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粒的气候变化故事

 泽潝先生 2015-06-01

             玉米粒的气候变化故事

2015-05-29 11:29:03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字体

玉米粒的气候变化故事

对于现代社会,能源已经和食物一样成为维持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前些年,以索马里为中心,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之角国家所经历的大饥荒,又将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推到国际社会面前。

由于玉米在国际粮食和饲料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作为发达国家生产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更是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玉米、小麦和水稻是世界三大谷物,在过去的1万多年里,它们在全球不同地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玉米在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上虽然次于小麦、水稻,但其单位面积产量却居世界谷类作物之首。据报道,夏玉米亩产的世界纪录早就达到了1402.86千克,比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超级稻第三期亩产900多千克多了50%以上。

玉米是从原本生长在墨西哥南部的一种名叫大刍草的野草驯化而来的。在1万多年前,美洲印第安土着就有意识地收集能够为人类所食用的各种植物,并通过特殊的栽培技术将其中的一些逐步进行驯化,玉米就是最为成功的一种。

比较今天的玉米与其祖先大刍草,无论是果实的大小还是品质,都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玉米在其故乡墨西哥被认为是上帝赋予的食粮,成为墨西哥百姓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用玉米为主料制成的美食佳肴也常常是招待外国元首国宴上的主角。

虽然印第安土着人自7500年前就开始以耕作方式种植玉米,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欧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在认识美洲的同时,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也认识了玉米。玉米种子被带回欧洲,并被迅速广泛种植。大约在16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18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玉米的种植范围已经覆盖了从北纬58°至南纬40°之间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以及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的地区。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经过数千年不断改良,玉米最终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

从全球范围看,自上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包括玉米在内的谷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全球粮食储备也逐年增加。发达国家已经完全摆脱了饥饿的威胁。时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饥荒,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都大幅度减弱。与此同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帮助发达国家迅速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能源替代粮食成为全球发展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促使科学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对生物燃料有所重视。但是,在发达国家长期控制之下,全球石油价格非常低廉,而从包括玉米在内的各种植物材料中提取生物燃料的成本相对昂贵。因此,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一直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范围工业化生产阶段。

近年来,随着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而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包括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已被证实是其原因;同时,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其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导致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生物燃料的成本已经与石油价格相当,在一定规模生产时,甚至比石油价格便宜。

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对谷物的需求。在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减缓气候变化政治诉求不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国家采取对本国生物燃料生产进行补贴的政策,积极推动生物燃料的发展,投资生物能源成为这些国家的基本国策。

美国作为全球粮食的主要供应国,其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工业迅猛发展,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市场的原有平衡。美国将原本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玉米大量用于生产乙醇,添加到汽油里作为汽车燃料,以减少本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这一做法虽然部分满足了美国在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上的政治需要,更多的是从经济上为美国节约了进口石油的大笔资金。但是,其后果是近年来全球谷物库存自上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严重影响对全球那些最需要食物的贫困人群的援助。

玉米折射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只简单地考虑减排二氧化碳,而是要从全球范围、各个行业以及公平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综合思考,这也是目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难点所在。(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影响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影响计划主任特别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