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朕知道了,你知道吗?从硃批奏折看清朝九帝的真实书法水平……

 { 2015-05-30


“朕知道了”文创胶带火爆一时,不过不必去台北,买盗版,上x宝即可。


清朝皇帝自康熙起人人习书法,康雍乾三帝更好此道,留下的题跋墨迹不计其数。《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记载:“朕(康熙)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在康熙的庭训之下,不但皇子皇孙勤练书法,流风所及也影响到士大夫阶层的通行书体。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保留有大量皇帝题跋墨宝,但较之皇帝硃批,后者更见率性自然,或能更真实地呈现皇帝的书法水平。【书法日课】今拣选台北故宫所藏康熙至宣统九位皇帝的硃批奏折真迹,以飨广大书友。

8个“知道了”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所书。


【康熙】

康熙皇帝年轻时学书受沈荃( 1624-1684)及两位内侍影响,沈荃书学董其昌,因此康熙帝十分重视董其昌的书法。硃批所见楷书与行书结体疏秀圆柔,笔画起止著意于回锋、勾挑或提按,的确可以看到董其昌的影响。


【雍正】


雍正皇帝受康熙影响,为皇子时便好书法,经常临习宫中所藏古代名家墨迹。硃批所见行书与康熙帝相近,用笔流利劲健,结字则偏于高长而更为紧密。


【乾隆】


乾隆皇帝少年时即对书法有兴趣,登极后亦不忘练习,日常政事之余,经常“弄翰抒毫”,以书法自娱。他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十分慎重的专业书家的态度,早年至晚年笔法由清秀流利渐变为浑厚圆劲,书体(行、草)与风格(以东晋王羲之为法)则始终如一。硃批是日常实用的文书,书写时比题跋古迹稍微放逸,用笔也多轻重浓淡变化,结字疏密相间,行气一贯,增添许多书法美感。


【嘉庆】


金安清在《水窗春呓》记载中称,嘉庆帝书体一变为欧法,不过从硃批所见行草书,与父亲乾隆帝相似,也是光圆一路,结字紧密,有错落跌宕之趣。小字楷书圆扁,结字不稳,看不出有欧体的严谨端正。


【道光】

道光皇帝的书法沿袭先世的传统,笔画略粗,用笔有颜体的根底,如竖画与浮鹅的钩挑,横转竖画的折肩,结字大都上窄下宽,大小一致,显得有些稚拙。


【咸丰】

咸丰皇帝的书法与乾隆相似,讲究中锋用笔,笔画圆转,结体端庄稳重,承袭清初以来董 (董其昌)字的影响。楷书起笔收笔重按,竖画粗重,可以看到颜、柳及欧的特色。


【同治】


颜、柳的影响在同治帝书迹中也清楚可见,起笔圆转,横画末笔重压,竖画或圆或尖,横转竖笔有明显粗细变化,竖钩重顿轻挑,结字平正,都与颜柳的特色相似,不过撇捺匀圆,仍然反映了清初以来偏好柔美的馆阁体书风。


【光绪】

光绪帝小楷清秀匀圆,与明代以来馆阁体相似,不过因年纪轻,书法临习的功夫不足,结字笔画平斜不协调,所以字的重心有些不稳。


【宣统】

宣统帝楷书端谨,起笔重收笔轻,有小欧的面貌,可知早年曾临习唐人楷书,奠定书法的基础。


帝王翰墨是表现文艺修养的条件之一,清代诸帝受传统书学观的影响,注重学习书法,书风近者取法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上追唐代欧、颜、柳,以至东晋王羲之,各皇帝取径虽略有不同,功夫与资质也有深浅之别,但都喜好匀圆谨饬一路,与内廷侍臣的馆阁体相呼应。十九世纪以后,朝廷之外的专门书家则由帖入碑,创造新的风尚,已非朝体所能企及了。
最后,再说说过去皇帝们的“知道了”和当今领导们“已阅”的差别。从这两个词语看,“知道了”纯属白话,而“已阅”偏乎拽文;“知道了”当然表示“已阅”,但“已阅”却未必“知道”——比一比,谁更像打酱油的……

(本期图片资料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欢迎分享,转载请与【书法日课】联系)

.

——点击阅读原文,可见往期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