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陆铭
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双刃剑,人口规模增长,可能加重城市病;但是人口增多,本身也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正向作用。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人多,很多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包括公共服务和居住之间的处理问题。
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人口数量增长所致。表面看是这样的——一方面现在城市人口的确越来越多,污染和拥堵也越来越严重,从时间序列的意义上来看这两件事有某种相关性,人们常常会觉得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我们采取区域间横向比较的视角,人口多的大城市确实面临更严重的污染和拥堵问题。所以,不管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都很容易得到同一个结论:人口数量多是导致城市病的原因。但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让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发达国家环境恶化的时期,洛杉矶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发生了大量燃烧煤导致的烟雾事件,但是现在洛杉矶和伦敦的环境已非昔日可比。他们环境改善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吗?很多人说西方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美国最大城市人口的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包括纽约、克里夫兰、底特律,人口是下降的。而波士顿,特别是芝加哥、旧金山,从来没有出现过人口下降。波士顿很快恢复了人口增长,纽约人口到2000年超过了1970年。真正人口下降的是底特律,而底特律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汽车产业的衰落和搬迁。西方国家的特大城市发展并没有停止人口增长,相反,他们的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据预测,纽约范围内未来还要增长一百万人口。
烟雾的事件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后来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却改善了。换句话说,人口因素可能是导致城市病恶化的原因之一,但是较其他原因来讲,这肯定是一个远远不重要的原因。如果人口因素非常重要的话,当国外的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病应当加剧才对。
从美国全国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芝加哥、洛杉矶、纽约)上下班单程交通小于25分钟的职工比重来看,这个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城市交通情况越好。如果把美国大城市和全美比较,大城市的确有大量人口的上班时间超过25分钟;但是到了距离CBD十英里以后,上下班单程时间小于25分钟的人迅速上升;到距离CBD二十英里的时候,这些特大城市交通状况和全美平均值相差无几。
当美国大量人口流入特大城市,居住在离CBD大概10-20英里的地区时,交通状况并没有比居住在小城市变得更恶化。这个跟今天中国的情况不一样。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的城市在人口搬迁到郊区的同时,就业有一个分散化过程,工作岗位是跟人口居住一起流出的,这样人们的通勤距离就没有变长。在中国城市,往往是城市扩张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职住分离。
从1980年到2000年,美国特大城市(主要指芝加哥、洛杉矶、纽约)的人口在增加,虽然交通有恶化,但是没有特别明显。美国在城市不断变大的过程中,交通状况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相比之下,我们尚有改进空间。
接下来看汽车尾气排放。2000年美国汽车尾气排放相当于1970年的20%—40%左右,汽车尾气排放大幅下降。尤其是PM2.5,以1990年为基准,在其后十几年的时间里,PM2.5的排放下降了60%。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反而是改善的,而恰恰是环境在改善的过程中,可以让这个城市人口变得更多。
美国大城市犯罪率特别高,特别是把大城市和小城市作对比时,美国会把犯罪率的高水平作为特大城市城市病之一。数据显示,几座代表性城市基本犯罪率从1990年左右开始出现急速下滑,到最近年份,犯罪率基本下降60%左右。
[责任编辑:蒋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