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回族诗书大师马汝为

 学明好学 2015-05-29
清代回族诗书大师马汝为

    马汝为,字宣臣,号悔斋,回族,云南元江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诗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至大理右副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其生卒年限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笔者根据其经历和著述考证,大约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雍正十年(1731年)享年69岁。他的后人从元江迁移出来,在建水马家山定居,由于马家山经常遭土匪骚扰,又从马家山迁出,一部分在建水回龙(今培德)定居,一部分到沙甸鸡街定居,现在沙甸的马云翔、马美召、马仲斌、马仲伟、马庆喜、马志喜、鸡街的马绍典等家族即为马汝为后裔。

    马汝为的先祖,是陕西凤翔人。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因傅友德,蓝玉,沐英都是回族,所以大量的内陆回民子弟都跟随而来,马汝为的先人马正辅就是队伍中的一员,在战斗中,马正辅屡建战功,得到了世袭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千户的封赏,于是就在临安定居下来,按马氏宗谱记载,马正辅的后代分别是马东池、马功臣、马德卿、马应阳、马可龙、马争先(如麟)、马步衢(驷舆)、马驸(富、文秀,即马汝为父亲)。到了第七世马争先(字如麟)时,爵位由其胞兄马孟先沿袭,由是马争先成为普通读书人。

    很多大理人说,马汝为是大理剑川人,云南近代著名学者赵藩(剑川人)也说,“据剑川父老传云,先生先世曾居住剑川,城东北有其先墓”。这话是有根据的,马汝为在为一幅剑川山水画题诗时,也清楚的说到“茫然有故乡之感”,且在诗中写道“先世金华徙玉台,一官南北又归来”,金华即剑川金华山,玉台即元江玉台山,诗的意思是我的先世从剑川迁徙到元江,我做官南北奔波,现在终于回来到故乡了。马汝为的先祖,从哪一代开始从建水迁往剑川,又从那一代因何种原因由剑川迁往元江,无法考证。但据刘达武《杂识》云,“先生母杨安人,僰种也”,“僰”字古时读bei,和“白”字谐音,估计乃白字之误。这和和民间相传马汝为母亲杨氏是剑川白族是吻合的,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直到马附(马汝为父亲)一代,还和剑川有联系。

    马汝为的父亲马驸(也叫马富),字文秀,号春山,是个勤奋的读书人。清代初期的元江,是一个哈尼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小城,边远偏僻,风俗鄙陋,即使是乡绅,官员人家也很少藏书。马驸要读书,要教育子女,却苦于找不到书籍,于是他便从临安借书抄录,上自六经三史,下自唐宋元明古文诗词,都抄录在册。由于抄书,也练就了一手好字,为培养马汝为的书法打下了基础。马驸有四个儿子,长子马汝翼、次子马汝为、三子马汝明,四子马汝听,前三个为嫡出,马汝听为侧室所生。为了培养四个儿子,马驸倾尽心力,除每天督促他们读经写字外,又让他们游历滇中,向名师学习。先是师从建水名俊段尔际,尔后与昆明王思训、石屏陈沆等名士互相学习切磋。后来又同受知于甬东(浙江宁波)谢存峨、济南吴克庵等学使。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四个儿子都出类拔萃,马汝为于康熙四十二(1704)年考取第三甲16名,成为进士。马汝翼、马汝明考取举人,马汝听也考取秀才。四个儿子个个成才,一时间马家声名远播,在这样一个边远闭塞,民风鄙陋的元江,居然出了进士,让多少自认愚钝,自卑自弃云南人为之一振,很多官员绅士,督学教授,纷沓而来,向马驸取经,向他讨教培养子女的方法,争相与他交好。

    马汝为考取进士后,选拔入翰林院检讨,历充三朝国史、方舆、路程三馆纂修,人称“马翰林”、“太史公”。已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参加御试满汉文,马汝为具得第一。当年十一月,康熙帝召见于清乾宫,详细询问他的情况,马汝为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言语得体,深得康熙帝的喜爱,从此一时间,受到了朝廷的推崇。康熙五十年(1712年),他被派往湖广主持乡试,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迁大理寺右寺副,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担任贵州铜仁知府。

    在马汝为做官期间,马驸也时常写信叮嘱教诲,常告诫他要克己奉公,不计个人得失。当马汝为得到皇帝的赞许时,马附告诫他“尔一介小生,知遇圣主,宜竭忠以报”,一次因故降补国子博士,马驸训汝为,要“随分尽职,勿萌怨尤”。汝为迁佐廷尉,操刑狱事,马驸又谆谆叮嘱他要“哀矜勿喜”。
   

    康熙六十年(1722年),年愈六旬的马汝为归故里,于元江城东20里筑丛桂山庄居住,以读经著书、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教育子侄为乐,安度晚年,直到雍正十年(1731年)过世,享年69岁。

    马汝为是清康熙年间全国有影响的大书法家,诗人、更是云南回族中少有的进士。他的书法宗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用笔迅牵疾掣,提按分明,笔画灵动飘逸,沉稳凝练,风格妩媚多姿,雄秀天然。与虞山、赵鼎望、赵玉峰并称滇中四杰。他的墨迹流传下来的不少。云南昆华图书馆,昆明昙华寺中存有其墨迹刻石,石屏、通海、大理等文化馆也有藏品。据传,康熙帝为了试验众官的应变能力,出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云:今有长一丈、宽两尺的白布一条,令各大臣在上面只竖写一字,此字的长宽比例还需得当。题目一出,众大臣面面相窥,无从下笔,只有马汝为略加思考,大笔一挥,在白布条上书写了而一个“卜”字,一竖一点,不仅长宽协调、比例得当,而且墨色圆润饱满,笔法苍劲浑厚,沉着痛快,引得满殿喝彩。

    在滇南地区,石屏才子陈沆(生卒年限不详)以能文著称,张汉(1680~1759),字月槎,号莪思,晚号蛰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进士,以博古知名,而马汝为的书法与二人齐名。时人为之语曰“陈作马写张古董”。晋宁李因培(1717~1767),乾隆十一年(1747 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刑部侍郎,与马汝为齐名。所以时人又有:“李因培才高八斗,马汝为字压两江”之语。所谓两江,指的是江苏,安徽,江西地区。清初江南省和江西省合称‘两江’,康熙后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三省地区仍沿称两江。这些地方都是人杰地灵,俊采星驰的文化名邦,书法大家比比皆是。马汝为字的字能压过他们吗?关于这种提法,民间有个传说:某年,马汝为同张汉进京,只见“两江”才子题写的对联条幅书法挂满朝廷,但平庸者甚多,两人很是不满。于是顺手扯下几幅踩于脚下。“两江”才子得知,一拥而上对他们兴师问罪。马汝为不慌不忙回答:“既然我们踩坏了诸位的对联,我们就为你补写好了。”众才子嘲笑道:“你们这些南蛮之地的山野村夫也会写字吗!”马汝为不出气,从容不迫的挥笔写了几幅对联挂起来。两江的才子们一看,确实写的漂亮,都惊呆了,正在议论中,康熙帝也闻讯亲临观赏,赞不绝口,说比两江才子写的好。从此就有了“马汝为字压两江”之说。相传云南人对马汝为的书法极为崇拜,甚至认为,得汝为一幅字,挂在堂中,可以避火辟邪。更有神乎者说他的书法能避水火的:清代某年,元江河水泛滥,东面城墙被冲倒,洪水入城,大水涨至马家大门口,因门头有马汝为写的“浑金璞玉”匾额,洪水遂自退去。另一传说:民国初年,马家巷一民宅失火,连烧数户,无法扑灭,眼看火势越烈,直烧至马宅大门口,突然间狂风暴雨,扑灭了火灾。“浑金璞玉”匾额安然无恙。由是,马汝为书法能避水火的传说广为流传,后人得其遗墨竟然当做珍宝收藏。

    除了书法外,马汝为诗的造诣极高,达到了传神入化的境界,只是被书名所掩盖,后人知道的不多。其中以五言古风和七言律诗最为精彩,五言古风以田园诗为主,语言天然淳朴、精练传神,风格恬淡自然、醇厚隽永,颇有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如他的《移居丛桂山庄》一首:
我昔居城市,今移住山巅。匪独畏炎蒸,欲谢尘俗牵。
结屋仅如斗,筑墙葡及肩。居处虽云陋,吾意实悠然。
何以供粥,督仆耕山田。山田仅数亩,复与菜畦连。
花木皆手植,生意满窗前。有暇课儿侄,时复亲简编。
避暑榕阴密,娱目山色妍。夕阳欲西沉,景物倍澄鲜。
扶筑数归鸟,倚树听鸣蝉。峰峦云叇叆,昼夜水潺
闭门绝人事,日出犹高眠。此中差可乐,勿向外人传。

    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反映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深得诗界赞誉。

     七言律诗以纪游感怀为主,语言平易通俗,语句精炼,结构严谨,音律和谐,对仗工整,随物赋形,醇厚隽永,感情真挚,内蕴深广,用典自然,如盐着水,不漏痕迹,深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南宋陆游的神韵。他在《登圆通山》时写到:
高登月石台,黄花绕径傲霜开。
烟寒万树秋将老,云满千峰雨欲来。
漠漠远村余战垒,潇潇红叶蔽莓苔。
升沉本是寻常事,莫为登临客思哀。


整诗意境广阔,气象博大,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尤其“烟寒万树秋将老,云满千峰雨欲来”一联,把云暴雨之前的境况写得生动形象,神韵尽出,读到这里,禁不住拍案称奇。
他的绝句不多,但也言简意赅,寓意深邃,如他的《山行》
峰回径仄马行迟,迎面车声听骤驰。
我畏与人争要路,先从宽处立多时。
在狭窄的道路上,迎面,身边是疾驰飞腾,争名夺利的车马,我害怕与人竞争,静静的立在宽处等候。寓意了作者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不息的尘世里,甘于寂寞,抱朴守拙,淡迫名利的豁达襟怀,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毫无夸张的说,无论当时现在,他的诗才是数一数二的。

    马汝为在官场中政声显著,口碑极好,他为官清廉、鄙夷权贵、憎恨腐败、终老无积蓄。告老还乡时,他住的是“结屋仅如斗,筑墙葡及肩”的简陋房舍。他“轻权贵,近平民”的朴素人品风格在其诗文里得到充分展示。他的《食蟹》一诗把延安豪门中的高消费“蟹宴”生动地说成“豪家一夕宴,贫氓终岁资。”他的长诗《偕同人游清凉山放歌》中写道:“华严楼阁饰金碧,雕凿万佛炊人工。我闻佛慈重施济,火宅曾种青芙蓉。割肉饲鹰佛不惜,忍见四野多哀鸿。”诗人站在穆斯林的立场上,对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以慈悲为怀的佛。宁可割肉饲鹰,却看不见“四野哀鸿”到处饥饿的老百姓。这既是对佛的辛辣讽刺,也是借佛对官府的讽刺。

    马汝为留下的诗词作品很多,咸丰年间曾刊印成《悔斋诗文集》,不幸毁于兵燹;事隔百余年至民国初年,元江县知事刘达武先生苦心主持收残拾坠、考证,整理编辑石印本《马悔斋先生遗集》四卷,当时民国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唐继尧、龙云、丁兆冠、黄元直、刘达武等作了序,娄际泰、彭松森、杨丛桂作了跋,后来著名学者赵藩编辑《云南丛书》时,又把《马悔斋遗集》进行删补后,改为两卷本,收入其中,并亲自作序,足见对马汝为的重视。目前云南省图书馆以及部分省会图书馆都有《马悔斋遗集》藏本。

    1986年元江县志办召集了一批文人,用了十年的时整理集成《马汝为诗文选》,于1996年出版。可惜此版本因注家缺乏诗词造诣和历史知识,其注释谬误较多,甚为遗憾。笔者重新选注的《马汝为诗选注》现终于脱稿付梓,终可告慰先祖,告慰家父在天之灵,至于其中的可取与纰漏,待予方家评说。

    马汝为还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除了从他的乐天知命,博爱和平,豁达开朗、廉洁奉公等品格可以知道他的穆斯林天性外,同时他还深爱伊斯兰文化,和同时代的穆斯林著名学者刘智(字介廉1660-1745)有交往,曾为刘智的《天方典礼》作校注,是最早研究伊斯兰文化的云南人之一。

    刘达武的《杂识二十一则》中,曾言马汝为后裔“式微”“不振”等语,这是违背事实的,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没有能力详细走访考证,可以原谅。其实马汝为的后裔如雨后春笋,人才辈出,出类拔萃者众多。鸡街、沙甸的一带有“林氏满门皆精华,一代书香出马家”之说,这里的马家,指的就是马汝为后裔。其后裔中,马玉廷哈吉曾任沙甸回族俱进会会长,为沙甸穆斯林的团结发展起过积极作用;马谷哈吉曾任鸡街中阿学校校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穆斯林文化人才;马云翔是沙甸著名教师,以其高超的教学方法深得群众喜爱;马仲斌是1959年考取大学的唯一沙甸人,后任红河州轴承厂总工程师;马仲伟是个旧十三中第二任校长,现在是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专家,教授,中国国学学会副会长,是拥有近四十部(册)著作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马增伟蒙自县统战部部长,政协副主席;是马绍典是个旧十一中党支部原书记;马庆喜是任沙甸区委原副书记,个旧十三中第三任校长,著有《沙甸哈吉》;马志喜是身价亿元的著名企业家,兼任新沙甸乡党支部书记;马嘉拉是沙甸区原副区长;马俊莲是沙甸中心校原校长,区长助理;马仲章、马仲平都是曾经的企业家,目前的名诗人。要特别提出的是沙甸有两位学历高、成就斐然、被乡人津津乐道的高材生马苏拉、马黎阳都是马汝为的后裔。

    马苏拉,1984年考入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计算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博士后站工作,现被云南财经大学人才引进在该校任教。

    马黎阳,1991年9月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98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生称号。目前是北京立思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红河锌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