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诗词世界》第1期论坛园地

 田牧 2015-05-30

论坛园地

蔡厚示

      谈以“形”写“神”

 

  早在五十多年前,北大宗白华教授曾指导我写艺术辨证法方面的研究论文。可惜我在宗先生门下的时间很短。不久我即被厦门大学召回教学岗位。近几十年来,我在从事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感到学习艺术辩证法的重要性。前些时候我写过《诗歌的意境》一文,提出了“情景交融”、“时空流转”、“声色兼备”、“虚实相生”的十六字诀。这些都属于艺术辩正法的范畴。今天我再提出另一个十六字诀,即“以形写神”、“以声表静”、“以小见大”、“以疏见密”。它也是艺术辩证法所包涵的内容。现先谈以“形”写“神”的问题。

  诗词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谓形象,即首先所包含着“形似”的要求。如果完全撇去“形”和“象”,将何以表达“神”和“意”呢?诚如宗白华先生论中国古代绘画时所指出:“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者也”(《艺境》第34页)诗词也是这样。

  但任何真正的艺术都不能是生活的自然主义写照和机械翻版。如过于追求形体的酷似,反往往导致艺术的破产。如齐、梁时代的诗歌,它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情必极貌似写物”(《文心雕龙·明诗》),以致“彩俪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终于走入了一条专务浮华辞藻和追求对仗、工整的形式主义死胡同。

  晚唐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是反对“极貌以写物”的。他在《二十四诗品·形容》中提出了“离形得似”得主张。许印芳在《与李生论诗中·跋》中指出:司空图的这一主张目的在鼓励诗人们“略形貌而取神骨”。换言之:形只是“貌”,既不可不似,也不可太似,而应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神才是“骨”,诗人应以形写神,因貌见骨。改用今天的理论术语说,就是强调要用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取其富有本质特征的艺术细节)去反映生活,使人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领悟生活的真谛。试举咏物诗两首作对照以说明之。

  白居易有咏鹤诗多首。其《池鹤二首·其一》云: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恨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这首诗的确写得不很成功。它一味图形写貌,绘声绘色,仅规规于咏物,欠缺传神。诗人的性格也不见了。比照杜甫的《画鹰》诗,确实逊色远矣。

  杜甫《画鹰》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可摘,轩楹势可乎。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诗为题画而作。但在杜甫笔下,画中的鹰显得何等有生气!仇兆鳌评曰:“曰竦,曰侧,摹鹰之状;曰摘,曰呼,绘鹰之神。……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杜诗祥注·卷一》)正基于此,清王士祯说,此诗首局“五字已摄画鹰之神”。此形写神,足见杜诗之功力所在,从此诗中,也能分明看出杜公的壮志、雄心。

  司空图的“离形得似”还包含了另一层意义,那就是“神”比“形”重要,“意”比“象”重要。诗人必须写出人的精神,必须寓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的《观沧海》之所以成为描写山水的名篇,不在于他所描摹的山水形状是否酷似(当然不能完全不似),而在于它“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语),突出地表现了他的远大报复和宽广襟怀。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在这首诗中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融而为一,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在曹操的笔下,景物都写得生气勃勃。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古诗源》卷五),是有几分道理的。所谓“霸气”,指的正是曹操志在统一的襟怀。你看:海水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百草苍翠。祖国山河显得何等雄浑,何等有生命活力!在萧瑟的秋风中,洪波踊跃,一浪高似一浪,这又是何等顽强的斗争精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更是气象壮阔,想象宏奇。鲁迅说得好:曹操的“胆子很大,……想写的便写出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操敢于抒写自己的政治抱复,在诗歌中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不失为“以形写神”的典范。

  司空图又强调“行神如空”(《二十四诗品·劲健》),要求象“落花无言”(《二十四诗品·典雅》)似地做到神行无迹。也就是说,诗人必须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吐露心曲,而不应该用干巴巴的语言直接说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