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诗词世界》第4期 诗海撷英

 田牧 2015-05-30

高治军
祖国颂

连天珠峰昂头颅,莽莽昆仑为骨骼。
巍巍五岳犹五子,赫赫三山广传说。
两条巨龙像血脉,滚滚长江和大河。
陆地无垠任驰骋,大海浩瀚荡碧波。
万里长城乃象征,托起山海与大漠。

春天花放江山娇,夏日炎热雨水多。
秋季丰收结硕果,冬时白雪飘北国。
青松挺拔显气质,红梅傲霜秀品格。
国色天香数牡丹,火样杜鹃开满坡。
中华鲟鱼四海无,熊猫唯有天府得。

中央古国本心窝,悠悠文明五千多。
一条丝路连世界,东方智慧永闪烁。
四大发明神州出,五洲四海遍传播。
汉字汉语天公赐,诗歌优美书法特。
瓷器乃母真姓名,茶叶清香飘万国。

勤劳勇敢龙传人,精明能干智慧多。
秦皇汉武领风骚,一代天骄跨大漠。
李白谪仙下凡界,屈原旷才诗歌伯。
翻译领袖数玄奘,大海宏舶赖郑和。
开国元勋灿星河,风流人物传薪火。

六十年前一声吼,东方雄狮憾山河。
开天辟地新纪元,文明古国创共和。
任人欺凌成历史,堂堂中华岂宰割。
收拾金瓯一片片,五星红旗遍华国。
贫穷帽子抛东海,扬眉吐气唱欢歌。

改革开放诵春歌,泱泱华夏荡秋波。
巨坝拦断巫山云,黄河小浪唤河泊。
天地往返任牛郎,广寒宫里探嫦娥。
人民生活如蜜甜,综合国力洋人哦。
试看明日寰宇内,巍巍峨峨大中国。

陈 
真善 真美 真性情
               ——高治军先生诗集《沐春踏歌行》赏析

中国教育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河南教育报刊社社长高治军先生的第二部诗集《沐春踏歌行》所收诗词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昂,言辞晓畅,风格厚朴而情感浓烈。如果用一句概括读后感的话,那就是:真善真美真性情。
诗集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工作生活、学习思考、兴趣爱好、旅游记行等诸多方面。既有写景诗,如《春行》、《山色》、《雁鸣湖》等,也有咏物篇,如《钧瓷》、《赠玉》、《胡杨》等;既有《布达拉宫》、《瞻王昭君墓》、《花州书院感诗》等行游四方名胜古迹的凭吊,也有《赞神六升空》、《天路通歌》等对新闻时事的吟诵。《采桑子·秋收乐》、《减字木兰花·中秋月》等词写出了有关时令、节气的情绪,《送友人》、《王子载堉》表达了对人物的感怀。作者读一本小说写出了《藏獒》诗,看一场电视足球赛直播便有了《绿茵之战》。工作进程、生活状态、自然景观、学习心得,皆成写作题材;四季更迭,三两场景、人生一瞥,灵光一闪,都可激起心中的涟漪,变幻为诗歌的旋律,描摹达意,击节吟哦。
有专家说,高治军的诗属新古体诗。笔者以为,总体上是很中肯的评价。但从形式上讲,《沐春踏歌行》中的作品更多样,更丰富些。既有不受格律、句数限制的古体诗,也有音韵规矩的近体诗,还有对仗工整的律诗、绝句。有四言、五言、七言诗,有俳句,也有部分词作和对联。形式的多样与灵活,体现了作者对诗词体裁的熟练掌握和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像是画家手中的彩笔,心灵的镜子、情感的水龙头,优秀的诗歌总是在表现大自然和人世间的真善美,抒发诗人心中独特的感受和动人的情怀。在高治军的诗集《沐春踏歌行》中,对真善美的描摹和吟诵可以说是贯穿了全篇。
泰戈尔说,诗歌是诗人人格的表现。或许是性格、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所决定,高治军的诗歌往往含着一种“善”。无论是创作的出发点,还是立意的着眼点,或是主题的归结点,这种“善”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怀着一颗善心,表达一种善意,用善良的眼光去看世界,以慈善的胸怀来歌咏善事善举。在《黄河谣》中,他写道:“黄河怨,多泛滥,三年两决害中原……黄河淌,换新颜,楼房池塘连稻田,河清海晏定会现。”在《藏獒》中写道:“背信弃义狼之性,有情有义獒本真。于今欺世少诚信,当代呼唤獒精神。”《霍元甲》中有“自强不息诚可贵,精武精神永记牢”的意愿表达。除了这种事关国家、民族、精神层面的大义大善之外,诗人还把人道主义的善意目光投向大自然、劳作的群体以及平凡的生产与生活,写下了“何时扬沙不再现,红花绿柳白云天(《扬沙天》)”、“今年农事好,临风话麻桑(《雁鸣露餐》)”、“天籁音响彻宇宙,物阜盈民乐无忧(《长葛行》)”、“玉黍满墙,稻菽遍地,家家户户谷满仓(《采桑子·秋收乐》)”等诗句、词章。由于诗人本色做人,以善为安,还写出了“问心无愧时,三更可鼾眠”的心愿。
胸中有善万事好,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了善,便有了心怀的坦荡与心灵的安宁;有了善,更让诗人眼中有美,心中有歌。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诗人借景抒情(《塞上行》);在大雪纷飞的林间,作者托物言志(《雪中梅》)。早春的田野,惠风吹动了麦苗,也吹动了诗人的心房(《春游》);深秋的葵园,寒霜染红了枫叶,也染红了作者的笑脸(《葵园秋色》)。作为一个有心人,高治军总是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和激情在观察美,寻找美,发掘美,表现美。
他有用手机作诗的习惯。眼前的景象,耳边的声音,脑海中的记忆,只要能激起心灵的涟漪,他都会马上掏出手机,拿起输写笔记录下来,稍作修改,便能成诗。卧铺车厢,宾馆客房间,候机厅里,乘车途中,会议间隙,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佳地和良机。在西藏拉萨,欣赏藏族歌舞,曲终人散,他的诗已经写出来了。在北京开会,返郑的飞机上,看到他在写短信,出了机场,竟是两首哲理诗。去年高治军生日那天,上午他还在郑州建国饭店当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评委,午饭后即驱车南下,继续他在武汉大学的深造。“千里江陵一日还”,落日如画的傍晚,便收到他从武大发来的途中新作《生日感怀》。
诗歌历来都是创造美、表现美的艺术珍品。孔子期望诗歌能达到“尽美矣,又尽善矣”。而美与善,在诗歌中又常常是彼此联系,相互辉映的。有了善的基础,美就更容易被发现,被表达。在高治军的诗歌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景物美、意象美,体会到意境美、人情美,品味出哲理美、音韵美。表现大自然的景物美的诗词,在作者的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他写春天的桃花(《观桃花》):
清明时节花盛开,村前村后桃遍栽。
排排棵棵欲眼迷,千枝万枝入帘来。
他写中原的秋意(《秋思》):
万里碧云天,落霞洒树间。
缤纷萧萧下,杨叶铺道满。
雀鸟南飞去,游鱼潜深潭。
清风明月起,人生复何叹。
他写南国的冬景(《长相思·南桂行》):
池塘清,江水流,烟雨一路到龙州,独山峰峰秀。    绿叶碧,红花稠,鸟儿翩翩绕枝头,疑似春日游。
别林斯基指出:“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坎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加以恢复,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是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色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迷惑、惊吓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一景象加以欣赏或感到吃惊。”在《沐春踏歌行》中,无论是描画“月下牡丹图”,还是绘制“雨后湖畔景”,不管是“草原晨曲”,还是“东湖晚照”,作者都是在用诗意的画笔和情感的音符,向我们描绘大自然的景色美、景物美,谱写心中的乐章。
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黄庭坚言:“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这都表达了一个“诗画一体”的艺术共识。高治军的山水诗,大都有较强的画面感。如:“湖边柳儿低垂地,岸上杨树直参天”。通过画面高低错落的结构,引导读者的视觉;“红花色欲燃,绿树满山青”。“满眼碧翠色,一谷草木深”。通过色彩可以感知画面鲜艳夺目的美;“朝看青山暮看云,斑鸠声声盈耳闻”。“万顷碧波收眼底,一库翠涛入帘来”。有声有色,用声音使画面更形象、更具动感。
作为一种句短情浓、言简意深的文学体裁,意象与意境是诗歌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古至今,诗人们都在殚精竭虑地构思,费尽心机地推敲、斟酌,以求创造出最佳的意象和意境。
何谓意象?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物象与心意的融合而形成的具体形象,是对文字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朱光潜先生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有人甚至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言,并称此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都说明诗歌创作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高治军的诗歌在自觉地追寻和表现着意象美。他在《雨中桃花》中写到:“三月春雨漫天飞,百花盛开芳正菲。万亩桃园心仪久,身置佳地不言归。”春雨、桃花的物象与喜不思归的心情相融合,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意象美。创造意象美,少不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看他这首《夜寻腊梅》:
数九隆冬至,一行腊梅开。
人未近琼枝,阵阵暗香来。
夜寻尤觉奇,谁向校园栽?
大雪纷飞时,更能见情怀。
严冬,腊梅,大雪,清香。一组鲜明的物象在强烈的对比中推出,写腊梅不畏艰难逆境,孤高绝艳,迎寒怒放的品格,抒作者纯洁、倔强、坚韧的情怀。意象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景象,昂扬起一股气节,提升了诗歌的境界。此外,像他的“耐渴甘寂不羡华,少取多予品优佳(《胡扬》)”“无土水生堪称奇,幽兰清香不俗同(《水仙花》)”都表现了这种托物言志,借“象”寓“意”的意象美。
在诗歌创作中,如果说“意象美”是必不可少的话,那么“意境美”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意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空间、一种氛围、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
古往今来,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意境作为诗歌创作和评价的所要追寻的最高目标和重要标准。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南朝梁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一个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个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豪情(如音乐)。而“梦”和“醉”本身就是意境。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他甚至豪不含糊地表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如果说“意象”是诗歌的“躯体”的话,那么“意境”就应该是诗的“灵魂”。正如黑格尔所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创造意境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精炼而灵活地运用语言工具,准确而巧妙地借助客体意象,鲜明而生动地制造的气氛中引起共鸣,完成审美体验。
高治军的诗歌之所以“有味”,创造意境是一大原因。先来看这首五律《山色》:
北风吹曛云,山色苍黛暝。
深秋黄花丽,雨后松叶新。
窗外大雨时,汤中动心魂。
鸿雁南翔去,寄予远方人。
2006年深秋,作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评估小组的组长,高治军巡回评估到平顶山市鲁山县,当晚住在伏牛山脉东段石人山脚下的一个叫“上汤”的温泉宾馆。
“北风吹曛云,山色苍黛暝。”首句开篇擒题,大处落笔,先描绘出一幅“日暮苍山远”的图景。深秋已至,天长风紧,落日黄昏,暮野低沉。用“曛”、“暝”二字,不但写出了天光的暗淡,也给人以萧瑟的寒意,似有一丝悲凉。但作者笔峰一转,跳出“深秋黄花丽,雨后松叶新”句,随换景而移情,用“秋日黄花”和“雨后松叶”的色彩和劲头摆脱了淡伤的情绪,制造出秋高气爽、清新宜人的环境氛围。
在首、颔联勾勒了秋天的写意画之后,转换时空,出人意料的景象突然呈现在眼前:“窗外大雨时,汤中动心魂。”室内温泉汩汩,暖意如春;室外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一冷一热,一动一静,壮观的景象经过对比,更加强烈也具戏剧性,一下子激起了诗径的波澜(“诗径”在此可以解释为“诗句的构思过程”,或词句向前发展途径)。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不但让作者惊心动魄,也使读者的感官为之一震。
从诗径和节奏感上来说,“窗外大雨时,汤中动心魂”已经把诗歌的意境推到了高潮,但就此罢休,显然情没展开,意犹未尽。于是,作者最后又把意境加深了一下,宕远了一程。自己出门在外,时日不短,亲人好友,别来无恙?秋寒大雨至,今夜起相思。在这样的季节里,如此的环境中,恐怕更是别有滋味上心头。在缜密的铺垫、强势的冲击和激烈的波动之后,作者用“鸿雁南翔去,寄予远方人”作结,使全诗张驰有致,余音渺渺,韵味悠长。
意境之美在他的另一首诗《夜宿桐柏》中也可见一斑:“桐柏本佳地,况在四月中。山空夜愈静,时闻鸟相鸣。他乡遇故知,把酒祝东风。人生有几何?流露(此指美酒)伴入梦。”夜静春山空的良辰,他乡遇故知的美事,弥漫着一种花好月圆、赏心悦目的情调,很容易唤起人间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超越于作品的物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整体性美感。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把意境为分“有我之境”与有“无我之境”,并解释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高治军的诗词中,可以说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存。他总是用含情的目光在观察自然界的景色和变化,于是,一切是语皆成情语,景物也变得有人情味了,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才见喜鹊低飞过,又听布谷鸣声声”、“浩荡春风倍感暖,一池春水不觉寒”等诗句,用“有我之境”营造了莺飞草长的春日氛围。而“雀鸟南飞去,游鱼潜深潭”、“木棉寂无语,紫薇独暗红”则把人带入物我相通的“无我之境”。
此外,作者还通过赋、比、兴及移情、烘托、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来创设意境美,都给人留下了身临其境、可触可感近审美愉悦。诗歌是发现美、表现美的艺术。在高治军的诗歌中,除了意象美、意境美之外,还有一些作品体现了人情美、哲理美。如“少年离家百半归,乡音无改青丝白。但闻故人一一去,始见新颜个个来(《归乡偶感》)”、“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赠之绸罗缎,予之青玉案(《赠君》)”、“歌声响彻月儿圆,多少亲人夜无眠(《庆元宵》)”等,表现了浓厚的乡情、人情。“直觉夹桃亦可爱,焉知幽香把人害(《夹竹桃》)”、“芸芸众生无一同,荣辱臧否有千般(《木兰花·中秋月》)”等诗句,则内含哲理。
诗歌是最典型的语言艺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从语言之本质那里获得理解。”诗歌又是最富有音韵之美的文学体裁。正如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词与文化》一书中所说:“一首诗的存在依靠内在的形象,依靠先于该形成的发音模式。当一个词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一首诗却已经唱响了,这是内在形象的音响,这是诗人的听觉在触摸它。”诗歌正是因为悦耳的享受,才也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诵读高治军的诗歌,能感受到一种音韵美。请看这首四言诗《赠郭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得君之诗,如获麒麟。
字字如血,情切意真。
牵肠动肝,感魄动魂。
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棠棣双花,人间至珍。
大道之行,同游暮春。
人若如此,此生何恨?
全诗四字一句,四言两顿,一韵到底,平仄和谐,抑扬顿挫,给人以重章叠唱,一咏三叹,荡气回肠之感。首句“青青子初,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作者以此开头,为全诗定调找韵,深情飘逸,古意盎然。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在重复中强化着力量,使节奏荡漾起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自曹操所作的拟乐府诗《短歌行》句,承前启后,合辙押韵。向下发展,句句紧扣其韵,通过平仄的长短之分、高低变化,使诗如歌,声情并茂,铿锵而悠扬。优美的音乐性和鲜明的节奏感,形成了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一路哄托着把全诗推向高潮。虽曲终字尽,仍余音绕梁。
如果说善与美是作者的追求并通过艺术手段很好地呈现给读者的话,那么,直抒胸意地表达真情,可以说是他诗歌的最大特点。
诗歌最爱美,最讲真,更最重情。高治军的诗歌,几乎都是直接坦荡地畅抒意气,磊落爽朗地暴露性情,有情即抒,有感就发,既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也不拘泥形式、作茧自困。
钟嵘在《诗品》中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指出诗是人的感情为外物所动的自然结果。他提出“真美”、“穷情写物”,反对过分用典和“文多拘忌”。王国维则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真,所知者深也。”
直达、率真、朴素、鲜明,构成了高治军诗歌的基本风格。他在回故乡洛阳所作的《伊水》中写道:“伊水奇兮,源自山央。伊水潺兮,汇入我乡。伊水远兮,悠悠古长。伊尹(栾川人,商汤名相)生兮,深山凤凰。伊阙开兮,龙门诞旁……”以仿“诗三百”的形式,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直描其景,一韵始终,毫不旁逸。如一座长桥直达彼岸,像一根翠竹直上云霄,看似心直笔快,脱口而出,实则言简意长,浑然天成。
王国维说:“词人须忠实。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世故者成不了诗人,因为诚实、天真、坦率、纯情是诗人不可缺失的品格。诗品即人品。高治军本色的人格、率真的秉性,在诗词创作发挥了作用,并形成了特色。
记得2006年8月,我们同去西藏。或许是被高原旷野的罡风吹动了灵魂,或许是那种亘古未变的原生态正暗合了他的性情,作者一路诗兴大发,写诗十余首,其中不乏率真之作。离别拉萨的那天凌晨,天还不亮,彤云密布,雷声滚滚。蒙蒙细雨中去车站的旅行车上,高治军作诗一首:
沉雷九霄炸,秋雨满天洒。
今日欲离去,忍顾格桑花。
布宫昭寺处,一片瑞云霞。
神山圣水地,分明是天家。
天有家吗?家在何处?作者用天真坦率的儿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天也有家。家就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
《庄子·天道》篇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庄子以为,朴素之美,就是“大美”,而“大美”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诗歌的朴素、平淡美历来被视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被文人所追求。
高治军的诗作是朴素、平淡的,大都词语平常,句法简单,信笔写来,好读易懂,看不出苦吟的气喘、斧斤的凿痕。如:“不爱侯门半盆花,但喜岩上一枝梅”,很直,但也很“倔”,率真里透着执着;“夜观海棠知君意,君绽始觉深春来”,很朴,但也很顺,明确也报告了一个情感信息。“深秋黄花丽,雨后松叶新”,很平,毫不修饰,但画面却是立体的、亮丽的,让人过目难忘。“雀鸟南飞去,游鱼潜深潭。”很淡,但句淡而味儿不淡,乍看如清水,细品似甘泉,简单轻松就写足了秋意。
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高治军的诗之所以好看,还在于它的鲜明、畅快、赤诚。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用景达意,不管是身临自然,还是人情世故,他往往是立场鲜明,喜怒爱憎、目睹心思,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请看这首《赠谭南周先生》:
厦门飞鸿莅我乡,心怀敬仰举头望。
周身皆白不染尘,志存高远翩翩翔。
五岁能字惊四方,四千诗篇著华章。
平仄音韵发心声,高山流水情谊长。
全诗无遮无掩,切意达情。吟诵此诗,受赠的挚友知音不必说,读者也为之动容。
2006年4月,他到豫南信阳出差,途经固始、息县,窗外春光大好,心中喜悦难平,于是作词《减字木兰花·固息美》:
杨柳青青,四月春风吹吾怀。半田半水,鱼米之乡诚可爱。鸟语花香,固息古地成天籁。流水依依,别后何日能重来?
随着长短句明朗的节奏,“情思游天地,魂魄系古今”;在武大校园徜徉时自勉:“勿负平生志,愿做一书郎”;在芳菲的四月里感叹:“落日晖下乘骑去,美景心上忽然来”;在收割后的秋野里抒怀:“清风明月起,人生复何叹。”挥写此等诗句,他都是心扉洞开,直抒胸意,畅快无边。
我觉得,高治军的诗有六不,即:不含糊、不造作、不晦涩、不低迷、不忧怨、不消沉。他很少用典,基本不用冷僻字,只愿“以情造文”,追求“要约而写真”;而非“以文造情”,驱遣辞藻,烦琐苟细,刻意精工。他的诗境界高远,思想乐观,格调高昂,无论是描景状物、叙事写人,还是读感游记、品史咏今,总是在表达着积极向上、光明进取的胸怀和分享生活、和善愉悦的审美情绪。诗如其人。这些,恐怕也是他的诗能被读者认可的一个原因。
实人实语实心地,真善真美真性情。凭着才情和勤奋,高治军的诗歌创作已经积累了一些作品,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凭着他的好学、善思以及对诗歌所倾注的执著的热情,我深信,在诗意的王国里畅游,他也定能越游越远,一直到达心中的彼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