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青年曾为它饱受屈辱,现在满街都是白球鞋了——呦,有钱人,你哪儿弄来的那双鞋?

 昵称22998329 2015-05-29

BANG! BANG!


这真的不是一篇向那些拥有超过40双鞋却对它们毫无感情的人推销新鞋子的文章。


Sneaker的直译为胶底帆布鞋,后来各种运动球鞋也加入其中,现在它几乎是所有非正装鞋的统称了。你会发现它已经统治了全世界一半城市人类的脚。比如,最近满街都是白球鞋了——这也顺便替那些因为“棉布长裙白球鞋”被冤枉20年的文艺女青年正了名。


BangBang 一直认为,合格的潮流搭配不是生硬地告诉你怎么办,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害怕千人一面,喜欢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独特搭配并且能说出理由。


今天的内容来自一本书,名字是《New York City's Sneaker Culture:1960-1987》。它讲的是最早的Sneaker文化究竟为何崛起,它与时代、城市、年轻人和潮流到底有什么关系。


它讲的故事“发生在雅皮士开始用sneaker搭配上衣并穿着上下班之前;发生在普通大众开始习惯于穿着高帮皮革篮球鞋去开始夜生活之前”。

不要做一个莫名其妙的潮流盲从者。我们更想把如何理解、是否穿上 Sneaker 的选择权交给你自己。我们希望你在享用一双新鞋子的时候也会为下面这句话感动:“Sneaker 曾经意味着在一个苦难的人口过剩的城市中个体的自我认同。




① 当嬉皮士还没有穿着Sneaker去夜店


我是一个忠实的sneaker癖好者。每次走进运动品店,我总是忍不住去看那些鞋子,虽然我常常会感到失望。

每隔三个星期,我都会忍不住去购买新款的鞋子,看着鞋架上的那些鞋子,我能呆上好久。


和别人会面时,我也会忍不住低眼观察他们脚上的鞋子,期盼那人的鞋子能让我眼前一亮。

这么多年来,我对鞋子的喜爱没有丝毫的减退。我经常梦到走进一家神奇的鞋店,一家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鞋店。

大多数的读者对于这本书心存期待,但我也许会让你们失望。这不是一本为了纪念过去的二十年中sneaker销量增加了百分之三百的书;这不是一本写给那些号称拥有所有乔丹系列人的书;这不是一本帮助那些拥有超过40双鞋子却对他们毫无感情的收集者增加藏品的书;

这不是写给那些sneaker商人的,他们对sneaker背后的文化视而不见,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潮流,不理解穿着sneaker的人所代表的身份认同。



比拥有乔丹1-21全系列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拥有它们。

今天sneaker已经成为了世界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这本书并不是关于这些的,它讲的是之前的故事。

那些故事发生在NIKE控制了全球运动鞋一半的市场之前;在运动产品公司把logo印在各种足球和篮球服装上之前;

在数千万美元的电视广告大战打响之前;在NBA成为今日的商业机器之前;在连锁运动品店成为消费者购买运动鞋的主要场所之前;

在你问哪双鞋子的功能更佳而售货员把你当成外星人之前;在独立的运动鞋店还没有因为财政拮据和大商业的挤压而倒闭之前;

在诸如Ebay之流的在线销售介入之前……

那些故事发生在Nike Air Force 1在非篮球爱好者中流行之前;

在它们在纽约和巴尔的摩之外的商店中出现之前;在各大品牌开始在鞋子上刺绣和篮球毫无关系的花哨图案之前……

那些故事发生在雅皮士开始用sneaker搭配上衣并穿着上下班之前;发生在普通大众开始习惯于穿着高帮皮革篮球鞋去开始夜生活之前……



穿sneaker的雅皮士


② 穿它去接吻!sneaker拜物文化的确立


现代的 sneaker 诞生于19世纪。它最早的别名之一是'croquet sandal'(槌球凉鞋),这个名字可能会使你联想到那些不太有钱的人们的运动,但事实上槌球装备也不是那么的便宜。

19世纪末,耐史密斯博士(Dr. Naismith)发明了篮球。20世纪初的美国,一些生产橡胶的公司为了迎合刚刚兴起的篮球和网球热,推出了一系列的运动球鞋 (sneakers)。到了50年代,美国新一代青年的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休闲装成为流行。


sneaker也不再只属于体育馆,而成为了年轻人所有场合的穿着必备。



'Wear your sneakers wherever you go, even a smooch in the drive-in show...Do anything you want to do, as long as I'm wearing my tennis shoes!'

穿上你的运动鞋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甚至在汽车电影院里接吻的时候……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像我穿着我的网球鞋时那样。— 摘自 Edison Youngblood 的《Tennis Shoes》,1959出版

sneaker的拜物文化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


匡威Converse依靠一种鞋型霸占了50和60年代的美国运动鞋市场,这个鞋型叫'Chuck Taylor',上面还有着'All-Star'的字样,由帆布制成,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相近款式的P.F. Flyers和Keds牌软底帆布鞋只针对非运动员而设计。所以对于当时的消费者来说,几乎不用选择,也不需要更多的理由选择。“Chuck Taylor”的设计经久不变,已经被时间所证明,即使把一双1955或者1965年的鞋子冷藏至今,对比今日的产品,也几乎分辨不出什么差别。



这就是 Coverse 的ALL STAR,正是这双鞋子令中国的文艺青年们一度深受诟病。


③ 现在城市青年的生活目的就是找一双新鞋


到了70年代初,市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Adidas推出了革命性的设计——皮革面篮球鞋。在纽约街头,Keds通过推出专业篮球鞋,挑战着Converse的统治地位。Converse一下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1972年Puma的小山羊皮篮球鞋,1977年Pony进入纽约市场,1979年Nike的一系列动作,让这之后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Converse和Adidas从来没有放弃过这场竞争,他们相继不断推出了很多低帮与高帮的新款球鞋。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变得广起来了,选牌子,选鞋型,到了70年代的末期,甚至可以在零售店里找到同一鞋款的多种配色。


然而专门的品牌零售店总是不好找。于是,你也可能在本地的军需剩余物资商店买到运动鞋;或者去体育用品商店,那里什么都有,从橄榄球头盔到鱼具;还有就是鞋店,那里当然也会有运动鞋专柜。在以上这三种店里,运动鞋所占据的空间,最多不会超过一面墙。货也很少,那些海报上画的专业球员或者大学篮球明星脚上穿的鞋,你多半是怎么找也买不到的。对于今天的运动鞋公司来说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在70年代的美国,这确是司空见惯。


奥黛丽·赫本肯凑的热闹一定是大热闹


渐渐增加的选择范围与数量有限的购买渠道的矛盾,刺激了许多人的sneaker癖好。就似陷入政治抗议而不能自拔的城市青年(70年代的纽约有很多这样的人),整日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寻一双与众不同的sneaker。

在旧鞋还没穿烂之前就吵着要换新的;只为同一款式的推出了新配色就想拥有,如Super Pro-Keds的蜜糖苹果绿,街区里还没有哪一个小孩有穿;或者是一双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Wilson Batas牌的sneaker。



时代变化的征兆通常出现在电影海报上。


对sneaker的癖好搀杂也着实用的需求。如果你打篮球,你一定希望穿着最好的篮球鞋去运动。同时,每天在水泥篮球场上的损耗也足以让你的新鞋在几周之内变得不能再穿了。而穿烂的鞋子又可以成为再买一双新鞋的好理由。

城中最好的篮球手总有最稀罕的鞋子穿。球探或者教练们会经常向他们提供世面上见不到的特别颜色的球鞋。这不仅仅带来了穿着上的舒适,同时也是一种自信心的暗示和激励。商店里常见的颜色有白、黑、海军蓝,有时候会有红色。


而球队的特别色如绿、橙、紫、酒红色、金和天蓝往往会成为买不到的抢手货。在当时,颜色比品牌更能引人注目。因为各个品牌之间的科技水平都相差无几,建立在舒适感上的品牌忠诚度远不及今日。一个穿着干净球鞋的篮球高手在当时也是闻所未闻。如果你的鞋子看上去很干净,那往往意味着你不常打篮球,或者你的球风偏软。


④ 你好像刚从鞋盒里拿出来一样干净!


60和70年代早期横行纽约街头的黑帮看上去凶悍而强壮(rugged),但是随着70年代中期HIPHOP文化的兴起,街头流行的风格转向了轻舞飞扬( fly,注:老上海洋泾浜沪语中就有“飞”这个词,指的是潇洒飘逸,也是源自英语“fly”,与此处所指似有异曲同工之意)。“好象刚从鞋盒里拿出来那样干净”开始成为主流大众的审美取向。当你买了一双新鞋,亲朋好友们都会过来踩上一踩,人们称之为“Stepsies”。



踩!


但是随着HIP HOP的出现,“Stepsies”这种游戏变得不那么好玩了,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报来一顿拳脚。sneaker的价位和档次也被拉开了,25美圆的Puma相比12美圆Pro-Keds显然是有区别的。球鞋变得必须更耐穿和耐脏。当年任何一个sneaker狂热分子最受用的一句话就是,'Yo, money, where'd you get those?' (呦,有钱人,你哪儿弄来的那双鞋?

如果说50和60年代人们对sneaker的痴迷为70年代的狂热成癖播下了种子,那80年代对sneaker的鉴赏和收藏就好似为植物浇上了水。以为Chuck Taylors永远都会有卖的想法已经过时。1976至1977年Adidas Americana的打入市场好象一只蟑螂爬进了眼里,

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新的鞋款以前所未的速度被不断推出,如果你不及时买下的话,你也许再也买不到了。到了80年代初,对一双sneaker的终极追求是:在正式发行前就要买到;一双别人没有的配色;一双绝版的鞋子。



wow! new shoes!


⑤ 没有什么不可以,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为了满足自己求新求怪的心理,同时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很多爱好者开始尝试自己对手上的球鞋进行再设计。如果说愿意为了找一双与众不同的鞋子到处搜寻的人不会很多,那么愿意花五个小时以上喷涂一双鞋子的狂热人士更是少数。

尽管如此,自己改造球鞋却仍然开始在hip hop圈子里火了起来。最常见而易操作的方法是用彩色的宽鞋带系出复杂而精致的花样。

从1970到1987年,纽约人出现了许多新的收藏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收藏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他们是街球手,涂鸦画家,b-boy和b-girl,DJ,MC和beatboxer。


(注:beatbox,口技说唱者,70年代美国的黑人乐手没钱买乐器,表演hiphop时就用嘴做节奏,也称boombox或human beatbox)



比如这双。


那时候的人们充满了竞争与进取的精神,而对外人的冷眼毫不在意。无论是水泥篮球场上的一个新动作,抑或是油毡上的一段新舞蹈,街球手和嘻哈帮们无时不刻都在展现着自己的创造力。这种前卫的思想也为sneaker文化定下了种种潜规则:穿什么样的鞋,怎么穿,在什么场合穿。



80年代早期,Nike乘着全球跑步鞋市场的起步一跃成为了全球销量之冠。但是他们错过了稍后的女子健美市场,抓住了机会的Reebok在85年取代了Nike老大的位置。好景不长,Nike围绕着乔丹签名球鞋发动了一场耗资500万美元的销售战。

1987年,Nike更是投入2000万在Air系列的宣传广告上。球鞋的电视广告在80年代中期几乎很少看到,人们通过印刷媒体,口口相传和自我判断来决定哪些款式是流行的。然而体育明星的代言电视广告却被证明比这些传统的信息渠道来得有效得多。

伴随着Just Do It和乔丹与斯派克里的电视广告,Nike再次夺回了他体育市场老大的位置,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nike 最经典的AIR FORCE 1


adidas 同样经典的贝壳头


穿reebook的威尔史密斯



⑥ 在一个苦难的城市中个体的自我认同


到了90年代,运动鞋已经成为了鞋类市场中销量最大的种类。但只有20%的人是出于运动的目的而购买的,尽管sneaker最初的设计用途就是进行体育活动。87年以后所有的sneaker销量是80年代早期的一倍。

sneaker热在70年代已经成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社会现象,到了80年代更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热潮。同时拥有五到十双鞋子根本算不上什么。买鞋子不是为了以旧代新,而只是因为想买,随时随地。

市场的反馈促进了相应的科技研发。各个品牌争相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然而很多设计忘记了,一个干净和清晰的轮廓是一双好的sneaker让人产生欲望的前提。87年以后设计的sneaker几乎都被过度设计了。

这导致的灾难性的后果就是市场的影响被过于放大了,运动员和球鞋成为了商业的标签。人们购买一个系列中所有的鞋款只是为了完整收藏。令人吃惊的是,第一代乔丹鞋,对于任何真正的sneaker鉴赏者来说看上去形同垃圾,如今却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双。乔丹系列篮球鞋就好像是纽约街头文化的一面镜子,他是第一双在纽约获得流行但又名不符实的sneaker,他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 他建立起了真正的品牌忠诚。



流行往往是这样的,它不符合逻辑。


sneaker曾经意味着在一个苦难的人口过剩的城市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虽然sneaker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性的消费文化,但只有在纽约,这个世界街球和嘻哈的麦加,存在着真正的sneaker亚文化。这一群体深刻影响着sneaker工业,时尚界,收藏市场和全球消费市场。他们是最初的sneaker收藏者和爱好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代。




欢迎关注 BangBang

不提供莫名其妙的时尚指南和流行报告

为男人(和男朋友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潮流工具

转载请在后台留言索取授权

Bang!B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