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标签下的中国教育没有平等

 铁捻山 2015-05-30

标签下的中国教育没有平等

              许锡良

作家王朔有一篇小说叫《看上去很美》,写的是“文革”时期北京的幼儿园里的故事。这个幼儿园里最喜欢用小红花来奖励那些听话的孩子,而方枪枪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小红花,后来才知道没有获得小红花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从不在乎小红花,到十分渴望获得小红花,再到最后完全自暴自弃,再次完全不在乎小红花,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过程。

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那些世俗功利的标准的,慢慢地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人群中感受到了如果自己不获得那些荣誉称号,则有被群体孤立的可能。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何况正是需要玩伴的儿童时期呢?

应试教育之下的学校,对那些刚刚入学的儿童动辄贴上不同的标志性符号,比如配戴红领巾、绿领巾,获得一条杠、二条杠或者三条杠,获得什么三好或者什么之星之类的称号。一方面看是在鼓励学生进步,另一方面来看,其实是在打击另一部分学生。本来孩子们是自由自在,大家都很平等,都在一起学习玩乐,是很是自在开心,突然有了区别,幼小的心灵开始蒙上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灰尘,他们开始有了隔膜,有的开始有了优越感,有的却开始了自卑感,有的在这种优越感中学会了歧视,有的则开始了羡慕忌妒恨。在孩子们中最珍贵,最重要的品质:平等与尊重意识,却完全没有了。

其实,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急忙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等级呢?我们给孩子们贴上的标签,常常除了伤害孩子之外,其实没有任何作用。我们以为孩子就是像我们贴标签的那个样子,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判断基本上是不准确的。我们确实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但是,我们其实是常常会看走眼的。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毕竟,我们大多只是肉眼凡胎,随意给那些本来只是多样性的孩子们贴上了优劣的标签。无论是优是劣的标签,我们都不要轻易给孩子们贴上。总之,我们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我们要把孩子们的差别,看成是个性差异,而不是优劣的标准。对于孩子们的规矩,我们还是以少而精为好。孩子的天性是最可宝贵的,我们对孩子的规矩,以学会尊重与自爱为前提,其他完全不必规定得太细致。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贴标签羞辱的习惯。那些发配的犯人,常常在他们的脸上刺字,叫刺配。那些贱民,也常常是被贴上标签的。整个社会都被分了三、六、九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志物。官场上,这个最为明显了。这一套还要移植到我们的幼儿园、中小学校里去吗?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小一郎有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小瑶瑶,也是邻居。经常三天两头来我家玩。昨天,她又到我家来玩了。我有意让他们俩站在一起比比身高。小一郎十分自信,十分认真,站得笔直,因为他自信自己要比小瑶瑶要高一点。然后,我又让他们俩比体重。比完之后,小一郎信心满怀得等着我夸赞他的胜出。然而,结果我给予的评价,都是偏向小瑶瑶的。小瑶瑶获得了夸赞,满心欢喜,洋洋得意的样子。而小一郎却伤心地大声哭了,谁劝都没有用。我等到小瑶瑶走了之后,我抱起小一郎,对他说:“小瑶瑶来我们家是客人,又是女孩子,不能够让客人与女孩子不高兴,所以爸爸称赞了她,而没有称赞你,其实你是真正棒的。”听了这个话,小一郎才停住了哭声,趴在我的肩膀上抽泣了很久,感觉确实是很伤心。

这个事情说明,在孩子面前,批评固然需要谨慎使用,其实表扬也是一样的。我并没有批评小一郎怎样,但是当着他的面表扬了小瑶瑶,其实就等于批评了小一郎。这个事情还说明,如果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如果一定要表扬与奖励,则应该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而不是只表扬某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平等待人,学会尊重他人。

中国目前的教育,那些表扬与奖励,其实是在有意加大羞辱的力度,严重挫伤孩子的心理世界。确实孩子需要鼓励与赞扬,但是,这必须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同时,也别忘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充分肯定。歧视与羞辱,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最大。如果我们时刻想到,这些孩子都是上帝之子,都有着自己别样的、不可取代的生命意义,那么,我们凭什么去为孩子贴上那些标签?

2015525日星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