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推荐一个无损检测工具,它是auCDtect Task Manager。 其实网络上无损检测工具挺多的,都是基于auCDtect这个命令行工具,比如Audiochecker,Loseless Audio Validator之类的,auCDtect Task Manager也是基于auCDtect的。那么今天我为什么要推荐它呢? 强大的格式支持: 像WAV,FLAC,APE,TAK,TTA,ALAC,WV这些常见的不常见的无损格式无一例外可以支持。不仅如此,还能支持众多有损格式,如AAC,OGG,MP3,WMA等等。 详细等等支持列表: http:///English/products/auCDtect-Task-Manager/SupportedFormats.shtml 只要你愿意,还可以通过添加解码器,编写Codecs.ini支持更多的文件格式。 频谱想看就看: 每次你看到CDDA小于90%,工具无法判断真伪,又或者被判断为MP3,你总想看看频谱,可是每次都要运行Adobe Audition等软件,不觉得麻烦吗?不觉得浪费时间吗? 双击你要查看的歌曲,便能查看频谱: 嘛,凭楼主经验,这3首都是真无损。 有损文件也来凑热闹: 这么多有损格式被判定为CD,很不给力对吗? 非也,网络上99%的假无损都是不懂事的小白用mp3转回来的,用这个工具检测可以说是相当快速直接。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只是把那些被误判为mp3的真无损给找出来而已。 先来看看无损的频谱: 这是高彩配色方案下的频谱: 你别看这花里胡哨的。辨识度比上面的高多了。你一看到红色,就知道大概-20dB,一看到黄色大概-35dB,一看到绿色大概-50dB。。。。。。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304609236&uk=1494056105 接着看看常见有损的频谱图吧: MP3 V0(~256K) 320K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看哪里黑掉一块,16k的那一刀,20k的那一刀,像这种从浅蓝色到黑色完全没有过渡,切得这么整齐的很可能就是假无损。 320k mp3也不一定就是20k一刀切,根据参数不同,可以是20.5k,可以是21k,可以是21.5k,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这是可能会被判别为CDDA的:) 使用-b 320 --lowpass -1参数,保留20k以上: 320K OGG Q8.2(~256K) Q10(~450K) QT AAC cvbr256 cvbr320 Nero AAC vbr 0.69(~256K) vbr 1.00(~400K) 看频谱这东西不用教,看多了自然就懂了,如果你不会看,那一定是因为你看的频谱不够多=。= 不过最后一张不细心观察,还真不好分辨。细看的话上方有两个黑洞:) 但是某些底噪是深蓝色的256K iTunes
Plus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频谱保留得越完整越好。 其实很多时候频谱图的颜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从浅蓝色变为深蓝色,从深蓝色变为浅蓝色,只是你不容易察觉而已。 可以参看我的有损格式横评帖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d7cd80101p1j6.html 另外要提醒大家,经过的我认真测试,新版本的lame mp3 320k实际效果是好于旧版本的。新版本倾向于将16k以上深蓝色(-90dB)的部分去掉。而旧版本在某些参数下,则倾向于将深蓝色(-90dB)的部分变成浅蓝色(-70dB)的。这给人一种旧版本频谱更完整,表现更好的错觉。 但实际上,如果你采用我上面帖子提到的方法测试,就会发现,新版本16k以上的还原还略好一点,16k以下好于旧版本自然不必多说。 一个发展了十几年的解码器,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这十几年里Lame mp3到底更新了什么 http://lame.cvs./viewvc/lame/lame/doc/html/history.html 当然是纯英文的,看不懂就google翻译吧,翻译了也看不懂就别看了:) 不要把真无损误判为假无损: 我想,也许这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把一些真无损鉴定为假无损,这是一些自认为会看频谱,其实水平不怎么样的人常犯的错误。 示例1 为什么这是真无损?原因如下: 1. 2. 3. 此乃真无损,鉴定完毕。 其实有些歌曲在不同的CD里存在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频谱到22k,有的只到20k多一点。 频谱到22k的就一定比20k的强吗? 请记住一句话,我们是用耳朵在听歌,而不是用眼睛在听。再好看的频谱,欺骗了你的眼睛,听起来不给力也是毫无用处的。 示例2 如果你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在接近16k的地方,有一条蓝色的横线,不仅这首歌如此,在很多的歌曲中都有这条横线。这条横线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其实是电视机的屏幕刷新产生的噪音。 电视分为NTSC和PAL两种制式,两者的区别在于节目的彩色编、解码方式和场扫描频率不同。中国(不含港台地区)、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采用PAL制式,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采用NTSC。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 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 所以最终噪音的频率就等于: NTSC: 525 lines * 29.97 fps => 15.734 kHz PAL: 625 lines * 25 fps => 15.625 kHz 大概就在16k左右,以后看到这条横线不要疑惑,只不过是录音的地方放了台电视机而已,笑:) 参看:http://www./forums/index.php?showtopic=17212 示例3: 这首歌20k不到就被切了,20k以上还这么黑,应该是假的了吧? 不,这是一首真无损,为什么这么说? 1. 2. 此乃真无损,鉴定完毕。 非常典型的三个示例,这是每个新手都应该了解的。还有更多容易被判为假无损的真无损频谱,让你一次看个够(这句话怎么这么绕。。。)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154432183&uk=1494056105 嘛,看多了就有免疫力了:) 最后,请在记住一句话:只要是从正版CD抓取出来的歌曲,不管是被工具判定为MP3,还是频谱长的多难看,看起来多么假,都无法改变它是真无损这个事实。 关于批量生成频谱: 你要问我这个软件最有用的功能是什么,那就是批量生成频谱图。晚上睡前将歌曲拖进去,第二天醒来,频谱图就全部生成了。 将要检测的文件或文件夹拖入到程序窗口内,全选,点击 全选的快捷键是Ctrl + A,要选择部分歌曲可以按住Ctrl进行选择,要选择部分连续的歌曲按住Shift进行选择。这个都属于Windows的常用快捷键,你不知道的话只能说你Out了。 一些常用设置: 最大任务数:0的话就是单线程,1就等于CPU的线程数。如果在批量检测的同时要使用电脑的话,觉得卡就设为0,不用电脑的话就设为1。 保存条件:要批量保存频谱,就选择总是,不想保存的话就选择从不。 配色方案:有标准和高彩等。 宽度高度:频谱截图的分辨率。 如果你要看音频其中一部分的频谱,可以设置下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下载: 打包版本下载: 原版下载: FAQ: 1. 首发专辑的波形图长这样: 到了某张精选辑: 是的,只是略微做了点增益,对音质没有影响。实际上这种做法还带来了点好处,减少了线路中噪音信号的干扰。 再到了某精选辑: 这时候已经对音质产生了轻微的影响。动态范围减少了一点点,不过实际影响不大。 到了某张2B的精选辑: 2. 这个方法仅针对于APE/FLAC之类的无损歌曲。 先在foobar2000播放列表分栏中选择比特率这一项 然后按比特率排列,对于44100,16位,立体声的音频来说,比特率超过1100kbps的APE High格式压缩的歌曲,要么音质不佳,要么属于超级劲爆的歌曲,这些歌曲尽量到首张收录歌曲的专辑中找小码率的版本,然后用Adobe Audition查看波形图(是波形图,不是频谱图 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可以快速找到一些音质不佳的歌曲并替换更好的音质版本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最优版本的音质就是这样了,找不到更好的版本了:) 下面这些歌曲要么出自首发专辑,楼主对其音质有信心,要么就是找不到更好版本了,所以你们可以不用找了:) 如果你比较纠结音质的话,还可以检查下1000kbps到1050kbps的歌曲,不过这里歌曲的数目就多了点,操作起来比较累人,还是靠日常听歌发现比较愉快点:) 3. 这是网络上的版本,沧海一声笑(交响版),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横线。 这是我的版本,沧海一声笑(交响版)只是它的小名而已,本名嘛,我不告诉你,嘻嘻=。= 说真的,没用这个工具,我还真没留意过这个问题,结果一用,发现有100来首歌曲都中招了。虽然这些横线只是深蓝色的,人耳根本听不见,但是看着总是不爽。 怎么这样呢,在我的研究之下,发现这些歌曲全部都指向了某些精选专辑,他们是: 《一人一首成名曲(港台版)》,《欧美金唱盘(72首那个版本)》。这些CD还号称24K金碟HDCD,看来素质也不怎么样嘛,没有收藏价值。 顺便说下,仓木麻衣的Wish You The Best这张精选辑也中招了。。。。。。 根据耳机论坛一个坛友的说法,仓木麻衣这张专辑在VC上的资源并非原版,所以论坛上引用这个资源的CD合集都有此问题。 这些横线很有可能是唱片公司将版权授予出版社时故意加进去的,用来跟原始版本区分。我还特意下了《一人一首成名曲(港台版)》 手上有这些CD的朋友可以帮忙测试下:) 最后再偷偷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知道这些假母带为什么听起来不一样吗? 不是因为64bit 192000Hz这些规格参数有多么的NB,人耳的识别能力有多么的强大。只不过是因为造假者在制作过程中,对原始音频进行了各种混响和均衡器处理,故意制造出一种听起来不一样的感觉。 最后的最后抄袭一下grd125的原话吧,我很赞同,省的我自己想句子了,哈哈: 最后提醒下大家 问问自己到底是听音乐呢 编辑 烟雨徐行 2015/05/31 |
|
来自: 烟雨徐行 > 《发烧音响与家庭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