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古民居——博爱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名的来历 走进寨卜昌村 走进村内,造型大同小异的古建筑群尽收眼中,村中现存民居130余座,400余间,其中重点保护民居90座,335间。建筑年代从康熙至光绪跨越200多年,整体建筑是一进二封闭式四合院落,建筑格局相对比较固定,形式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且用料讲究、造型美观、绘画、木雕、石刻精湛细腻并且将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楼阁式建筑融合为一体,具有中原地区明显的建筑特色,是河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建筑形式独特质量上乘的民居,对考证明末清初,特别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居、民俗、建筑、工艺、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现3号民居已被设为民俗博物馆。8号民居是待建的1947年8月15日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诞生地。2000年9月25日,寨卜昌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副石对联充分显示了寨卜昌村王家古宅的文化品位。 寨卜昌古村民风淳朴,村民善良,笔者每到一户民居,都会受到主人友好的接待。使笔者感受到了古代先哲的遗风。村里的大姓王氏家族,素称泰顺。这既是王氏家族的分支旗号,同时也是其经商的旗号,由于其族人勤奋好学,经商有方,曾富盖怀川(今焦作、济源一带),到清代中期达到了颠峰,村中的建筑多为那时修建。由于有了经济基础,泰顺家族曾有多人考取了朝廷官员,最高官至四品。各朝皇帝封赐的“经魁”“武魁”“副魁”等匾额悬挂在王氏宗祠内。光绪皇帝的老师,清代著名书法家翁同和亲书的牌匾“先昌厥后”也珍藏于祠堂之中。 据寨卜昌村的民俗博物馆史料记载,村中的古代建筑群还遭受过一次战争的劫难:1938年,也就是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当时,盘踞在博爱县城的几个**鬼子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下,来到寨卜昌村旁,被在此侦察的中过军队发现,他们一行30余人立即进入寨中,关闭寨门,利用寨墙做掩护,向**鬼子开火,结果鬼子军官被打死,其余人员狼狈逃窜。他们把日军官尸体扔进粪坑后随即撤退。寨中居民害怕鬼子报复,大部分村民扶老携幼纷纷逃离村寨。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一队鬼子冲进寨中,见人就砍,见物就抢,并放火焚烧了寨中的房屋。在这次劫难中,寨中用有7名无辜百姓被杀,数百间房屋被烧,而且日军还抢走了一大批古玩宝藏。这也是日寇在侵华史上实施暴行的又一铁证。 寨卜昌村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及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资源是蕴藏着的一批精神财富。她象养育在深闺中的少女未被人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会象一颗出土的明珠,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再现昔日的光辉,把其绚丽多才的面目展现给世人。
|
|
来自: zhangshengli86 >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