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朱元璋出生于明光的记载 1、“上诞于盱眙县灵迹乡(按,即今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土地庙。夜半而生,有火尤灯。然明日庙忽自移于路,至今其地方圆丈许寸草不生。适上登极。后封其庙神为都土地。” ——《明皇小史摘抄》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M],济南:齐鲁书社,1995。 2、“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我)太祖高皇帝生寓于木场津 里,出《天潢玉牒》。其五色旺)气,常见此山,(故人因以为山名)。”(按,括号中的自系据明嘉靖《泗志备遗》卷上增补) ——明正德《盱眙县志》。明正德十三年李天畀修、陈惟渊纂《盱眙县 志》卷上[M]。 3、“明光集,在县西南明光山。“ ——明正德《盱眙县志》。明正德十三年李天畀修、陈惟渊纂《盱眙县 志》卷上[M]。 4、“明光山,县西南,我圣祖生时常有五色旺气,故名。” ——明正德《南畿志》。明闻人诠修,陈沂纂《南畿志》卷八《凤阳府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吏部,第190册,第233页。 5、“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我)太祖高皇帝生寓木场、津里,出《天潢玉牒》。其五色旺气,常见此山,故人因以为山名。” 6、“盱眙唐兴乡(按,历史上盱眙唐兴乡即今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耆老邹銮、赵辅、驸马府舍人赵鸾佥言:自祖相传,本里原有二郎庙(按,历史上二郎庙遗址在今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下同)一所。当年仁祖淳皇帝寓居庙边,因生太祖。其夜,邻里遥望,火光烛天。至晓视之,而庙徙东北百余步。初生于西池河,取水澡浴,忽有红罗出水上,遂用衣之。因是乡人名其地为红罗幛。所生之地,至今不草。前有红庙今封为都土地。具有赵銮之祖聪,时乃邻居,因得为驸马云。” 7、明万历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圣迹图》。该图位于《帝里盱眙县志》首页,标明了朱元璋出生地周围沫山、末山寺、孕龙基、二郎庙、珠墩、赵府、明光山、明光集、都土地庙、红庙集、香花涧、红罗幛、古溪涧、池河、涧溪河、涧溪集、津里河、木场河、查家埠、鲁山、官山、大红山、小红山、土沛集等三四十个山川风物及建筑物的名称,且均在今天的明光市境内,与今天实际情况相吻合。 ——明万历二十七年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序[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1。 8、“红庙即二郎庙,今集人以敕封都土地庙呼为红庙。孕龙基西至红庙集二里,西南至红罗幛三百步,北至古溪涧二里,又至沫山二里,北至查家渡十五里;南至明光山五里;东至津里二十里,东至官山三十里,东南至小红山三十里,东至鲁山三十里;西北至临淮、石门山二十里;西南至定远大红山三十里。古溪涧俗呼孤悽涧。” ——明万历二十七年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序[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1。 ——明万历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圣迹志》。明万历二十七年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序[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2。 10、“明光集,(西南)一百一十里,五六十家。” ——明万历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圣迹志》。明万历二十七年李上元丁士彦《帝里盱眙县志》序[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2。 11、“仁祖年五十,始及淳皇后迁居盱眙之太平乡(按,历史上盱眙太平乡即今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以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未时笃生我太祖于所寓之二郎庙旁。其夜邻里远望火光烛天,至晓视之,而庙徙东北百余步。初生,取水洗浴于庙西之池河,忽红罗浮水上,遂取衣之。因是乡人名其地为红罗幛。自是室中常有神光,向晦入夜忽灼烁如焚,家人虑失火,亟视之,惟堂前供佛灯耳。生处方圆丈许,至今不生青草。前有明光山、后有红庙、旁有香花涧、香花寺。相传以为生后常有五色旺气,光明照耀。故以名山,名庙,浴后水香故以名涧名寺庙。或曰,后封庙神为都土地,今乡名亦自洪武后改称灵迹。云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又有明光集在县西南一百二里。红庙见在红庙集西北,红罗幛、香花涧、香花寺皆在红庙旁。” ——明泗州知州曾惟诚《帝乡纪略》。曾惟诚《帝乡纪略》卷一[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42-43. 12、“仁祖迁居,乃生太祖于盱眙之灵迹乡(按,历史上盱眙灵迹乡即今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 ——明泗州知州曾惟诚《帝乡纪略》。 曾惟诚《帝乡纪略》卷一[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76。 13、“太祖生钟离之东乡,即盱眙之唐兴、灵迹诸乡也。” 14、“明光山,以我□□(太祖)降诞于此,五色旺气常见山上,故名。” 15、“红庙镇、明光镇,居民各五六十家,且有太祖降生胜迹,宜改为镇。” 16、“盱眙县唐兴、灵迹二乡,即《皇陵碑》所谓钟离之东乡也。前有明光山(由旧尝见五色旺气于上,故名),后有红庙(因获红罗故名),今封神为都土地,乃太祖龙飞之地。今方圆数丈不生草木,而凤阳一府,亦少人物,岂非山川秀气,皆已钟于前耶?” ——明郎瑛《七修类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一〇二》[M],济南:齐鲁书社,1995.9:500。 —— 明王文禄 《龙兴慈记》。《丛书集成新编》(第一一九册,史地类)[M] 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7:608. ——明文林《琅琊漫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一〇一》[M],济南:齐鲁书社,1995.9:443。 19、“……太祖父乃移家于盱眙之灵迹乡而生太祖。……” ——清康熙二十七年莫之翰《泗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34. 20、“……时人皆言此墩(按,指杨家墩)有天子气,乃迁居盱眙灵迹乡而生太祖。……” ——清康熙二十七年莫之翰《泗州志》卷十三[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 21、“明光集,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太祖诞生。” 23、“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又有明光集在县西南一百二里。红庙见在红庙集西北,红罗幛、香花涧、香花寺皆在红庙旁。” ——清康熙《盱眙县志》 24、“……邑为边塞,元季间气特钟明太祖龙兴于是,后遂为汤沐邑。……” ——清乾隆十二年郭起元《盱眙县志》序[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2。 25、“明光集,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太祖诞生。。” ——清乾隆十二年郭起元《盱眙县志》卷三《坊乡》[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 26、“祖籍句容县朱家巷,仁祖淳皇帝流寓盱眙,元天历元年淳皇后诞生高皇帝于盱眙之太平乡明光山二郎庙旁。” ——清乾隆十二年郭起元《盱眙县志》卷十五《帝王·明太祖高皇帝》[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 27、“明光山,以明太祖诞生,常有云气,因名。” —— 清同治十二年崔春秀《盱眙县志》卷一[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18。 28、“跃龙冈,即孕龙基,在二郎庙旁,明太祖诞生处。有红罗自上流飘来,取为襁,水名红罗幛,又名香花涧。治西八十里。” 29、“明光山治西南一百里。《泗州志》:‘明太祖生于此。昔年常见五色云气,故名。’其东北有跃龙冈,一曰孕龙基。康熙志:冈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此地,是夜,庙移避东北百余步。其址土石尽赤,不生草木。下有红罗幛。乾隆志:明太祖生时浴澡于此,有红罗一幅自上流浮来,取为襁褓,因名此水为红罗幛也。昔年水色常如霞,今改观矣。有香花涧。康熙志: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浴,涧水皆香。 ——清光绪十九年王锡元《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M],光绪十九年刊本:38。 30、“二郎庙,治西。乾隆志:在明光集,明太祖诞生地。” ——清光绪十九年王锡元《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M],光绪十九年刊本:33。 ——近代学人李泽同(1857—1918)《明光十六景诗》。汪雨相《嘉山县志》手稿 [M],明光档案馆藏,1935。 32、“世居之地本属太平乡,明太祖以龙潜所在,分立灵迹乡,赐山名曰明光,故为明光集。” ——近代学人李泽同(1857—1918)民国七年《岐阳李氏家谱》,《岐阳李氏宗谱世系一》,藏明光市档案馆。 ——民民国二十五年王汾《盱眙县志略》卷四《山川》[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175。 34、“跃龙冈,即孕龙基,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其地。县西八十里。” ——民民国二十五年王汾《盱眙县志略》卷四《山川》[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180。 35、 “红罗幛,水名。县西八十里。明太祖生时浴澡,有红罗一幅自上流浮来,取为襁褓,因名此水为红罗幛也。昔年水色常如霞,今改观矣。” ——民民国二十五年王汾《盱眙县志略》卷四《山川》[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5:185。 37、“窃考冈上有碑,刻‘跃龙冈'三字,为明代万历年间立,非异代,应不敢附会取咎,一也;太祖之外祖扬王墓在津里山,长姊嫁津里汪清,次姊嫁明光李贞,其亲戚均在明光附近,二也;《凤志·烈女传》云:太祖从父自明光集徙居其里,三也;排序一线在明朝亦为汤沐邑,四也;冈旁附近为赵母后裔,犹享受勋祖之利益,五也。由此逐证太祖降生在此冈上,可无疑矣。” ——汪雨相《嘉山县志》手稿 [M],明光档案馆藏,1935。 ——新编《凤阳县志》。凤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9:11。 39、“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