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

 小新绘本馆 2015-05-28

有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



  作者:罗逸,现于小毛驴市民农园工作,在《大学生》杂志发表过文章《我们需要这么多吗?》、《一个85后女生的非典型小日子》,后者被《青年文摘》转载。微博:@半农罗逸

 

我的童年

我爸爸常指着车水马龙的道路,告诉我这地方在他小时候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指着高楼大厦告诉我,这里在他小时候是一片田野。爸爸小时候,河里到处是鱼,下河游泳时会有从人的肚皮下游过;爸爸小时候,河边到处是螃蟹,爸爸经常晚上打手电去捉螃蟹。爸爸对我这个从小长在大马路与大高楼之中的女儿说:“你们这代人啊,也幸福,也不幸!”

我以前并没有对爸爸的这些“唠叨”产生什么感触。心想,水泥马路和高楼大厦没有什么不好呀!

从小,我就习惯于在城市森林中穿梭。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周的周末休闲方式是逛街、买东西。那时候,我家就在服装市场后面,于是我家就成了我和同学的“逛街根据地”。几个伙伴约好时间到我家来,然后开始逛街,逛街结束,我们会去不远处一个小吃店吃点心。我曾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最喜欢逛街,我小学以后的衣服全是自己买的!

这就是90年代,一个小学生的腐败生活!如果,我再长大一次,我会这样度过我的童年:周末约上好朋友,去找一座山、一片树林,或是一条小溪,去爬山、徒步、露营,肚子饿了就去大自然中找食物:几颗野果或是一些野菜。

如果一定要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找出一些“自然教育”的影子,我想还是有那么一两件事的。一件是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过几次春游,去的地方还算相对比较“自然”,都是自然风景区。其中一次是去海涂玩,大家脱了鞋袜,让双脚和泥巴亲密接触。不一会,大家就发现了海涂中的居民:螃蟹和泥螺。我们赶忙把塑料袋、塑料瓶都找出来,用来装这些小东西。我也抓了不少泥螺,装在塑料瓶里,准备带回家让爸爸做成美味。上车回家时,车子路过一个排污口,我看到黄色的污水正滚滚排入大海,空气中还弥漫着化学药味。我心里一紧:泥螺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没敢把那瓶泥螺带回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样的食物不能吃。

第二件事,也发生在我上小学期间。有一次我和爸爸路过小区楼下的一小片草坪,好像有人在地里种了点什么。我爸指着一棵绿绿的植物问我:“你猜这是什么?”我摇了摇头。我爸说:“这是胡萝卜。”我不信。我爸捏着这棵植物的根部,轻轻将它往上提,我果然看到了红红的胡萝卜!后来,直到我大学毕业,我都没有机会再见到这种上面长着绿色叶子,下面长橙红色的根的植物。后来我来到了农场,终于又见到了胡萝卜,但不久我发现胡萝卜和茴香长得很像,于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分不清哪个是故萝卜,哪个是茴香。

除了上述两次“自然事件”,我小时候还在家养过金鱼、鸟、蝈蝈、小鸡,都死了;还养过两只松鼠,没死,但是它们俩都“逃亡”了,不愿在我家待着。小学毕业后,我的生活,用现在一个新的词形容,就是 “去自然化”,我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出了教室,就去商场、餐馆、电影院,若一定要找出什么自然界中的活物,那恐怕是空中自由飞翔的蚊子和苍蝇了。

集体患了“自然缺失症”的社会

我出生在80年代末期,成长环境尚且如此,而我们90后、00后的同胞,“去自然化”程度更甚一筹。他们在有空调的房子和汽车里度过大部分时间,而不是去户外吹风;他们吃花花绿绿的包装食品,而非自然健康的食物;他们习惯用手机、电脑沟通,而不是面对面聊天;他们玩起电脑游戏两眼放光,而离了电脑就两眼迷茫;他们不想出去爬山、看海,而骄傲地在网络上宣称自己是“宅男宅女”……

据说这叫 “自然缺失症”,恐怕这是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心脏病之后的又一种“富贵病”,在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高发。说起来,现代人的各种奇怪毛病,身体上的病,精神上的病,多是和远离自然有关。

从我的成长经历看,我应该算 “自然缺失症”人群中的一员了。幸而,大学毕业后,我找了一个可以见到蝴蝶、蜜蜂、鸡、狗、猫、猪、羊、毛驴的地方上班。这是一个叫“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农场,当初我也没想过“自然不自然”的问题,只是想去看看。在亲朋好友的一片惊诧声中,我这个都市女孩,提着行囊走进了农场,主动进行“劳动改造”。大家都说我在那待不长,但是这一待,也快一年了。

有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

作者和亲子社区的孩子们一起种地

 

反思与新的尝试

如果你不尝一尝自然食物的美味,你不会知道平时吃的垃圾食品有多糟糕;如果你不去亲近自然的环境中静思,你就不会觉得做城市动物有什么问题。都市生活让人无所适从,似乎只有让自己变成“购物狂+吃货”才能让内心有那么一点安慰。人们拼命赚钱,买豪车、买豪宅,在网上晒自己去哪娱乐了、吃到什么美食了、买了什么品牌的产品……而所有这些都市生活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环境的污染、能源的消耗、人心的迷惘。

当你看到来农场的小孩一个人坐在那里专注地玩土,你会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到一家三代人到地里浇水、施肥、采摘,你会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到两只小狗一起玩耍,时而相互追逐,时而“亲吻”,时而“拥抱”,你会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当毛驴信任你,羊信任你,猫咪信任你,敢走到你身边让你抚摸,你会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

在小毛驴,我开始减少欲望、减少消费,开始自己种地,开始爱上不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也开始参与“亲子社区”这个能让我与孩子、大人一起成长的教育项目。

有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
小毛驴市民农园陈云带领亲子社区的孩子们认识植物

亲子社区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缓解都市人的“自然缺失症”,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体验自然、了解健康环保生活的活动平台。

美国一个全国性机构“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SEER)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基于环境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提高标准化测验成绩和平均分(GPA);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我们现在这样看:在自然中的时间实际上不是休闲时间,而是对我们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投资,顺便说一句,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健康的必要投资。”《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理查德·洛夫说。

有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

亲子社区提倡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与“亲子社区”家庭的接触中,我被不少家长的行动而感动。他们不仅是给孩子争取学校课堂以外的时间,更是让自己从繁忙的日常事物脱身,与孩子一起融入自然之旅。有的家庭宁可推掉孩子的钢琴课,也要和孩子一起到农场“玩”;有的行程紧张,先到农场参加亲子活动,活动结束又要送孩子奔赴课外补习班。然而,有更多的家长告诉我,孩子上小学了,要补习语数英,要学奥数,要学这,补学那,所以来不了。

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的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87%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自己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以上是《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的数据。可是,书中还说: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可能,中国的孩子,真的没什么时间在“大自然中探索”,他们只能被迫在语数英的题海中探索;或者,像我小时候一样,因为城市的发展,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在活动中,我见过一些学龄前的孩子,他们不大愿意融入群体,对新的事物也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强烈的好奇,目光散漫。也有一些上了小学的孩子,失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让他们小心翼翼,不敢大胆思考、回答问题。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像考试备战一样,处于答错了就要扣分、受惩罚的恐惧中,只有完全确定答案了才敢往卷子上写。

事实上,创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大科学家们的原始导因,源于那些童年时关于河流、树木、田野、天空与雷电的记忆。中国的孩子连“玩”都不敢了,更不用说在玩中探索、发现。这才是比“奥数学不好”更应该令社会忧虑的。

在城市长大,对自然界的了解约等于零;小学还是学校奥数班的,高中以后数学非常不好,至今对数理化不感兴趣;除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到底的应试教育,没有经过什么特殊培养。这就是我的教育经历。现代教育的毒害在我身上集中体现。当然,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或者你的孩子也将这样长大,请不要着急,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就如我在农场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样,你也可以找到疗愈你自己的心灵鸡汤。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蕾切尔·卡逊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有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

亲子社区的家庭在小树林中进行植物拓印活动

附:关于自然缺失症http://baike.baidu.com/view/6958812.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