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hjmhjmhjmm 2015-05-29
 听风听雨过清明

【译文】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

 【出典】  南宋  吴文英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注:


  1、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2、注释:

    风入松:词牌名。词调名出自古琴曲《风入松》(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

    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瘗(yì):埋葬。铭,文体的一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示哀悼,申述鉴戒。

    分携:分手,分别。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

    中(zhòng)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睦州四韵》)。

    交加:形容杂乱。

    黄蜂:这里指蜜蜂。

    凝:凝聚。

    双鸳:成对的鸳鸯,是指一双绣有鸳鸯的女子鞋子,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3、译文1: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译文2:

   听着风声听着雨声送走清明,满怀忧愁草写了葬花铭。楼前绿荫掩映分手的小路,一条条柳丝系着一寸寸柔情。春寒料峭中我病酒醉眠,黄莺啼鸣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我日日清扫西园的林亭,盼你归来依旧和我共赏新晴。黄蜂频频扑向秋千索,秋千索上还有你当时纤手留下的芳馨。再也看不到你的倩影多惆怅,幽暗的台阶一夜间苔藓丛生。

   译文3: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盼望你的倩影总是没有音信。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译文4:

    又听风又听雨过了清明,没心思撰写葬花铭。楼前分别的小路已经绿树成荫,条条柳丝对离去的人儿满怀柔情。春寒料峭饮酒来御寒,清晨被鸟叫声惊醒。

   西园日日扫落红,春暮依旧欣赏雨后美景。黄蜂频频扑秋千,因情人纤手握过香气凝。不见她的足迹真惆怅,幽暗石阶上,苔藓一夜生成。


  4、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坡)人。《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父《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

    在中国词史中,吴文英是一个引起过不少争论的人。他的词一向被人称为晦涩堆垛。南宋词人张炎便曾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另外一些人对他却备极推崇。清代学者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便曾说“梦窗(即吴文英)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反南宋之清,为北宋之秾挚“。又说他“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另外,吴文英因与奸相贾似道关系亲密而受到人们的抨击。然客观地讲,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实为难得。


  5、这是西园怀人之作,也是一首伤春之作。陈洵《海绡说词》谓此乃“思去妾”之词。西园在吴地,是作者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吴文英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阕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不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77名。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72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58名,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67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54名。

 


  6、“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象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


    这首词首句“听风听雨过清明”可谓吟诵清明的佳句,既说出了清明时节的特点,又点出了词人此刻的心情。清明是个忧郁的季节,一是由于“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令人对春季过去太快的伤感,另一方面却是“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行路苦愁人,还有一片祭祖的哀伤心情,加起来汇成一句“听风听雨过清明”,真是绝妙无比,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简单的言语却描绘了一切情感与天气,真是贴切的很!


   大历才子司空曙有诗云:“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夜雨飘渺中的书斋,在江南是带着些霉味的。人老了,发白了,笔也钝了。孤灯残卷,哪里有雪夜读书的惬意,这份寂寥是不易被感知的。


   诗到了小李杜的手上,也基本画了个休止符号。这话可是鲁迅说的,不是迷信鲁迅,实在就是如此。东坡的诗是不如他的词来得豪放的,浓妆艳抹那能比得羽扇纶巾,所以宋人给词取了另外的字号,诗余。自谦的一个称谓,倒也不失风度,或许骨子里还是向往诗的,只是稍有些遗憾。“诗余”到南宋吴文英的笔下,也悄悄描了个句号,国破家亡的征兆就在眼前,听风听雨过清明也实在是无奈,空叹的婉约之词只是徒伤自己的良心。  


   元人是马上的枭雄,诗词是搞不来的,马致远再也不唱亡国的春花秋月,断肠人已然在天涯。诗不能够求了,词也是不想写了,散曲小令聊以自慰,偏是有好事的,也给曲安上了个“词余”的称号,有煞风景。


   明代的文章挺热闹,却不出高手,若不是南明那个钱牧斋,也真枉了那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学了祖宗的东西,能跳出来弄个花样,没有个三五百年的修炼真个不行。明人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把诗词文赋这点工夫都用到水墨丹青上了,书画一道,明代确是大师如云。不过这还不尽是文人的功劳,文化中心的南移,苏州商业的繁荣,都是这字画兴盛的原由,毕竟这东西是可以换银子的。明代的小说是出色的,经过商人的炒作后,慢慢地沦落为刺激眼球的性知识的滥觞,“曲余”恐怕是不能用了。


   女真入关,涂炭生灵,商业萧条,遗民文化深重。小品文是真的可以称作“曲余”的,闲情逸志,花花草草,可惜是过于舒服了,没有了诗的韵。康熙是喜欢这样的,满汉一家,歌舞升平。


   7、历朝历代许多诗人写了不少清明的作品,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张继《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宋代诗人王禹俏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程颢的《郊行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明代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王磐的《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这些诗人的诗大多都带着“清冷伤情”的基调。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里说: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又至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莺飞蝶舞,想起前尘旧事,早已物是人非,诗中弥漫浓郁的怀念气息,一个人坐在空屋里,茶过愁肠醉生根。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寒食上冢》一诗中也写道: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睹物感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诗人笔调凄楚,意境悲凉,到了春天,去岁的草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去哪里找寻?又如宋代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凄恻伤感,宋代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的清幽婉约,南宋高翥“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的黯然神伤……等等诗词,对清明的描写无疑弥漫着浓郁的落寞、凄清、悲凉的情绪。


    虽然清明是凭吊故人,遥寄哀思的,人们心中不免悲切切,意绵绵,泪涟涟,但清明毕竟已是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季节,就有些诗人抛弃了烦恼、忧伤和哀痛,多了些闲情逸致,只管享受桃红柳绿梨花白这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景色。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首诗是写年轻人要趁春光大好,去郊外踏青、荡秋千,别辜负了大好时光。再比如宋代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也是这种格调: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这首词写了雨后的清明,景色清新,适宜插柳常花踢球踏青,把快乐播洒在春风里。


    另外还有诗人借清明来表达人生的哲理与意义的,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又有了另一番感慨和感悟。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这恐怕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中,写清明的很多,数不胜数。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情调不同,写出来的诗词其情感、韵味、意境就会有所差异,但不管怎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串色彩缤纷、耀眼夺目的明珠。


    春风已来,我剪了长夜的倦怠,轻抚诗脉 , 细拈锦线,扣醒一朵紧挨一朵的倩影。朋友,春来了快来触摸这青绿的枝节蔓延,你笑 , 在机缘宿定的国度提一壶温暖 ,吹开一首动荡的风词吐纳若隐若现的香, 旋成好看的弧你并不打算告诉她,清明的真相,只是借了若淡或雅的芳魂,与卿长歌,素心一世----让空气中弥漫的墨香越过山,越过海,飘浮到你生活的那个城市,你若对着夜色浅笑颔首。


   8、春分一过,料料峭峭的春雨便已开始,淋淋漓漓,淅淅沥沥,一夜之间,凄寒的春雨便席卷整个大地。伴着凄楚的气息,清明便又悄然而至。于是,凄寒便将刚来不久的骄阳驱走,整片大地便都渲染在凄寒的春雨之中。


   清明,一个多么美妙的词。神清目明,带来雨中的清爽,让人心智清明。清明,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清明,便是谷雨,迎来耕作播种的时期,迎来谷物生长的雨天。


    清明,也是祭祀先祖的时期,带来杏花春雨,唤回天涯游子,更带来凄雨,让思亲祭祖的气氛倍加沉郁,使人魂断梦牵。


    清明,它更是一个听雨的时期。


    清明的雨,凄凄洒洒,萧萧瑟瑟,带来凄伤、冷漠的气息,又带去人们的无限深思与哀痛。清明的雨,洒洒脱脱,时而淅沥滂沱,时而又飘飘撒撒。看,她飘入城市,飘入乡村;听,她撒向路途,撒向群山。


    清明听雨,听在归家的途中。汹涌滂沱,疾雨飘荡。坐在归家的汽车上,心便早已飞回了家乡,飞到了群山之间,飞到了昔日成长的地方。隔着车窗,听着微微的细雨打在车窗上,滴滴嗒嗒,不时又有几丝细雨钻入车内,打在脸上,潮潮的润润的温温的。又是一个好清明啊!“无风无雨不清明”啊!今年的清明跟去年的艳阳高照相比,更显哀怨、凄清。严寒淅沥的春雨更让整个神州大地凄婉忧伤。这凄清哀切的清明雨,无不呼唤着每一个天涯游子的情思,令人魂牵梦萦,让人倍加怀念逝去的亲人,牵动祭祖的情愫。


    清明的雨,一阵阵,一洒洒,带着寒气,拂过整个路口,催促着每一位旅人,前行,前行。一辆辆汽车终于开动,开始启程,载着归心情切的人儿驶往旅途的终点。


    清明听雨,听在宁静清新的乡村小野之中。刚到终点的人儿却急不可待,带着冥纸、香烛赶往那个魂牵魄绕的地方。踏上梦往已久的故土,举着小伞,目标却首先向着大山深处的那片孤地进发。那里才是每一个清明归家的游子的目的地。


    身上的春雨已不再肆虐,而是随风飘洒,细细的,柔柔的,打在古老乡村砾瓦之间,拂过嫩黄新绿的柳叶之间。清风细雨,拂过草地,摇曳着柳枝,迎向斗笠,吹遍整个田野,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什么。是呀,从田野走过,跨向大山,为什么这种魂牵梦萦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为什么凄切的感觉,会越来越深呢?


    走过了山野,便真正踏上了这条你已攀登多年的山道。一切皆如过去,山道依然狭窄,依然曲折。山雾弥绕,水汽迷离。山野之间轻雾迷朦,伴着那微微的寒风,从整个山谷弥漫向田野、村庄。“听风听雨过清明”呀!迷朦中,细雨轻洒,你是否听见昔日离人的轻声呼唤。细雨微濛,一阵又一阵的春雨拂过整片山野,曾多少的杏花,多少思绪,都被这清明雨带入群山,带向那孤坟落土。


    终于到了,回到了这块旧土。一切都如当初。如当初离开时回眸的那一眼凄景。孤零的坟前,去年插的红烛,如今只剩下残梗;那块红灿、充满硝石气味的空地,已是残叶堆积。零落孤寂的山野,仍只有这座孤坟。不同的是,昔日墓前那排竹笋,已然傲立,一排新笋又正蓄力待发。伴着这春雨,脱竹壳,长竹枝。走近墓碑,昔时清晰的字迹,已被泥尘覆盖,于是,你伸出手,细细地将泥尘抹掉。盯着碑上的字迹,你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念着。无声之中,你早已将小伞扔下,而你的泪水,却早已湿了脸颊。两行清泪,告慰昔日与你朝夕相处的亲人。


    细雨又在飘飘洒洒,奏着挽歌,从坟头飘过;唱着悲吟,从心头飘过。一丝寒风,将秋来未及落下的孤叶打着旋儿飘下,飘在坟头,飘在心头。多想留住这一切,这里的景,这时的雨。


   凄迷的春雨,又开始急骤地打过来了。你不得不撑起小伞,插上香烛,放上冥纸,鞠躬之后,又要开始远行了。只有来年,你才会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令你销魂的地方。


    听,雨又开始洒了,从山际洒向你的小伞,在你的小伞上停留片刻又赶向远方。濛濛的、细细的小雨,又从伞上朝你的面孔扑来,温漓漓的。即将远行了,再次回眸时,你才发现,原来你早已在云里、雨里、雾里、梦里。


    洒吧!飘吧!这微微的春雨!这细细的清明雨。


   9、节届清明,春雨潇潇,很自然让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来。这首从小熟读并背诵过的唐诗,语言浅白如话,朗朗上口,短短二十八个字营造出的中国古典式清明节的氛围,动人心魄,令人一读难忘。我之所以对这首诗印象深刻至今不忘,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我乡下的村子也叫杏花村,虽然全村里里外外都没有一棵杏树,而我迄今为止也从未真正的实地见过杏花。前日我的好友C君从外地给我发来短信,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兄台是否在这清明时节,回杏花村一趟?”

   回自然是要回的。毕竟清明节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清明节是扫墓祭祖、追怀先人的节日,是中国文化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体现,何况今年国家已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

   去年的清明时节,我照例冒着风雨从我谋食的异地回到家乡。其时我的母亲还在世,但已是病得骨立形销,几乎卧床不起了。母亲见着我,瘦得不堪的脸上露出欢喜的神情,挣扎着坐起来,关切的问起我近来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我强忍着就要滴下的泪水,一面应答着母亲的问题,一面说些宽慰的说话。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多年前我读到清人蒋士铨的这首《岁暮归家》诗,并没有多大的触动,但在那一刻,我心如刀割,不能自已,又想起了这首诗,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人生代代无穷已”,最可怜的还是天下的父母心!

   那天夜里,我枯坐于乡下的小屋里,窗外风雨阵阵。我想到母亲的病,想到母亲的孤苦,想到自己年来的漂泊,心中百感交集,无法成眠。后半夜,风雨渐歇,然而我已经睡意全无。翻出临行前带上的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来看,那天夜里我读到的宋词中,有两首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为什么,就因为我读的时候正是风雨潇潇清明时节。一首是辛弃疾的《念奴娇》,“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去人空,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一首是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母亲的病日比一日的严重,终于在两个月后的一天永远闭上眼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大概是每个人子都会感受到的罢,然而在埋葬了母亲后的那天晚上,这种痛楚来得如此的强烈,让我真正刻骨铭心的体会到丧母之痛以及未能报答养育之恩的悔恨。

   今夜,风正潇潇,雨正飘飘。妻儿早已熟睡,我独自坐在灯火通明的书房里,四远仿佛有无量的悲哀和淡淡的忧愁。在这样深夜时刻,我又想起了母亲孤苦的一生,想起了《孔子家语》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这一段话,心情格外的沉重。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记得也还是去年的清明时节,《羊城晚报》发表了词人陈小奇所填的《故园家山》,“清明的雨啊连着天,路上的行人望不到边。红尘滚滚的回乡路啊,人们走了一年又一年。 清明的雨啊连着天,看一看亲人想想祖先。绿草凄凄的思乡曲啊,轻轻的唱了一遍又一遍。 那是我的故园我的家山,为何只在清明才来到眼前。是不是只有这样的日子,才能和故乡把手牵。 那是我的故园我的家山。为何只在清明才走进心间。是不是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记住昨天。”感慨深沉,读后让人唏嘘不已。(华山李布衣


   10、冰冻了一季的心情,在春天暖和了,收藏了一季的怀念,在清明萌发了。轻风细雨,勾起我们对先人的追忆。


  听风听雨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风,褪去了冰冻的外衣,变得模糊了,多了几分缠绵。这雨,轻柔而缠绵,丝丝入扣。听风听雨过清明,踏青扫墓怀故人,几乎关系到每个家庭。自殷商时代起,宗教信仰就包含崇拜祖先的内容,因为他们相信亡人的的灵魂是永久存在的,可以保佑子孙后代的福禄与平安。清明扫墓,既想企求生活的幸福,亦是缅怀先人繁衍了自己以及整个家族。听风,听雨。站在墓前,用虔诚的心祭奠仙去的先人,无须泪流满面,只须一份怀念的心情,让自己的祝福自己的企求,渗透进坟头,好让自己的先祖也可以感应到。


  各地扫墓的时间大同小异,一般选择在清明至清明前半个月,据说也有在重阳节扫墓的。祭品亦大同小异,单从我的家乡来说,祭品有乳猪、烧饼、蛋、酒,另外还有碗筷、冥钱等。


  一座坟前,拜祭的一般是坟墓里亡灵的后人,有的坟头站了一个村子的人,不用说,坟头埋葬的是繁衍了整个村子的前人了。举个例子说,恩平黎氏迁自新会,早几年,黎氏举行了大型的祭祖活动,珠三角千千万万的黎氏后人代表在商定的时间来到新会的祖坟前,涌动的人头延绵了几个山头,据说还架了舞台,香港娱乐明星黎明也前来献歌,热闹了一番,或许,那是另一种怀念的方式了。


  每年清明,纷纷的雨轻轻的风将我的思绪收拢了,又或许遇上清明无雨,潜意识里,无雨的清明天也是飘雨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是一种情怀,一种习惯了。带着这样的意识,来到坟前,先将坟头的杂草锄光,形成一个半圆的墓地,当然,有的墓碑用混凝土修好的,只须清扫干净就可以了。扫墓时,有的家族扫墓时喜欢请一些非本族的亲友一起拜访,嘻嘻哈哈的挺热闹,有的家庭却坚守着一份清净,只是与本族的兄弟叔侄一起,怀着凝重的心情,许下虔诚的祈祷。


   锄光坟头的杂草后,铲几块草皮,倒盖在坟头顶端,再挂上条形冥纸,摆上祭品,族人站在坟头拜祭,接着点燃炮竹,炮竹噼噼啪啪响了大半天,纷飞的炮竹纸片撒满了坟头,一片猩红,然后再拜一遍,收拾好祭品,把饼干等祭品分给“望山”的人。“望山”亦是我们当地的习俗:有人家扫墓时,附近村庄或路过的人便来等候扫墓完毕,分得一些祭品,称为“望山”。据说,来“望山”的人越多,那坟墓的后人越是兴旺,所以,祭祖的和“望山”的皆大欢喜。说起“望山”,便想起一个辛酸的故事:解放前,农民食不果腹,有两个妇人想趁“望山”之机饱饱肚子,她们想个办法,欲各自领两份祭品,便扮作背着孩子的母亲,一个背个枕头,一个背只小猫,同去“望山”,那背了枕头的拍拍背,说几句假装安慰孩子的话,如愿得到两分祭品。那背了小猫的妇人紧接着要去领,谁知背后的小猫一跃而出,祭品落了空,还落得尴尬的下场。

  如今的“望山”自然不是为了那一份祭品饱肚子,更多是为了一份热闹,一种祝福了。


  收回纷飞的思绪,拾起这难以释怀的心情,依旧要告别故人了,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容在这灰蒙蒙的天空变得模糊,死去的或活着的,隔着一圈一圈的年龄,隔着一阵一阵的风雨,点燃的香烛与冥钱,缭绕的轻烟,升腾的灰烬,逐渐变得虚无,默默的祝福何尝不是虚无的呢?唯有永恒的牵挂,渴望唤醒远去的灵魂,愿活着的更美好,死去的更安然。


   11、又是一年清明到,春日的暖风从东边的江城徐徐吹来,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温柔地撩拨着我的心弦,肆意的叩开我紧闭的心扉,将我隐藏的哀伤垂钓。风狂雨恣,但却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如我一般的扫墓人,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踽踽独行。


    我想把亲人离去的哀伤深深藏起,藏在那匆匆岁月的尽头。让我们若心脏被掏空般的疼痛渐渐的平息,缓缓的褪去那血样的泪滴和饱含痛楚的人生。我不知何为前尘,也不知何为后世,只知今生有您的相伴我很温暖,有您的溺爱我很幸福,有您的牵挂我时时回头。


    您走了,在那样一个如火季节最清凉的早晨,带着对家人无比的眷念。


    您走了,在那样一个如火季节最闷热的日子,带着对我全部的思念和牵挂。


   听风听雨过清明。我想告诉您,风好大,站在风里一定很冷!


   我想告诉您,雨很密,撑一把雨伞,别让它淋湿您的衣襟。


   我想告诉您,别喝醉酒,没有女儿搀扶您了,醉后的您会感到伤心寂寥。


   我想告诉您,我们会好好侍奉母亲,让她快乐的生活,也为我们不成为没有爸妈的孤儿。


   远山隐在云雾里,唯见烟雨一片苍茫。抬头偶望,墓地黯然,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望来年能到您的墓地,掬一捧黄土,插一把冒着嫩芽的蔷薇,让她被三月的雨水滋润,衩四月的阳光培育,开出一片灿烂,开出一片火红,让您寂寥的世界里永远充满女儿的牵挂。


   12、春阳斜射,乍暖还寒,便迎来了世人所熟知的清明节。


  “清明”有“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之意。清明时节,“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又“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合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皱,有往来杜燕,远近沙鸥。 ”春暖百花开,万物点头,微风吻面,春和景明。……此时,家家户户折下柳枝,插于门前(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扫墓祭祖,痛悼先人,给春日美景增添了肃穆之感——这种感觉,不能不令人想起“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两日。说起来历,清明节比它要逊色多了。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文公大负其首功之臣介之推。推愤而隐于绵山。后文公悔悟。寻推却不可得,便烧山以逼其出而入仕,然推抱树焚死。——此传又为后世留下了一个 “足下”的尊称——介子推死后,人们十分同情其遭遇,便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此事相沿而成俗,便谓之曰“寒食”,又称“禁烟”等。寒食节是为悼念介之推,而今清明扫墓,多为纪念先祖或者一些受人敬重之人。这且不提,只看当世人,对“寒食节”知之者甚少,而对清明节却无人不晓,我想,在人们观念中,是不是寒食节已为清明节代替,也为可知,姑且这样认为吧。


  当然,春日美景三月天,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是忘不了回归大自然,尽兴游春的。这又使我想起另一个已被人们所淡忘的节日——上巳节。王羲之《兰亭集序》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修禊,意即指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一天,人们都去江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古语也叫“袯禊”,上巳节,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因此又称为“重三”。后来节日活动变成了水边饮宴,曲水流觞,郊外踏青。杜甫《丽人行》中便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然而,“上巳清明共一时”,使上巳终有被清明节所取代的命运,至今,上巳节业已消失了。


  如今,寒食鲜为人知,上巳更少人提及,姑且让“三节合一吧”吧。然而,存也罢,亡也罢,这三个节日的习俗都还一直延传,各种节日活动在清明节这天都有很好的表现。


  先看一下古俗——


  唐朝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云:“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闹,萧萧暮雨人归去。 ”


  宋朝黄庭坚也有《清明》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生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 ”


  上巳节,想必是赏春玩水而“家家扶得醉人归”啦……


  寒食、上巳与清明,三节均在季春之初,合而为一也未尝不可理解。而今清明至矣,柳丝千万缕,微雨细如织,燕子双飞来,花草争相绿。春意盎然,美不胜收。而当风渐起,雨初收,也会感觉“风雨替花愁”。


  人们常说:春风不热不寒天,听风听雨过清明。


  朋友,祭奠先祖后,田野踏青去,别忘了要带上风筝。


   13、“听风听雨过清明”,一看到这个佳句,就觉耳目一新,很是叹服词家将清明前后的天气变幻一语概括,且清新自然,不露痕迹。古之《荆楚岁时记》便有记载:“去冬节(即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过后即是清明,那么,听风听雨过清明的意境便脱然而出。

    风,自然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管有时仍呼啸声声,貌似凶猛,但已是强弩之末,唬唬人而已。在不知不觉中将柳枝吹软,使小草返青,给花苞挠出了笑脸,把燕子领回老巢,吹在人身上,则是痒酥酥的,给人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但人们期待更多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份惊喜!

    雨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常给人一种“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明丽洗净的感受。干渴的麦苗高兴地低唱:“下吧,下吧。我要长高了!”有了好风好雨还不够,还须在傍晚时分,独坐窗前,品着一杯香茗,让想象的翅膀,带你飞向原野山岗,想那雨儿滋润过的麦苗定是青翠欲滴,漫山的野花自是竞相绽放,“花不知名分外娇”,一簇簇摇曳在风中,就没有一朵是开错了的。如果说春节让人对春的遐想,还被料峭的寒风重重阻碍的话,那么,清明就是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浓浓春景图了,性子急躁的人,似乎已嗅到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初夏的味道。

    踏青,是必不可少的雅趣,或结伙搭伴,或全家出动,踏着松软的草地,漫步在田野,山畔.林间,或仰头慨叹大自然之神奇,或低头品味春天之赐予。折一枝柳枝做成一个“呜呜”吹响的哨子,采一朵野花别在发际让心儿如同花儿一般怒放。春风悄悄掀起衣角,有雨更增浪漫情怀。疏懒了一冬的心情顿时变得清爽透底,在与春的交流中,心儿获得无穷的力量。

   佳节已近,请把所有的心事都束之高阁,保留一份恬静的心情,“听风听雨过清明”。


   14、“清明时节雨纷纷”,“听风听雨过清明”。多雨的清明时节,连续有几天晴好的天气是难得的。日丽风和,花香鸟语,野外,不时响起阵阵鞭炮声。做清明的人处处可见,提篮携幼,三五成群,或行走在田头地畔,或祭拜于先人墓前……一派春日特有的景象。

  

  “清明大似年”。作为传统节日,清明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我们心底有着浓重的清明情结。这情结当源于以祭祖扫墓为重点的清明节俗吧。祭祖扫墓,古已有之,由来不去细究。宋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湖北民谚:“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清明祭扫,不限定在清明当天,民间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之说。如今,人们大都是在临近清明节之前的一些日子里(寒食除外)做清明祭奠先人。清明有几种做法。做大清明,是同一个宗族的人在一块做,规模大,热闹自不必说,但不易组织,并不多见;各家做各家的小清明,方便省事,但难免冷清;同一个宗族的一个分支几家或十几家,在一块做不大不小的清明最合适,这种做法,我们村里人说是小股里做清明。小股里做清明,热闹且易组织,所以流行。几家或十几家在一块上坟山,挂纸烧钱,培修坟墓,别具意味。祭扫归来,还要聚在一起喝清明酒、吃饭、谈家族的事。每年每家出点钱,轮流操办酒席,摆上好几桌,热热闹闹,尽兴方散。

  

  清明祭扫对许多城里人而言,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可在乡野祭祖扫墓的当儿踏青赏春,将自己久困于高楼的身心放归自然。踏青跟清明时节粘连到一块是必然的。据传,古人早先是以农历二月二为踏青节的,后来,由于清明时节正值一春春意最浓的时候,野地一片灿烂芬芳,此时出外祭扫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于是,渐渐地,踏青便成为清明的一个节俗了。古人似乎非常看重踏青,或者说非常喜欢踏青。《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市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人踏青的热闹可谓空前,亦可谓绝后了吧?这种踏青游乐的盛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有逼真的描绘。遍野的踏青的人群中,少男少女们自当不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明媚的春光里,万物昭苏,踏青的少男少女才子佳人们,难免春心萌动,生发一些情爱小插曲来。“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踏青是清明时节除祭祖扫墓之外的重要节俗,这一节俗还应包括农历三月三的修禊在内。三月三也是民间传统的一个节日,许多地方称其为鬼节。古人曾定三月三为上巳节,这一天,人们到水边踏青嬉游,以消除不祥,称为“修禊”。著名的兰亭修禊,就是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事。杜甫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见,古人清明时节踏青游春,三月三也是一个高潮。今春,清明节正好和三月三相遇在同一天,都说,这是多年难遇一回的。


   15、在清闲的午后,在落日的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些如佛音一般的叹息,时常会令我猝然心动,一种冷,一种痛悄然扩散,好象潜意识中,停留了许久却一直没能说出来的感觉终于找到了可以寄托的文字,从而汇聚于笔端,流泻而出

  

  这种像轻烟一样的忧伤,已经在我心头沉沉浮浮飘荡了很久,乃至绿树成了黑色,天空成了灰墨色,红花暗淡,白鸽发污,似连声音也嘶哑下来,几乎听不到它们的叫声了,陪衬着这些沉郁色调的是浸天浸地的湿冷,树叶成了沉重的石头,一片片地砸下来,花也变为落拓的羽翎纷纷坠入泥地,彷徨而软弱的心缠绕哀伤和怅惘……


   16、 “听风听雨过清明”。几场细雨过后,春阳骤暖,南来熏风,隐隐已有初夏的气息。“今夜偏知地气暖”,黄昏后遂将窗子全部打开,期待着“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幕降临,小区内的路灯和园林灯亮起来,从阳台上望下去,星星点点的昏黄的光晕,在棕榈、洋紫荆、刺桐、细叶榕的树冠中和杜鹃、朱槿的叶丛里闪烁着,“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但是,伴着夜色入耳的,却不是期待中夏虫的清幽吟唱,而是从龟背竹掩映下小池塘里传来的响亮的蛙鸣。这悠扬、喧响的天籁,正热烈鼓吹着夏的先声。


   17、临近黄昏的清明,雨便没大没小的下了起来。凝眸于窗外,雨珠也仿若扯不断的丝线般绵延且萦乱,雨水的色泽有些似淡淡的茗烟,摇曳在空中,白白的,像个精灵……

    道上的行人有些支着伞,步履或闲或急。雨也仿如这些择路而行的路人一般,这边走,那边走。雨水无规律的行走步迹扬起的水湄之色迷离了天地清晰的眸子。也许这纷纷的雨丝便是祭奠先人的梦,梦里的思念幻化为清明的雨纷纷。光线很暗地透进来,渐渐便把窗外的景也涂抹成了朦胧的轮廓,带着隐隐地寒意。隐藏在城市的深处,俯视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常常有中脱离自己的错觉。恍惚的不知道黄昏过后是否是黑夜。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思绪随潮湿空气不断翕合着,似如街前畦水成流,随风潋滟的波纹涟波流转在内心的每个角落,感受着空气中的微尘,如同缠绕在天空的浮云,无言地体味着生命中的宁静和淡然。 

   默默地敲打着键盘,生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为此,眼神变得犀利,如同长出了无形的牙齿一样。就那样,跳动的文字,被眼神咬嚼,就有深深失重感将我重重包围,忽然有点哽咽……

    很难用文字描述我的感觉。是一种相对的平静被打破吧,反而另有一种苦涩。从而萌生很多绮梦。就是现在,也还偶尔忆起曾经的梦,忆不起的,是梦境与现实的距离。于是离开电脑站起来,揉揉有点酸痛的肩膀,推开窗。一股潮湿的清冷扑面而来,不禁打了个寒噤,却又被眼前一层浅浅的不能忽视的绿惊得有些忘乎所以。

   是的,一个轻轻巧巧的春天,就在雨的顾盼回眸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在了我面前。而那个冬天,于倏忽间隐匿在何处了呢?特别是一个人独处时,沉默中我害怕随之扩散的阴影,和深藏在阴影中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我承认很多时候,自己也是孤独寂寞的。比如昨晚回家时,下了车,得经过一条又黑又长的巷子。白天还不觉得,当深夜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小区巷口已经安静得不见任何人影,灯光的余晖也早觅不着踪迹了,于是就那么黑灯瞎火的一片,越往里去,弯弯折折,乌漆麻黑的阳肠小路,伸手不见五指,越感觉走进了一个窟窿。总是感觉身后有什么东西在跟着,总是疑心会冒出什么比较玄的东西来。不知道哪个拐弯处就会冒出不知是人,还是鬼的东西来,越想越心惊胆颤。反射性往后一瞧,黑漆漆的又不看到任何人影晃动。静谧的巷子实在让人越走越憋得慌,于是,我不自觉地跑了起来,风在耳边忽忽作响,仿佛一些鬼魅紧紧追来。脚步就更迅速了,谁知在最后一个拐弯处时,窜出一条浑身白花花的东西来,悠地一闪跳到了墙上,吓得我脚都软了,差点摔了一跤,冷汗直冒。直到“旺~”的一声,才惊醒反应过来。那一刻真想有个肩膀依靠,或者也想象狗一般大声的呐喊。可我却不能,我已经站在梦想的圣里地,怎能轻言放弃?有时也真是觉得做人太狼狈了,于是便羡慕起狗来!     人确需要倾诉的对象。当被寂寞淹没,所有的情绪就只剩下忧郁了。也许你想倾诉的对象,他不一定有空听你说;也许想听你说的,你不一定对着他能说出来,最后终于发现,最好的倾诉的对象还是自己。只有随着敲打的键盘的声音,释放了自己精神上的伤痛或倒掉了心里上的垃圾。

  我喜欢看能感动我的文字,常常会被不知不觉的带进了故事里面去,跟着情节喜怒哀乐,或开心或伤心,被别人的故事感动着。我相信人如其文,一个人写的文字,就是他灵魂的样子。虽然每个人写字的初衷不一样,但结果还是一样的,写出来的字,有灵魂相通的人喜欢,然后文字因有人阅读而不致于太寂寞,因有人喜欢而具有了生命力。

  有人说,有些需要记忆,有些需要忘却,失去的是不属于你的……可是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无法将有过的感情一笔抹去,而不停的和自己复习,生怕会不小心把记忆丢了,我想我应该逐渐地让自己学会,心静如水的遗忘和抛却。苍白绝望的我也想掬出一块空地,用纸燃火,焚烧着回忆的点点滴滴,焚烧着渐渐冷却并死去的心。可泪眼朦胧中,依稀看到你急急的身影和心痛的表情,"宝儿,你的手总是冰的,不要臭美了,穿厚实点!"这样的时候,我总会格格的笑着,淘气的把你的话撒向满天,心中的幸福快乐团团围绕着,又怎会冷?

  一切都朦胧而温馨,就连空气里也蓄满了绵长的抚摸。熏然间,恍惚有双精致且润泽的眸子在过往窗阑上凝望着梦样的年华。“别离人对奈何天,离堪怨,别堪怜。离心牵柳线,别泪洒花前。甫相逢,才见面,唉不久又东去伯劳,西飞燕……” 几多感慨、几多变故,几多无常。回眸瞥窗外,细雨如一堵陌生的墙,思绪的印痕叠满在那淅淅沥沥的隙缝间,不敢捧起过往.只有轻叹一声。

  我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赖在您怀里撒娇的小女孩儿。更不是没事的时候,就围坐在那棵桂花树下,听你讲故事的嫦娥公主。其实,打那开始我就深深的明白,既然自己选了这条路,也就选择了寂寞。在这座城里什么人都不能依靠,除了自己。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熟捻孤独的美丽。大部分都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逛。我坚强地承受着,四顾茫然,任凭冷风如此呼面而过。可是,大凡人总是充满了七情六欲,这是人之天性,无可厚非。夜深人静,忽然有东西窜上我的鼻子,落寞地坠进不为视线所及的缝隙中去了。原来伤痛,总是在清明的呛咳中蔓延。

  沉醉在淡淡的暮霭里,雨,不知何时成了微微的了,湿润的感觉依旧,但是如果不是很细心却浑然是逮不着它的影子的。是杯酒渐浓?还是我心真空?书桌上,老子的脚步声已经很远,而藏于他道德经里的睿智却永远不会过时。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清明时节,祭奠先人,解读和领悟他们留下的箴言,便是我们后人的所幸了吧。

  其实人从出生,就注定不能逃脱生老病死的归宿。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贫穷或富有,美丽或丑陋,平庸或超然,总会有人喜欢你,总会有人不去理会你,也总会有人无视你,而生命便如此同等地经过了。每天都有伤心的人流泪!如同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离开!那么比起离去,伤心,寂寞,惆怅又算什么?我恍然明白,人生是没有口诀可言的, 惟有一路走好!最大限度的领悟便是所幸了。

  雨,细碎的步调扭在暗夜的空街。淅淅沥沥敲打着欲作坚强的心,眷念却时常湿湿地在真空里呢喃、回旋 。微凉闪烁在呼吸中,温馨穿过弥留的淡香……

  杯中的咖啡已经凉了,清冷且凄迷的弦韵在小室浮游,一种与众不同的深沉与冷静,一种叫忧伤的东西会一点点从内心的底处而出,一份淡淡的孤独总在其中慢慢地蔓延着,蔓延着....如沁寒的雨丝般四散着溅落开来,随思绪不可遏制地流动着。  窗台上的玫瑰正开的艳丽。在暗下来的屋子里,一抹淡淡的清香飘溢着。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也许是清明的雨粘人的缘故。  水雾花,水雾花。扬扬洒洒,温温润润,没有声息。当你以为她是不存在的,偏偏她就在你的视野里飞舞。当你想体味她的细致,却偏又失去了她飘渺的形。

  思念不也正是如此么?深深呼吸,让心情慢慢地复归平静……


   18、清明节与寒食节最终到秦汉时候确定下来,成为法定假日,但还没有合而为一。到了隋唐年间,二者才渐渐合为一个节日,即“清明节”。唐朝诗人杜牧一首《清明》更是人人皆知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已经跟扫墓联系在一起了,“行人欲断魂”已经点出了扫墓人的心情了。

后来,吟诵清明的诗词许多许多,但是最让我喜欢清明的词句却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词首句“听风听雨过清明”可谓吟诵清明的佳句,既说出了清明时节的特点,又点出了词人此刻的心情。清明是个忧郁的季节,一是由于“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令人对春季过去太快的伤感,另一方面却是“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行路苦愁人,还有一片祭祖的哀伤心情,加起来汇成一句“听风听雨过清明”,真是绝妙无比,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简单的言语却描绘了一切情感与天气,真是贴切的很!

本来今天会选择去镇江“吊柳七”,或者去江南走走,体会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或者去看太湖,领略姜白石的《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词境,可是都因为凄风冷雨退却了游玩的兴致。天气不但细雨飘飘还冷风飕飕,仿佛为了迎合人们祭祖的沉重心情似的,“料峭春寒”还是一点不假。

不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阴历纪年敬佩起来,阳历仅仅是为了记日子,而我们的阴历却可以帮助农民掌握节气变化,以便取得丰收,真是了不起的民族啊!到清明就下雨,在我的记忆里面似乎还没有晴和的天气的,不是下雨就是冷风阴云,真是神准!外国的公历比起来谁科学不言自明。

在清明这样的日子,也该弘扬一下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我的心也一下子自豪起来,虽然祖国母亲经历了百年的凌辱历史,却又重新的站了起来,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也该推向世界,我相信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一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不要崇洋媚外的时刻已经来到了,中国也该走自己的路,融入到自己古代的文化中去。不要以为字体简化了,就真的跟古代文化脱节了。为了我们的明天能更美好,就不能抛弃我们的古代文化,祭祖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古代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把唐诗宋词的美都融入到清明节里面来吧,那祭祖的习俗也不能到了现在就断了,“听风听雨过清明”,听诗意,听词意,听人心,听风声,听雨声,听清明的声音……

美从来就是不会被剪断的!清明的泪水让我们的心愈加澄明清澈,一如江南的春雨淅淅沥沥,洗去了曾经的忧伤,唤起对已故亲人无尽温馨的回忆,多美!宋朝王禹偁有诗句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我却想说“无风无雨过清明,兴味萧然没意思”。清明已经跟诗词、风雨、祭祖联系在一起了,共同构成了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19、都说一年最好的季节是春天,春天最美的时候该数清明。清明前后最是风和日丽。不能不让人产生去亲近大自然的欲望,领略春天娇羞妩媚的心情,把所有的思绪都放飞在春的怀抱、陶醉于春的风采。


   三月桃花纷飞雨,清明正是踏青时。抚柳闻香凝碧水,莺鸣草长归意迟。在一个日暖风清的清晨,随着黎明第一缕清新的晨曦从梦中醒来,带着回归自然的纯真放飞灵魂的喜悦走去野外。晨鸟殷勤地在嫩叶枝头为春天鸣曲高歌,蛙虫在新生的嫩绿草丛里喝彩低吟。迎面徐徐吹来一阵清风,轻轻拂过脸庞,偷偷遗留一串串馥郁满怀。缓缓随着脚步,尽情陶醉在春的气息里心旷神怡。


   任由心灵的牵引感触在大自然的怀抱,不知不觉渐渐没入原野。惊喜眼前一片新意。白杨的嫩叶在晨风中摇曳,垂柳的柔丝在池塘边飘摇。环顾四野,农田里菜花灿烂金黄,随着微风吹过,翻滚片片黄金波涛、娇媚含羞;田埂旁的绿草漫舞婀娜多姿;花丛中的蜜蜂忙碌翩跹杂乱;远处的村庄掩映在无限红黄绿的海洋里飘渺。一股纯粹自然的清甜芳香任性地漫过心扉润遍全身。整个灵魂都被大自然的魅力征服,所有尘世的烦碌荡然无存。犹如置身人间仙境,恍惚漫步世外桃源。

    随意找一片芳草密生的土地懒懒地仰躺下来。任由和熙的阳光懒懒地照在身上。微微闭着双眼,轻轻点上支烟,缓缓吸上几口。身畔碧水如凝。几对水鸟栖息对浴羽衣,几条小鱼慢慢游来游去,远处偶尔传来几声蛙鸟缠绵的情曲。天蓝蓝的挂在空中,几片白云悠悠地飘去天际。天地一片宁静祥和。懒懒的把思想沉醉在如此自然美妙的画卷中。


    好想就这样沉醉在无限春光里长醉不醒。可惜脑海里突然无由滑出这句话: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心痛痛的抽搐了一下,整个天地仿佛黯淡下来,此刻多想有她能陪我分享大自然的纯真。听着她呢喃碎语中带着自然的清甜,看着她霓裳轻扬飘洒百花的芳香,想象着那一刻的甜蜜幸福;不由痴呆了。细细咀嚼心中那股相思无可奈何,眼前的春光黯然失色。


   早就在心里祈望眼前的春光明媚,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心中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在一个鸟语花香的清晨,她一定会伴着燕子走进我的视线,陪我唱响春之曲。


   20、也许由于清明将至,天公有意酿雨祭先的缘故,这两天温度和湿度陡增,天气异常闷热,这为今年清明祭祀酿就了十足的祭雨。

清明前夕,不待雷鸣的呼唤和闪电的指引,只为一种虔诚,温度和湿度便降了下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户外下起了雨,衬着路灯的辉映,雨丝闪着如泪的光,透过一种凄然与苍凉。推开窗户,细雨潲进,扑面揪心,吻额撩人,知明日又是一个凄风苦雨的祭日了。

清明是日,果然一天祭雨源源不断,和弦着清明凭吊的沉重,一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上坟图便跃然纸上,映入眼帘。

这天,人们扶老携幼,带着冥品,揣着虔心,不避风雨,脚踏泥泞,来到先人墓地,或祭奠始祖,或拜谒英烈,或凭吊先者,或安慰亲人,藉得这一天风雨,洗涤所有的凡尘,去和先人亲近,去与亡灵沟通,不惜风淋雨裹,抱病一场,也欲求得天下亡灵得安宁,求得先嗣的庇护和保佑。好从这点点滴滴、淋淋沥沥、飒飒潇潇的雨声中,领悟到“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的苍凉,生出宋代词人蒋捷《听雨》的感触:“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发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便听出了雨的灵性,与唐代诗人白居易听猿声赋予猿声以灵性的诗(“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如出一辙,呼应千年。

然而天下亡灵原本也是肉长的,但见芸芸众生都这么虔诚一片绵延不改地相约清明祭祀于斯,香火旺盛,景况空前,惊天泣地,亡灵们自感不安,感动之余,也想为世人做点什么。当听到阳间许多关于干旱和缺水的信息,熟视人们翘首盼望时雨的热气神情,甚是着急,于是合而使去所有的魔力,总要在清明节唤天下得一场雨,以回报所有记得祭祀他们的人们。于是,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其实行人大可不必为之欲断魂,而应该把它视作是一种人鬼不了情的天象才是,把它看成不过是一场春雨而已。这场春雨过后,便是姹紫嫣红,一如玉屑冰花,白里泛绿;又如彩云漫拢,一抹轻红。

人们常说春雨润物无声,但它总像一份情感叩响心扉。因为它复苏万物,所以总让人感动。

春雨,唤醒万物生机,催动着人们耕种、收获、生息的热望。由来咏赞春雨的诗句很多,最为生动让人回味的有:“杏花雨,仓里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把个“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编成了歌唱,把三春灵雨与爱情、与甜蜜、与繁花硕果结合了起来。

雨催花发,花奉伊人。昨天还只是蓓蕾,一夜春雨,今儿个便绽放出鲜花,不日将结出小小的果实,便有一种“五风十雨升平世”的境界。见状,爱者以拥,忧者以喜,困者以豁,病者以愈,亡者以安。故花奉伊人,乐意尤为。

然而有人会说,清明落雨总有些煞风景,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依我之见,清明上坟逢雨,不仅不煞风景,而且是考验灵魂的一个亮点。它既是对生者的一种洗礼,也是对亡者的一种濡润,可使阴阳和谐与平衡。置身雨中,极目青郊,烟雨中的松涛柳絮更显清新滴翠,生意盎然,让你品味出山川的秀美。小桥流水处,摇曳若荷的雨伞下疾徐不一的行人,都因为霏微的春雨更饶韵致,让你领略出一幅“雨中春树万人家”的农家水粉。

听风听雨过清明。清明落雨还能勾人思绪,引人遐想,能够让人从躁动不安归于清心平静,让一颗勉怀心得以释然。以心换心,你可以拿“潇潇春雨垂天幕,权当祭幛吊先人”的虔心,换先嗣“安得广厦千万间,佑得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庇护,从甘霖普降想到稻香千里,想到“鹅湖山下稻虾肥,家家扶得醉人归”,于是心情坦荡,重负释然,找回了失去的平衡。

清明落雨不仅能引发对先人的怀思故念,还能引伸出许多忧国忧民的愫怀。不是么,陆放翁就以“忽闻雨掠篷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的爱国激情,吟呵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千年忧患。于是,便有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鼓舞国人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我对清明雨有好感,从小就受祖辈父辈们影响,不管清明的雨下多大,我都要随祖父或父亲去先人坟地扫墓,跣着双脚跑到坟头跪拜。可随着年龄增长,岁月流失,多年以后,曾经在我年少时带我清明上坟的祖父祖母还有母亲都相继去世,成为了我每年清明必祭的先人,是清明雨替我不知流过多少思念的泪水,寄托了我对爷爷、奶奶和妈妈太多的哀思。每当清明,我都希望有一天春雨洒在他们的坟上,好让它濡润长眠地下的亲人。也希望普天同降的清明雨洒给天下所有的亡灵,让他们都得到春雨的滋润,永远安息在另一个世界无虑无忧。


   21、新绿生时,是落红。抬起头,远离树下的风景,有新绿了,在那花枝间。

远处有柳随风,柳眼不在,早已化成温柔的身姿伴路人的左右。一丝柳,一寸柔情,听风听雨又过清明……


   22、不是说雨声是天空在说话么?远处一声响亮的雷鸣,好象惊醒了慵懒的春姑娘,春天的脚步就溜着趟儿一般从细细密密的雨声中飘下来!听,那水灵灵、晶莹莹的音符串串不正是春天的柔声细语么?那飞飞扬扬、飘飘洒洒的丝帘闪烁不正是春天的曼妙舞姿么?

一场流畅自如的细雨,用轻盈、飘逸的舞步般的旋律,似清亮甘甜的涓涓细水流过大自然的心房,雨过之处,充满着芬芳的气息,让人寻味,让人留恋……一簇簇淡雅妩媚的花,喜孜孜的扑进眼帘;纵横交错的沟渠,流水潺潺,剪裁着绿色的田野;依稀晨雾中,朦胧绿荫下,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思绪也陶醉在了田野、林间、小溪、路旁……

一场恬静优雅的细雨,让喧嚣的城市突然明澈清丽起来,大街小巷都漫溢着春潮!楼房、街道、小巷、还有那招摇的广告牌,都一下子彼此合作,幻化成美丽的视觉形象,在眼前恍惚成美妙绚烂的画面。街道两旁的绿树,刚冒出嫩嫩的小叶片,眯着眼望过去,如同纯净的碧玉、闪光的翡翠,清风拂过,滴滴嗒嗒,摇摇晃晃,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荡漾起来……

春雨潇潇,那是和谐、细腻、温柔的声响!飘飘荡荡的声音交错回旋,如羽虫在飞舞,如情侣间的窃窃私语!细腻之处,更似妙龄少女,持红牙檀板,轻启朱唇,歌柳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委婉轻柔,一唱三叹!更神奇的是这雨声在一夜之间就为回春的大地破解了绿色的梦想、绽放了生命的花朵!雨声一片,携来绿色一片,歌声一片!

细雨丝丝,象甘露滋润着心田、放飞着思绪、温暖着情怀!洒在田野是“润物细无声”,落在窗前是“红烛混罗帐”,滴在心上却成了软软的缠绵!难怪陆游也滋生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情趣!更难怪戴望舒会在深深巷中,邂逅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声霏霏,淋湿了多少文人墨客生花妙笔,拨响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梦里琵琶……

这春雨如丝、如酥、如酒,象是专为“听风听雨过清明”而轻轻飘下,却以它的清新和生机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对往事幸福的回忆,而黯淡了那一点忧伤和不可言状的惆怅!

一场绵绵细雨,是天空说给大地的情话,是春天美妙的足音,大自然也因此灵动了起来。春天因这春雨的滋润,自然是繁花似锦,郁郁葱葱,春色无边了!


   23、经历了几十年的花开花落,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没有了“欲语泪先流”的多愁善感,平和的心态,实际上是另一种“麻木”。故地重游。景不是那时的景,人有别于那时的人。再也找不到当年坐在河堤上,看落日映照下的河面波光粼粼时的那种恬静的心境了。河中心的青石依旧,坐在上面看书的少女早已不复存在。这次出来,原本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东西,谁知现在更感失落,更感寂寞了。千帆过尽,谁是心中所爱,两千溺水,哪一瓢知我冷暖。时过境迁,谁也不可能找回失落的世界,在现实面前,要有一颗强硬的心才能让你免受伤害,才能让你有愿望活下去,花落不要紧,想想来年的花开,你就有了信心,听风听雨过清明,一丝柳,一寸柔情。但愿风雨过后还能找回折柳送友人的心境。


   24、从远古的诗经开始,雨便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三百,其中爱情诗就占了约三分之一。诗经中这首《风雨》便就是与爱情有关。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首《风雨》通篇都是在描写雨,通过写雨,将一位女子初见心上人时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种鲜明的对比,使归家旅人的失落心情溢于言表。

    再到后来,雨便不再是单纯的雨。在外的旅人,归家的游子;闺中的妇人,失意的文人肆意地将雨附加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唐诗宋词的盛行,使得雨渐渐诗意起来。在一年四季的雨中,诗人又特别钟爱春雨,其次便是秋雨。春雨使万物复苏,于是便有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致。写春雨写得好的大概就数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便给春雨定了性,春雨是美好的。其次还有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雨有时候也会引发伤感的情绪。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这些诗句都表达出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伤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春雨是美好的代名词。而夜雨、黄昏雨、三更雨似乎就成了感伤的代名词。感伤得了一定境界的诗,有婉约派的李清照、秦观等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写的就是夜雨,后面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夜雨引出来,伤感之情细腻地表露出来,给人无限的惆怅。

    在我的脑海中,对雨的形象,恐怕还是感伤的成分居多。这可能与个人的喜好不无关系吧。脑海里能记住关于雨的诗词几乎大多数是感伤的。例如秦观《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还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我认为以上这些感伤的诗词还不足以将感伤表达得炉火青纯。表达得最好的要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诗层次分明,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形象地描写出来,少年得志、中年奔波、老年垂暮。细细品来,凄凉之感从心中涌起。

    也并不是所有描写雨的诗都是伤感的。写景的诗句也为数不少,可是人们往往只记得那些感伤的诗句,而往往对其他的不放在心上。在写景的诗句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些诗句描写十分细致,具有无限的美感。

    除了写景抒情的诗以外,还有一些也值得欣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雨中的寺庙楼台,旨在揭露出统治者的盲目造寺、劳民伤财。表达出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惆怅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写得气势磅礴,非大手笔不能为也。诗如其人,正是陆游所具有的这种豪放、豁达的爱国情怀,才使得这样大气雄浑的诗诞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暮年之作,表达出了其经历坎坷世事之后的豁达胸襟。

    其他的一些别离诗也极具新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读来令人落泪,每每引发我的思乡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能与故人再相逢把酒畅谈呢?夜雨涨满了秋池,于是便在这样的雨中想起了在一起时的美好往事。

    看着窗外,这一场雨还在下着,天早早地暗了下来。这北国的细雨,似有江南雨所具有的细腻、飘逸韵致。面对着这暮雨,又怀着怎样的一番心事呢?


   25、岁岁清明,今又清明。野外又飘起了蒙蒙的细雨,和着轻风悠悠吹来,无边的烟雨里不时传来几声黯沌的鞭炮声。雨是这个日子被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精灵,撩人思念,催人归去。

   听风听雨过清明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