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书写毁于今人的奇葩书法

 东夷行知 2015-05-29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汉字书写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最普遍的看法是,现在的人对汉字书写的训练重视不够。对此说法我不敢苟同。小学阶段哪一个学生没有经历过练字之苦?因字写不好而被老师罚重写,甚至写很多遍,那是常有的事。而且书写差对考试分数的影响也很大。教育部门对汉字书写岂止是重视,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可是为什么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呢?

有家长反映,自己读小学5年级的儿子,书法作品获过全国一等奖,可是平时作业却写得非常糟糕,这让老师和同学们大惑不解。另外还有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参加书法班学习后,书法水平提高了,可是日常作业的书写质量反而下降了。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为普遍。

有老师分析说,孩子们学的书法都是书写速度很慢的正楷,这在作业少,有时间的情况还能派上用场。比如,小学低年级作业少,练过正楷的学生做的作业就非常好;可是到了高年级,作业多了,没有时间写正楷了,而在快速书写中,正楷的复杂写法又不断干扰着书写的效率,以至于练过正楷的孩子在日常快写中更易出现“鬼画符”的现象。

事实上,正楷字虽给人留下“工整无比”的印象,但却是最难写工整的字体。换句话说,正楷是最容易变成“鬼画符”的字体。所以,“书法获大奖,作业‘鬼画符’”,一点也不奇怪。

练正楷往往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用书写水平,那中国人的书写是不是没救了呢?当然不是!

回溯历史,中国古代学生的字普遍都写得很好,出了不少书法精品,而古代学生练字却并没有当代学生那么辛苦,不少古人幼时便已能写出一手好字。那为什么当代学生练字十余年也没把字练好呢?难道当代的学生比古代的学生笨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

深入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古代学生练的楷书并非正楷。

古代学生练的楷书叫小楷。小楷是一种日常书写类楷书,因其运笔简洁流畅,既有较快的书写速度又有较高的艺术性,所以古代考试要求考生写小楷。虽然正楷古已有之,但在古代,正楷仅仅用于榜书公文,碑刻牌匾等大字书法(所以正楷又叫大楷),而于日常的小字,人们是不会写正楷的,因为正楷不仅写不快,而且正楷小字的艺术性差(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三大正楷宗师的成就主要在大楷和中楷上,而他们的小楷成就并不高)。王羲之说, “字如排算那不是书”,用毛笔写的正楷小字都算不上书法,更不要说用钢笔写正楷了;今人硬要说那是硬笔书法,那只能算是今人的“奇葩”书法了!

宋朝以后出现的正楷小字仅属印刷用字,而并非日常书写类书法。这再次说明,正楷字体并不适合日常书写。倘正楷工夫下得太深,它甚至会干扰行书的书写——因为书写方式一旦定格,容易形成定势心理,写其它字体时,就很难扭转书写方式。所以很多正楷好的人始终写不好行书。譬如,正楷宗师欧阳询的行书就欠灵动。

我们必须搞清楚:行书是由小楷演变而成的,跟正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也不知谁忽悠了一句“正楷是行书的基础”,居然也忽悠得人信。当然被忽悠的也就是现在的人,古人是没被忽悠的。古代学生练字都是练实用性强的小楷书法。像楷圣钟繇、书圣王羲之,这两个中国书法史上最会写字的人都是练小楷,而非正楷。而且,就连正楷的创始人——欧阳询,初期练的也是小楷——如果没有扎实的小楷基础,那是根本不可能创出正楷来的。从古代的考试卷子也可看出古代的学生写的都是小楷;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练了十多年正楷,考试的时候写的是正楷吗?不,啥楷都不是!并且许多学生写的字,只能叫做“鬼画符”。

可见古人练字是以实用为目的,所以古人的实用书写水平很高。王羲之随手打的草稿,都成了无人能及的“天下第一行书”。而今人练字,似乎是以参加书法比赛为目的,所以今人的书法水平很高,而实用书写水平却很低。在书法大奖的光照下,“鬼画符”终于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华而不实!“奇葩”书法,你真的好强大!你用所谓“美”的标准来扼杀人们实际的书写能力,让书法和写字分了家;我不得不说,你这样其实扭曲了书法,也玩弄了中国人的书写,绞杀了国人对汉字的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