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选择1个正确答案)
1、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
A、戴天章B、叶天士C、王孟英D、吴鞠通E、余师愚
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病篇》B、《温热论》C、《温病条辨》
D、《温热经纬》E、《温疫论》
3、刘河间认为()
A、六经传受有表有里B、六经传受有虚有实
C、六经传受皆有寒证D、六经传受皆是热证
E、六经传受有寒有热
4、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
D、热象偏重E、感受温邪
5、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A、春温、风温B、暑温、伏暑C、春温、湿温
D、风温、湿温E、风温、秋燥
6、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A、风温B、秋燥C、暑温
D、伏暑E、大头瘟
7、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A、气分B、肺气C、脾胃D、阳明E、肺卫
8、吴又可认为温病的病因是()A、温邪B、寒邪C、六淫D、疠气E、毒气
9、暑热病邪初起病变中心是()A、在肺卫B、在脾胃C、在肺D、在阳明胃
E、在阳明大肠
10、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是()A、居住条件B、卫生习惯C、气候变化
D、饮食调配E、抗病能力
11、下列何证不属气分发热()A、壮热B、身热不扬C、身热夜甚D、日晡潮热
E、寒热起伏12、下列哪项在虚风内动时不出现()
A、神惫B、手足蠕动C、口角颤动D、角弓反张
E、心中憺憺悸动
13、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苔黄燥、舌质红B、苔白如碱状C、苔白腻、舌质红绛
D、舌白厚而粘腻E、舌黄厚腻或黄浊
14、肾阴衰竭的舌象是()A、舌绛干燥B、舌绛光亮如镜C、舌绛上有芒刺
D、舌绛不鲜,干枯而萎E、舌绛而强硬
15、温病热炽阳明气分证,可用()A、轻清宣气B、辛寒清气C、清热燥火D、清热解毒
E、清热养阴
16、温病时有汗出的病机是()A、风热内盛B、暑热不解C、火热亢炽D、湿热郁蒸
E、燥热伤津
17、温病腹胀硬痛拒按的病机是()A、气机郁滞B、湿阻中焦C、热结肠腑D、瘀结下焦
E、湿热内困
18、判断温邪由气入营的依据是()A、发热增高B、口渴加重C、汗出更多D、出现抽搐
E、舌红转绛
19、我国古代预防天花的方法应除外哪项()A、痘衣法B、痘浆法C、水苗法D、旱苗法E、牛痘苗法
20、症见状热烦渴、肌肤斑疹、神昏谵语、口秽热臭、苔黄舌绛,治宜()A、清营泄热B、气血两清C、凉血散血D、清心开窍
E、清气泄热21、下列哪项不属吴鞠通白虎四禁的内容()A、脉浮弱而细者B、脉沉者C、身热汗出者D、不渴者
E、汗不出者
22、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A、调胃承气汤B、导赤承气汤C、桃仁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E、增液承气汤
23、新加黄龙汤适用于下列哪项证候()A、腑实兼阴虚B、腑实兼气液两虚C、腑实兼小肠热盛
D、热闭心包兼腑实E、肺热壅盛兼腑实
24、治疗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方剂是()A、生脉散B、参附龙牡汤C、四逆散
D、白虎加人参汤E、王氏清暑益气汤
25、下列哪项不属于湿温邪遏卫气证的表现()
A、寒盛热微、身痛有汗B、身热不扬、午后较显C、胸闷脘痞
D、头重如裹E、苔白腻、脉濡缓
(二)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选择1个正确答案)
26、患者,男,15岁。症见发热,口干渴,腹满便秘,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而色红赤,舌红苔黄燥,脉数。治疗首选方剂是:()
A、调胃承气汤B、增液承气汤C、导赤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E、桃仁承气汤
27、患者,男,38岁,已婚。症见寒热往来如疟,恶寒明显而发热较轻,身痛有汗,四肢重着,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其证候是:()
A、邪遏卫气B、邪困三焦C、邪郁少阳
D、邪阻膜原E、邪入胆腑
28、患者,男,8岁。症见发热口渴,咽干鼻燥,干咳胸痛,气息喘促,舌红苔薄黄而燥,脉数。其证候是:()
A、风热壅肺B、燥热伤肺C、湿热蕴肺
D、痰热阻肺E、火热灼肺
29、患者,男,6岁。症见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面腮肿胀疼痛,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数。治疗首选方剂是:()
A、通圣消毒散B、甘露消毒丹C、普济消毒饮
D、清瘟败毒饮E、黄连解毒汤
30、患者,男,10岁。初见恶寒,继而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痧隐约可见,舌红赤而有珠状突起,苔薄白,脉浮数。治疗首选方剂是:()
A、清咽栀豉汤B、清咽养营汤C、清咽利膈汤
D、清咽导痰汤E、清咽润燥汤
(三)B型题(标准题,每个答案可选1次或1次以上,也可1次不选)
A、脉浮数B、脉洪数C、脉弦数D、脉濡数E、脉细数
31、湿热内蕴宜见:()
32、热盛动风宜见:()
A、风温B、暑温C、春温D、湿温E、秋燥
33、初起以阳明里热为特征的温病是:()
34、初起以卫气同病为特征的温病是:()
A、病发于冬春B、病发于春季C、病发于夏季
D、病发于夏秋E、病发于秋冬
35、风温多为:()
36、伏暑多为:()
(四)D型题(选择2个正确且相互间具有特殊联系的答案)
37、判断温疫必具条件是:()
A、起病急骤B、病情严重C、传变迅速
D、源于传染E、广泛流行
38、热厥证必具:()
A、面色苍白B、汗出淋漓C、胸腹灼热
D、四肢清冷E、通体皆热
39、气分证应具有:()
A、发热口渴B、恶寒无汗C、斑疹隐约
D、吐血便血E、苔黄脉数
40、实证动风应见:()
A、突然发作B、五心烦热C、神烦颧红
D、抽搐有力E、脉象细数
阅卷人 得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伏寒化温
逆传
卫气同病
阅卷人 得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温毒除具有_______________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
2、清代温病学四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代表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代陆子贤认为“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天士说:“温邪上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得分 四、论述题(24分)
1、试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8分)
2、如何在临床上辨别虚风和实风?并述其治则与方剂。(10分)
3、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6分)
阅卷人 得分 五、病案分析(10分)
王某,女性,26岁,已婚。患者病已二周,初见发热恶寒,继而寒去热增,病情渐重。现症高热(39.20C),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清醒之时,表情淡漠,问答间有清楚之词,苔浊腻,脉濡滑数。
请做出病名诊断,简要分析病机,并予以辨证、立法、处方。
(供хх级中医专业用,试卷序号:A060307,刘兰林审定)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一)A1型题:
1、B2、C3、D4、B5、D6、D7、E
8、D9、D10、E11、C12、D13、C14、D
15、B16、D17、C18、E19、E20、B21、C22、D23、B24、A25、A
(二)A2型题:
26、C27、D28、B29、C30、A
(三)B型题:
31、D32、C33、B、34、D35、A36、E
(四)D型题:
37、DE38、CD39、AE40、A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指湿热侵犯中焦后的两种转归:中气素盛者则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重心在阳明胃;中气素虚者则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重心在太阴脾。
2、伏寒化温:是前人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指温病传变不按一般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的顺序传变,而是由卫分不经过气分直接进入营血分阶段,或由肺卫直入心包,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突进性,为病情之急剧转变。
4、卫气同病:是指卫分之邪未尽,而气分之热已炽。临床表现为卫分证未罢而气分证又现,或一病即卫、气分证并见。临床既有发热汗多,口渴苔黄等气分里热见证,又有恶寒头痛,咳嗽等卫表见证。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温病的一般;红肿热痛
2、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
3、阳明热毒;太阴风热
4、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四、论述题(24分)
1、试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8分)
(1)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相互关系,分别叙述卫、气、营、血分证候和上、中、下三焦证候的互相交织;(2)两者各有侧重,互有短长。卫气营血辨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和轻重,三焦辨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及证候类型;(3)临床意义相同,辨证方法经纬交错,相辅运用;(4)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以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上4点,每点3分)
2、如何在临床上辨别虚风和实风?并述其治则与方剂。(10分)
温病动风分实风和虚风,两者辨治主要从5个方面区别:证候(2分)、病机(2分)、治则(2分)、方剂(2分)、药物(2分)。
实风:(1)证候:手足抽搐频繁有力,来势急剧,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并见神昏,肢冷,脉洪数或弦数;(2)病机:热极生风,多为温病的极期阶段;(3)治则:清热凉肝息风;(4)选方:羚角钩藤汤;(5)药物:羚角片、霜桑叶、钩藤、菊花、贝母、生地、茯神、白芍、竹茹、生甘草等。
虚风:(1)证候:手足徐徐蠕动,按之即止,或口角震颤,来势缓慢,并见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疲,口干咽燥,耳聋失语,舌绛枯萎等;(2)病机: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多发生于温病后期阶段;(3)治则:滋阴息风;(4)选方: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5)药物: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
3、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6分)
(1)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于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养液及防汗过多损伤津液(3分);(2)温病通阳的目的并不在于运用温药温补阳气,而在于化气利湿,通利小便,因气机宣通,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3分)。
五、病案分析(10分)
病名:湿温(1分)
病机分析:据理分析各症状病机,可予展开讨论。(3分)
辨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2分)
治法:清化湿热,豁痰开窍(1分)
处方:菖蒲郁金汤合至宝丹(或苏合香丸)(1分)
药物:上方药物合至宝丹;或上方药物合苏合香丸(2分)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