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14】东坡的《酒经》何以向《醉翁亭记》叫板

 高山仙人掌 2015-05-31

【东坡14】东坡的《酒经》何以向《醉翁亭记》叫板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清新隽永,耐人寻味,老少咸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名句被引用了千古,耳熟能详。文中描绘的景色“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自由逍遥令人向往,这是后世公认的。

然而,在当时的宋朝却有人不这样认为。当苏东坡一则短文《酒经》面世后,宋朝洪迈在其所著的《容斋随笔》中,有一则文章认为这篇《酒经》胜过《醉翁》,要比《醉翁》还要好,更有意境,说,“东坡的这篇文章,就象祭神用的八种珍奇美味,通读时只要肯用力,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为东坡的《酒经》打抱不平。

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卷八《醉翁亭记酒经》一文中说:欧阳修《醉翁亭记》和苏东坡的《酒经》写法相似,都在句中大量用了“也”字,都是用“也”字做语尾的。《醉翁亭记》一共使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酒经》一共使用了十六个“也”字。而“欧记人人能读;至于《酒经》,知之者盖无几。”

两篇文章的不同遭遇,早在宋代就成定局了。但洪迈还是为苏轼《酒经》不能得到当世的推崇而深致不平。

他先引苏轼的话,说欧阳修是带着开玩笑的心理写作《醉翁亭记》的,他也并不觉得自己这篇文章有多么了不起。苏东坡曾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遣词用句平易,是为游戏之作。自己并不以为有什么奇特之处。而一些庸俗之徒却假托欧阳修的话说:‘平生所做文章这是最得意的一篇。’又说:‘我虽然写不出韩愈的《画记》,韩愈也写不出我的《醉翁亭记》。’这些都是信口开河。”“坡公尝云:‘欧阳作此记,其词玩易,盖戏云耳,不自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作欧语云:‘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又云:‘吾不能力退之画记,退之不能为吾《醉翁亭记》。’此又大妄也。”

洪迈接着说:东坡的《酒经》中每用“也”字,上面的字一定要押韵,暗寓于赋。而一些读者往往不去用心体会。这篇文章激扬畅快,源深奥妙,是很难用人间笔墨形容出来的。“坡《酒经》每一也字上必押韵,暗寓于赋,而读之者不觉,其激昂渊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今尽载于此,以示后生辈。”

苏东坡的《酒经》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写的呢?现照录如下:

“南方之氓,以糯与粳,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吾始取麫而起肥之,和之以姜汁,蒸之使十裂,绳穿而风戾之,愈久而益悍,此曲之精者也。米五斗以为率,而五分之,为三斗者一,为五升者四。三斗者以酿,五升者以投,三投而止,尚有五升之赢也。始酿,以四两之饼,而每投以三两之曲,皆泽以少水,足以散解而匀停也。酿者必瓮按而井泓之,三日而井溢,此吾酒之萌也。

“酒之始萌也,甚烈而微苦,盖三投而后平也。凡饼烈而曲和,投者必屡尝而增损之,以舌为权衡也。既溢之三日乃投,九日三投,通十有五日而后定也。既定乃注以斗水,凡水必熟冷者也。凡酿与投,必寒之而后下,此炎州之令也。既水五日乃篘,得三斗有半,此吾酒之正也。先篘半日,取所谓赢者为粥,米一而水三之,揉以饼曲,凡四两,二物并也。投之糟中,熟润而再酿之,五日压得斗有半,此吾酒之少劲者也。劲、正合为五斗,又五日而饮,则和而力、严而猛也。篘不旋踵而粥投之,少留则糟枯中风而酒病也。酿久者酒醇而丰,速者反是,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

看了这两段干巴巴的文字,第一感觉这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造酒的说明文,根本体味不到那种“激扬畅快”,“难用人间笔墨形容出来”的意境感觉,也看不到令人流连千古吟咏的语句。没有多少美感嘛。

可是,人家洪迈可不是这样认为的,洪老夫子说:“东坡的这篇文章,就象祭神用的八种珍奇美味,通读时只要肯用力,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而那些性急的人,读这篇文章则很难体会其中的真味。”“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于致力,则真味愈隽永,然未易为俊快者言也。”他毫不掩饰地表示了自己对《酒经》一文的激赏,对《酒经》的不为世人所知,表示了遗憾。

呵呵,这样说来,咱只能是属于那伙“性急的人”,读的又不够下力气,所以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

《醉翁亭记》和《酒经》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酒,或者都大量用了“也”这个语气词,这本没什么特别的。最主要的是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意趣完全不同,本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谁也不关谁的事。可人家洪老夫子却不这样认为。

洪老夫子说,两篇文章都用了大量的“也”字,相比之下,东坡用的“也”字更加奇巧。难道就是因为两篇文章都大量用了“也”这个语气词,都谈到了酒,就具有可比性了?就相似了?这令后人实在想不通这是什么逻辑?

洪迈所说苏轼《酒经》的优点,“也”或“者也”前一字都押韵,语句音韵铿锵、起伏有致。可后人读《酒经》觉得文气不够流畅,则相当于技术性文章,属于标准的说明文字。内容不过是造酒之道,一般人也就没什么兴趣了。倒是《醉翁亭记》是篇优美散文,清新隽永,耐人寻味,旨在述事遣怀,当然更为人们所接受,不胫而走,流传千古。

从《容斋随笔》洪迈的这篇文章来说,只能说他是苏轼的铁杆拥趸,大概认为凡是苏东坡的文章就是好的;就是天下无双的。这样未免太武断了,你总不能说,“就是东坡放的屁也是香的吧。”好歹这天下风头也不能都让东坡一个人占尽,总得给他人留个显摆得瑟的一席之地吧。虽然苏东坡是大文豪,成就比欧阳修大,但他也不尽然篇篇佳作吧!文章千古事,各有优劣,见仁见智,何必相提并论?

或许,一生钟爱酒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东坡,他潜心研究酿制美酒,并将酿酒经验以《酒经》记之,是他出于要留给后世这个酿酒的方法,仅此而已。对他来说,那有什么欲与恩师欧阳修一争高下的想法呢?这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捕风捉影而生硬拉郎配,搞什么PK,实在是无聊之举。

洪迈在两位文豪文章用的“也”字上做文章,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牵强,不能服众。(王 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