位方姓人家中的家谱记载,该村这支方姓人,是方孝孺的后裔。

“如今的方岗镇,有近一半的方氏后人是方孝孺之侄敬祖的支系。”该村一位老人介绍。

少时成名

方孝孺6岁时写的诗,被传诵至今

谈起方孝孺,很多人会想到“灭十族”。这个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文学家,幼时却是顺风顺水,年仅6岁的他凭借一首诗,名噪一时。

从事方姓文化研究的方俊说,方孝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浙江宁海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幼时聪慧过人,5岁时就能作诗。

现存的《逊志斋集》中,有一首《题山水隐者》,这便是方孝孺6岁时创作的诗。其中“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起时”的名句,至今仍被广为传诵。乡里称他为“小韩子”,将他比作唐代的名家韩愈。

方孝孺15岁时,父亲方克勤出任济宁知府,他随父赴任。有史料记载,每当有穷人经过其住处,方克勤都会倾囊相助,对“送礼”的恶习均严词拒绝。

惨遭灭门

被灭十族,873人被凌迟处死

方孝孺的才华被建文帝朱允炆赏识,于是,他开始一路升迁。不过,现实往往“骨感”,故事在燕王朱棣即位后发生逆转,方孝孺成为有史以来被“灭十族”的唯一一人。

相传,明太祖死后,燕王朱棣谋反攻入南京。文武百官都投降了,唯独方孝孺不降。朱棣命他写榜文诏告天下:“燕王为保护明朝江山而攻入南京城。”

而方孝孺却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字。朱棣大怒,问他:“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则答:“灭十族又如何?”燕王听罢说:“好!我就灭你十族。”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松木说,有史料记载,气急败坏的朱棣将方孝孺的老师、学生当做“第十族”,一并诛杀。

据记载,在这起案件中,共有873人被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的达数千人。自感不能活命的方孝孺的妻女,也先后自杀。

生何死方

方孝孺一支后裔生时姓何、死后姓方

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在安徽庐江县黄屯,有一部分何姓人活着时姓何,死后墓碑上都改姓为方。

河南商报记者通过“方氏总祠堂”联系到了黄屯的何先生。他解释称,当年,方孝孺后人逃难时,被官兵追查,当被询问姓氏时,为了免遭杀戮,其慌乱逃跑不慎跌入河中。当时,这位后人灵机一动,改姓为“河”。想到家族损伤惨重,为了祈祷家族人丁兴旺,又将“河”改为“何”。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以成俗,黄屯的方孝孺后人,都是生时姓何,死后恢复姓方。

在何先生提供的《方何宗谱》里,河南商报记者看到,这一支方姓人,至今还遵循着家谱上的规定:生姓何,死姓方;在地上姓何,在地下姓方。

除此之外,生活在湖北省郧西县景阳乡吴家扁村的祝姓村民祭祀先祖的祠堂上,也刻着“方氏祠堂”的匾牌。当地的祝姓村民称,他们也是方孝孺的后裔,“生姓祝,死姓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