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一大套完整的政治原理和操作程序。有两类表述,一政,二礼,两者都讲政治,礼比政要广泛通俗,政比礼更严格专业。礼是天下通行的规范,政是国家系统的制度规定,礼与俗相通而称礼俗,政与法相连名曰政法。古代以礼为政,今人以礼为仪式而忽略礼是规制。先看一下三子政治原理表:
箕子以五行、五纪、五征为自然世界观,以五事、五从、五福为社会人生观,以三则、三德、八政为行政方法论。五行是物质观,五纪是宇宙天文观,五征是气象观,五事是认识论,五从是是非观,五福是美学观。三则是原则标准,三德是德行方法,八政是政事分类。洪范是历代政治伦理大纲,它告诉人们为政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管子立政,观念清晰组织严密、制度严明、治法祥尽。内容包括治天、治地、治民。 治天,提出了“政者,正也”的名言,为政首先要“明正天人之分”和“正定万物之命”的观念。治天要实行《七法》,七法是: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则”是同类之物,各个个体“均有”而“未尝变”的依据。“则”有六大类:①天地之气的则;②寒署之和的则;③水土之性的则;④人民之生的则;⑤鸟兽之生的则;⑥草木之生的则。其中①②③是④⑤⑥万物之生的基础条件。六则定准了就可以明白天、地、人、物的分别,就可以正定万物之命名了。 治地,指确定疆域、国界、确定山、水、田、林界址等。 治民,分乡、州、里、游、什、伍、家七级、各立长官、唯用贤才。立国二器:圣人、智者。立国三宝:城廓、关隘、山林。 治国二名:人名、事名。事名有二:正名、察名,人名有三:治名、恥名。职名。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无名则死。 治国三器:政令、刑罚、俸禄。治国三师:虞师、乡师、工师。三师分工:司空、司田、司工。聚财三事:树人、树谷、树木。 孔子论政,可分散论和总论。散论多因问而答,是对领导者的品德要求,比如: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政者、正也。必也正名乎。先正身,己身不正,如何正人,苟已身正从政何难。其身正,不令而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正。先之劳之、无倦。足兵、足食、民信、思不(越)出其位。为政以德、为政在顺民心。政、兄弟也。故可以忠恕为道,礼让为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亲近)。 总论见载于《论语·20》和《中庸·20》,《论语·20》以“五美”“四恶“为框架,《中庸·20》则更加完整,都是历史的总结。 《论语·20》说:五美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惠、劳、欲、泰、威都美。但要控制好,以不浪费、不积怨、不贪腐、不骄傲、不猛浪为度。控制不好走向反而,就变成为“丑”了。四恶:不教而诛,坐收渔利,推御责任,克扣标准。 《中庸·20》分四大段:一、礼的产生,二、社会道德,三、实施三要,四、终生学习。 一、历史上文、武之政,流布于四面八方,载之于简帛典章。至战国已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因为政虽在朝延,而政见却是始于民间。歌曰大地壤化了能速生苗木,正气流布了能速生政见。政治见解像沟渠边的菖蒲芦苇,是野生的,政治行为却完全在人心,在行仁道。仁是人心,义是心路。仁以亲家庭家族为第一要务,义以尊贤人贤德为第一要务。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显露出“五伦”和“五常”。在“五伦”之内存在着亲、疏、贤、愚的天然差别,在亲疏贤愚之内,又还有远、近、大、小的细微差别。这些社会历史中的自然天赋现象,要求人们正确的区分,如实地去对待,(而不是去抺杀),这便生了“礼”。(礼仪和礼制)就是政。 政这件事,在君叫政,在臣叫务。它一管官二管民,偏管一方,则不正。所以为政者务必尊行:一修己身、二敬众事、三知民心、四知天时。 二、五达道,三达德。五达道即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领导,臣服从。三达德是:智、仁、勇。后来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智 、仁、勇,三达德是社会大德,是政治基础。智以修身,仁以治众、勇以惩恶。好学近智,善行近仁,知恥近勇。知三达德,然后知修身、治人、治国。 三、政治实施。有三要1、要谋划,言辞、布告、方法、事务都要预谋。2、要支持,要获得上级、朋友、亲属的支持。3、要诚善、诚是自然法则,人诚善就要实事求是。诚善务实就可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择善坚持、达高境界。 四、终生学习。政治须要从政者穷毕生精力,抱学习态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种方法,要求行政者用十倍于人,百倍于人的功夫、毅力。 最后要记住:人人都在为政。践行:忠、孝、爱,三德行是不为政者的为政。 古人论政,一言以蔽之:政者,正也。今人为政,已有:政体、政党、政府、政治、政教、政略、政纲、政法、政令、政策、政务十二分野。 无论多少分野、一言以蔽之:政者、正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