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家访谈】徐海:谁说写书法的人就一定要淡定平和了?!

 拈花一乐 2015-05-29

*那时没得玩儿,看到公园门票上的印章,就自己用橡皮照着刻了一个,嘿,你别说,偶尔还真能当门票混进去。后来越刻越多,往哪儿盖啊?那就自己写字儿呗,写字儿也不过瘾,那就画画儿……一步一步就这么走过来了。

*16岁时,我得了第一个奖,当时颁奖单位组织获奖者联谊,我兴冲冲去了,结果发现,呵,没人理你!因为你是非主流!非正统!其他获奖者清一色都是少年宫书画班出来的。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再看看谁还生存在这个圈子里?

*许多人看我的作品都会说有天分,可是所有的天分与天才,都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用功,是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唯一捷径。


徐海,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本科。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王镛工作室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徐海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在流行玩一个游戏,“你敢转走,让别人评价你吗?”在长达30个可选择的评论里,“单纯”、“可爱”是友人对徐海最多的评价。一个已过不惑之龄的书法家,微信、微博的语言充满了各种笑脸和胜利的手势,一会儿宴请斗客、互相PK了,转眼到山西采风寻访古宅,再一忽闪的工夫,又去爬长城、户外赏花BBQ,徐海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新鲜好玩的事物,因为“玩物励志”是其处事格言。

笔歌墨舞 光芒四射

“谁说写书法的人就一定要淡定平和了?!”午后清风徐徐的庭院里,徐海斜叼着烟斗,梗着脖子坚定反驳。

外人眼中的徐海是自信甚或狂傲的,然而他具备这份恣意爱恨的资本,身为具有“当代齐白石”之称的书画印大家王镛先生最得意的门生,徐海那天性的赋予“几成光芒四射”(书法评论家石开语)。18岁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篆刻展,23岁书法作品获全国书展大奖,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新一代艺术家,徐海的笔歌墨舞之路将越走越远。

看过徐海作品的人,很多会好奇于其艺术风格的矛盾冲突,他明明在中央美院教书至今已十余年,可是书画作品却一点儿也不“学院派”,甚至还充满了民间的辛辣与拙朴。

《兰亭集序》是徐海一直以来,比较喜欢创作、展出的书法作品。在这部俊逸秀美、几乎定义了中国书法美学标准的集序里,徐海却独辟蹊径地咂摸出了自己的味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徐海的《兰亭集序》架构精巧浑厚,气韵骋肆天然,他以碑的雄强为基调,又适当参以帖的灵动细腻,并辅以砖瓦刻石的野逸和秦汉画像的生拙,在实际书写中又将篆刻用刀的迟速融入其中,使得整个作品在结字的疏密奇正、行气的笔断意连、墨色的干湿变化、运笔的峰回路转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是一份带有几分狂放野逸神采的天真烂漫与咄咄逼人。

苏东坡曾言,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天真烂漫是吾师”。自有书写以来的上千年书法艺术中,能博采众家之长,又不泯于前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者,方显大家本色。徐海智慧地继承了乃师王镛的艺术思想,在创作上又迅速自成家数,充分探索与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也正是从此角度而言,徐海的艺术生涯会更加多姿多彩,其师王镛为之取号大量,实至名归。

玩儿,是最无用的有用

采访那天,徐海刚刚整理完自己年少时的物件,重新翻出四五岁时的老照片,这位四十多岁的翩翩少年,不断庆幸自己一路都是跟随着喜好,玩儿过来的。“浪且漫着”,自此成为其微信签名。

在徐海的讲述里,其走上艺术之路的种种机缘,充满着武侠小说般的悬疑与奇遇,堪称传奇。赶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尾巴出生的徐海,孩童时正值国家勇斗美苏,为保首都平安,向内陆疏散科研人员。一岁不到的徐海,由此跟随着父母一路西进到河南,人生地不熟,虽然生活在工厂大院里的小伙伴们依然熟识,可是陌生的人、事使得徐海甘愿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篆刻着印章取乐。“那时没得玩儿,看到公园门票上的印章,就自己用橡皮照着刻了一个,嘿,你别说,偶尔还真能当门票混进去。后来越刻越多,往哪儿盖啊?那就自己写字儿呗,写字儿也不过瘾,那就画画儿……一步一步就这么走过来了。”

河南生活的十年,是徐海最寂寞也最丰盛的十年,那时,哥们儿同学放学后就成群结队出去打架玩闹,然而徐海总是静静地坐在家门口,迎着日光无声地鼓捣着自己的那堆石头与纸墨。一放学就往石头里钻,徐海不同寻常的安静甚至让父母怀疑这个小儿子有些不正常,徐父不止一次地规劝他,“整天折腾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不好好学习!将来能当饭吃吗!”然而,徐海硬是以此证明了它的有用与价值。

17岁那年,父亲的单位举办活动,需要有人帮忙用毛笔写指路牌,徐海随意挥洒的“向左”“向右”几个大字,愣是被一位偶然骑车路过的人看中,执意要见上这位小墨友一面。第一次,徐海没去;第二次,对方直接找到了徐海家楼下,对着他家楼层,扯着嗓子喊徐海的名字,邀他下楼去见人。于是,在18岁生日的那天,徐海被对方领着走进了一家低调隐蔽的四合院大宅……事后,他才知道自己当天见的是著名书法教育家王念堂先生(当代著名画家、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主席王明明之父),之后其书法、篆刻经常求教于王念堂先生。一段时间以后王念堂先生又将其介绍给国家级篆刻大师、新中国第一枚公章的设计者顿立夫。惊艳于其才华,徐海自此得到了顿立夫的私家面授与亲自指点。1987 年,经顿立夫好友、陈平先生的推荐,其又结识了当时已然成为书画印名家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徐海的书法、篆刻作品得到了王镛先生及书法专业其他先生的认可。在当年全国招生名额只有两个的情况下,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

就这样,从来没受过官方书画印艺术教育的徐海,一路祥云护体般,以一个民间野生力量的姿态,师从着全国最正统的书印大家,“16岁时,我得了第一个奖,当时颁奖单位组织获奖者

联谊,我兴冲冲去了,结果发现,呵,没人理你!因为你是非主流!非正统!其他获奖者清一色都是少年宫书画班出来的。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再看看谁还生存在这个圈子里!”“许多事儿,能支撑你走下去的,就是那份发自心底的热爱。我玩儿我自己的,因为这份纯粹一直没被外力限制,反倒保住了对艺术最本真的感觉。”

不过,再发自心底的热爱,也有迷茫彷徨的时候。大学毕业后,徐海同样对自己的生活与前途产生了犹疑,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美术编辑、小买卖商人,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徐海都尝试过。也正是在这些身份的转换与人情世故的磨炼中,徐海更加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更加懂得了以人情练达的方式守护自己的艺术梦想。当1996年,恩师王镛介绍其回校教书时,为了获得正式编制,徐海撇下刚刚新婚一个星期的妻子,闭关到冰天雪地的东北,狠命补习英语。第一年,没过;第二年,仍然未过;只剩最后一次机会,所有前途命悬一线,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徐海自此得了皮肤病,可是,依然未过,这是他人生唯一一次认栽,辗转之间徐海最终幸运地正式留校任教。“ 许多人看我的作品都会说有天分,可是所有的天分与天才,都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用功,是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唯一捷径。”

“一谈烟斗,他就不是个正常人!”

“你要采访徐海啊,听他聊烟斗,比听他说书法更有趣。”当身边的朋友得知笔者的采访计划时,不遗余力地强调,只要一提起烟斗,徐海就不是个正常人。也是,如果不熟悉徐海,仅仅通过微博、微信来判断,你会更认为他是一个斗客,因为在其每天频繁发帖的微信里,最近新淘到了哪些斗、新试用了哪个烟斗、新制作了哪些斗具等等,占据了其微信内容的大半江山,“一只叼着烟斗的兔子”是其经典头像;斜叼着烟斗端倪一切,是其个展必用的宣传照片,他对烟斗的迷恋已近“玩物忘我”的地步。

最初,徐海接触烟斗只是偶然。

可是那份把玩间的工艺之美,沁入心脾的烟丝香甜,使得徐海一发而不可收,他聘请国际顶级的烟斗专家,专门将其请到家里,一起交流烟斗知识,每买一把烟斗,其材质优劣、设计美丑、斗型渊源……一一成为徐海废寝研读的方向。对烟斗工艺的迷恋,使得徐海已经到了要亲自动手制作的地步,于是,在他的工作室里,你能看到与盘踞大半书房的长条书案相媲美的,便是一整面墙的烟斗陈设和制作机器,他可以整晚埋头于机械斗料里不吃不喝,也敢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只为参加“慢吸”比赛,他的烟斗收藏已被许多烟斗经销商视为重要客户,这份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使得恩师王镛都开始劝诫他不要为此而耽搁了书画创作,“所有的美都是相通的,你又怎能知道我没从制斗中悟出创作的灵感。”

如果你细看过徐海“笔歌墨舞”的个展作品,便会发现他的字、篆、陶无不体现着烟斗的拙、雅、精、淳。篆刻质朴到天工鬼斧,那不加修饰的刀法不正是掌中石楠根的感觉?深夜一蹴而就的《心经》,架构精巧,不也是光滑极润的一款小烟斗在唇齿间游走的畅快?最近,徐海又计划着将中式古玉器嵌入烟斗的制作工艺中,东西合璧,这种玩法,已非简单的“玩物励志”所能概括,“人生不就是个‘玩’字嘛!你如果连玩儿都不会了,那还能干成什么事儿?!”落日余晖中,徐海慢吸着烟斗,戏谑放言。

(本文首发于《新领军者》杂志,作者:盛雪梅)

 

徐海书法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可见往期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