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告诉你为什么政府都爱搞基建

 百草园丁馆 2015-05-28

秦始皇告诉你为什么政府都爱搞基建

2015-05-21 未央  历史讲坛收藏,稍后阅读

点击题目下方历史讲坛,一键关注本账号

文由乾诚文化“未央”编辑,欢迎转发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然而,凯旋的秦军却没有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也就是以战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型公共基础建设拉开了帷幕。


修筑长城明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经济账绝对精明: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而且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秦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对于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秦始皇表示不开心。其次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高速没高铁的,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遇到山路还得绕行,秦王朝经济在丧失劳动力的基础上二次受伤。


而反观匈奴,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匈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放牧者和战士两个角色随意之间转换,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何况骑兵们来去如风,掠夺农民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他们几天便可让农民一年的收成荡然无存。这种成本低,收益高的赚钱方式匈奴只能是欢迎。


君不见隋炀帝三征高丽却被战争开支拖垮;汉武帝雄才大略,打得匈奴大规模迁移,甚至引起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运动,却直接导致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如此开来,游牧民族搞战争掠夺实在不合算。

而如果让这批人去修长城会怎么样呢?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流动的战场变为固定的战线。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不仅如此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或减少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屯田制度诞生,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如果长期驻守的话,这些军官吃个饭,逛个街又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买卖秦政府怎么能不宣?


此后的各朝各代政府对始皇帝的高瞻远瞩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陆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今天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