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挺有意思,看看美国人的个人信用体系是怎样运作的(zt)

 s1p2cn 2015-05-30
来美国不久,我和我先生为看望一个朋友,开车从华盛顿去波士顿。第一次在美国出远门,经验不足,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麻烦。在最后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一位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应交费用是2美元。我一翻钱包,只剩下1.75美元了。这可怎么办?无奈,我们只好壮着胆子跟那位女士说:“对不起,我们就剩1.75美元了。”本以为她会冷酷地指责我们,没想到,她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就说:“没关系。”

  接着,她递给我们一个信封,嘱咐我们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把0.25美元寄给他们。我和我先生一下子从刚才的尴尬和窘困中解脱出来。回家一看,信封里有个说明,告诉我们必须在3天之内寄出,否则将被罚款几十美元。

  我很快就按照要求把钱寄了出去,可我还是很好奇,如果我不把这区区0.25美元寄过去又会怎样?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如果那样的话,我将为0.25美元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个人信用调查公司会把这件事记录在案,我的信用历史从此有了污点,以后再想干什么就难了。原来,信用污点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人出门很少带现金,就拿几张信用卡。下馆子吃饭,到商场购物,去加油站加油,到各地旅游,刷卡就行,消费起来很潇洒。可美国人都知道,在刷卡的时候,总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盯着你,那就是你的信用记录。因为你所有的用卡情况都会被银行记录在案,并提供给信用调查公司。这就是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的作用。

  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评估机构,即个人信用调查公司;二是个人信用的“消费者”,金融机构、用人单位等部门;三是个人信用资料的产生者和监督者,即个人。这三方面的力量良性运转就形成了美国现在发达的个人信用体系。


 三大信用局掌管1.7亿人的信用资料

  在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中,有一个角色至关重要,它就是个人信用调查公司,又称“信用局”。其实,19世纪的时候,美国社会的信用气氛也很薄弱,欺诈现象普遍。但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终于催生了信用局。

  1860年,第一家民营的信用局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成立,美国个人信用市场从此发展起来。当时,由于通信、科技手段落后,信用调查只能用纸和笔进行,后来有了电脑和网络,这一行业壮大起来。与此同时,经过1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上千家个人信用机构自生自灭,大浪淘沙之后,现在只剩下三大信用局平分秋色,即全联公司(TransUnion)、艾贵发公司(Equifax)和益百利公司(Experian)。

  如果说信用局提供的个人信用资料是一道菜的话,信用局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准备好“菜篮子”,往里面装“蔬菜”———美国公民个人的消费、信贷活动信息。

  以银行为主的各种金融机构会把客户的信息源源不断和无偿地主动送上门来。同时,为了保证“蔬菜”新鲜,银行还要及时把更新后的信息输送给信用局。美国银行的副总裁助理舒雷告诉记者,他们银行每个月都要把更新的信息传给信用局。有些银行即使不像他们那么勤快,至少两个月也要更新一次。除了银行,用人单位、法院也会把相关个人在就业、诉讼方面的信息统统提交给信用局。如今,三大信用局掌握着1.7亿美国消费者的信用档案,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一笔财富。

  个人信用资料每月更新12次,负面记录到一定年限就删除

  对三大信用局来说,有了“蔬菜”之后,第二步就是“做菜”———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估,这才是信用局的看家本领。信用局运用自己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处理顾客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社会保障号码以及贷款、信用卡、法律纠纷、破产和支付记录等等。据全联公司介绍,为保证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报告准确、及时、完整,他们每个月至少要对每个人的记录更新12次。另外,根据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个人信用报告中的负面信息,超过一定年限必须删除。例如,法律规定破产记录最多保留7年,超过7年,这个信息必须从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中删除。

  信用局所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个人信用的评估。信用评估根据信用资料中的五项基本内容进行打分。这五项内容是:付账记录、未偿还债务、开立账户的时间长短、贷款情况和使用过的信贷种类。分数在325分到900分之间,680分以上为信用优良,620分—680分为信用中等,620分以下为信用不良。有统计显示,信用分低于600分的借款人的违约比例为1∶8,信用分在700—800分之间的借款人的违约比例为1∶123,而信用分大于800分的借款人的违约比例仅为1∶1292。在美国,开立新账户、安装电话、签发个人支票、申请信用卡、购买汽车和房子,都需要这个分数。信用分高的人不仅可以轻松获得贷款,还可享受较低的利率。

  除了普通的个人信用调查外,信用局还推出一系列专业的个人信用报告,例如,个人购房贷款信用报告、个人就业报告等等,供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使用。如今,美国三大信用局每年出售的个人信用报告达6亿多份,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查个人信用报告要经本人同意,每份只要一两个美元

  那么,谁会花钱购买个人信用报告呢?当然是那些准备跟消费者发生交易的另一方当事人。金融机构发放个人消费信贷,商场向顾客发放购物卡,租赁公司考察个人用户,公用事业公司开通服务,雇主了解应聘者的品质,公司追讨债务,税务部门征收税款,都要以个人信用报告作为参考或依据。为了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些机构都愿意拿出一点钱购买当事人的个人信用资料。

  当然,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这些机构查询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必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表示同意后才可以查。虽然任何人有权拒绝别人调查自己的信用历史,但这样一来,恐怕他自己也会寸步难行,有可能连房子都租不到。

  购买信用报告并不用花重金。美国银行的舒雷说,银行购买一份普通的个人信用报告,一次只需花1个多美元,即便是一份专项的个人信用报告也不会超过两美元。与今后可能发生的风险相比,花这点钱是值得的。

  任何人都是自己信用记录的监督者

  既然个人信用关系到每个美国人的生存,那么,谁来监督信用局的工作呢?万一信用局的个人信用报告出了错怎么办?其实,每个美国人都很关心信用局做出的信用报告,毕竟这个报告关系到自己的信誉,因此,每个被信用局记录在案的美国公民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信用局的监督者。他们就像是“品菜人”,可以就个人信用报告是否准确对信用局的工作“评头论足”。

  为了更好地接受个人监督,信用公司特别推出了两种供个人查询以掌握自己信用记录的服务。一种是免费的,当一个人的个人信用记录被某些机构调查过之后,信用局会在30天内免费把调查内容做成报告送给被调查人。如果当事人发现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上有不准确、不真实的记录,可以马上通知信用局进行查实;如果给信用局提供信息的机构弄错了,那么不仅信用局要更改记录,那些机构也要及时更正记录;如果是信用局弄错了,那么信用局不仅要马上予以更正,还要通知所有相关机构;如果造成经济损失,还要进行赔偿。

  另一种是收费的,是指任何个人可以花钱订购自己的信用报告,随时掌握自己信用档案中的情况,这种服务的收费一般为每年几十美元。为了防止别人盗用自己的身份证件,破坏自己的信用历史,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体系也受到犯罪的挑战

  花旗银行副总裁汪劲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席话:“坑蒙拐骗与其说是道德问题,还不如说是个人信用体系问题。因为道德概念很抽象,而信用体系是以制度为基础的,没有信用制度,缺乏约束,美国人一样不会讲信用。如果一个美国人坑蒙拐骗,那么他就会有不良的信用记录,这个记录可能断送他一生的经济生命。”

  正是信用调查制度造就了美国这样一个信用社会,也正是这种信用调查制度使得美国的金融体系可以不断拓展业务,使信贷经济之球越滚越大。现在,美国有超过3/4的人使用信用卡,全国共拥有14亿张信用卡,平均每人有8张。据统计,信用消费使2/3的美国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屋;1/5的美国人接受了高等教育;1/5的美国人能够出国旅游。

  当然,美国的信用制度也并非是无可指责的,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盗用身份进行欺诈的犯罪很猖獗。美国公民虽然有可以证明身份的社会保障号码,但据统计,领取该号码的人只占总人口的85%左右;另外,驾驶执照虽然也可以作为身份证明,但并不是人人都有驾驶执照。至于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则处于变动中,很难用来确定身份。据美国隐私权中心估计,美国每年身份被盗用的受害人约有50万—70万人,仅2001年就有75万消费者受害。联邦贸易委员会2001年统计的20.4万件消费者欺诈投诉案中,身份欺诈占42%。另外,美国95%的金融犯罪涉及身份盗用。身份被盗面临的重要损失之一就是信用丧失。

  其次是超前信贷消费造成申请破产的美国家庭越来越多。美国的家庭债务在资产中的比例高达16%,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其收入的40%以上用于还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逾期60天无力偿还债务。1996年美国登记破产案超过100万件,1997年达到134万件,1999年接近150万件,平均每100户美国家庭中就有一户申请破产,美国为此损失了至少80亿美元。

  所以,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信用制度的国家来说,如何使这一制度完美无缺,将是美国市场经济和美国法律制度未来研究的艰巨任务。





看完也想起个事:

一朋友杂志拖欠全体员工工资稿费几个月,最后劳动仲裁,仲裁是判了朋友和同事们赢,但那老板人家公开说,我就是有钱,我就不给你们,于是申请了破产。破产一保护,朋友他们一分钱没得到,老板换个名又开家公司,继续做他的生意去了。


在美国一个朋友也申请过破产,买车买房贷款什么的都相当困难,直到她一点点的把钱还完,重建了自己的信用。要么也有就苦挨很多年,等差评一笔勾销的。总之是不可能让你拍拍屁股就跑了就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