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杰远:探索“互联网+医疗”

 昵称4649225 2015-06-01

    廖杰远是中国智能语音识别行业的创始人之一,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智能语音识别发明专利,亦是现在A股很火热的公司——科大讯飞的早期创始人之一。在一些人眼中,他还“创造性地将语音识别技术成功地应用在PC(个人电脑)、电信、无线网络上”。

    但现在的他,远离了当初的智能语音,创建了挂号网,并着力在市场中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比如,现在,打开支付宝、微信、小米黄页等各大平台,均能看到挂号网提供的医疗服务。

    日前,作为挂号网的创始人,廖杰远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试图从互联网的角度,再次审视目前的医疗市场,尤其是互联网医疗市场。

    “两个症结”

    创建挂号网前,廖杰远曾长期担任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负责人,拥有智能语音技术领域的多项发明专利。但人总会生病,在大城市生病,总免不了排队。

    他曾对媒体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望着面前蜿蜒的就医队伍,知道又要浪费半天时间,因为到取了检验报告出来时,又到了医生的下班时间。1岁多的小侄子早已沉睡。”廖杰远说,这种“折磨人”的看病生活,忍受了9个月的时间。

    “找熟人托关系,到最好的医院,找大专家,排长队……这些,好像已成为老百姓默认的就医‘程序’,似乎不到大医院,不找大主任、大教授,就无法放心看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廖杰远说,究其原因,造成10亿老百姓“看病难”的核心结症有两个。

    他接着说,第一,供、需信息不对称。医生和患者、医院和患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过去医院信息化都是“内部的信息化”,服务对象是医院和医生,对老百姓来说没有渠道去了解。各医院之间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百姓必须到医院里才能获取信息服务,造成长时间排队及等待、拥挤。

    “第二,医疗资源的运用不均衡。”廖杰远说,这主要体现在优势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一线城市,尤其是核心的医生资源,出现‘大专家有品牌没时间,小医生有时间没品牌’的尴尬。”他分析。

    “三个阶段”

    廖杰远说,也就是在2010年,为了给刚出生不久的侄子治病,他跑了上海、浙江、福建的多个大医院。在体验了“看病难”的问题后,身处IT圈的他,开始思考该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一般人遇到的就医难题。

    那么,到底该用什么互联网技术呢?

    他首先研究的还是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阶段性发展历史。在廖杰远看来,第一阶段是将医院的窗口外移。“以我们为例,2010年到2012年,挂号网以挂号服务作为切入口,打开了医院的内外网,把医生出诊的信息同步给百姓,再把老百姓的预约信息同步给医院。”他解释,“比如,医院原来7时30分就开始挂号,排队人员就排了好几圈,拥护的大厅几乎没有空闲的空间。后来医院设置了专门的预约患者取号窗口,让预约患者能快速取号就诊。医生也可自己调节流程列表,把控接待病患节奏。”

    第二阶段,在廖杰远看来,就是互联网促进医生资源的均衡配置。“从国内外的医疗制度的对比中,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如何将稀缺的专业资源扩大化,才是移动医疗要突破的本质。”他介绍,“在欧美国家,90%以上的首诊是由家庭医生来完成的,专科医生的患者都要有家庭医生转诊单。因此,全科医生和专科的专家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分配,这样的医疗体系很有效率。”

    廖杰远认为,互联网改变医疗的第三个阶段,是对医疗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包含医、药、险在内的整个医疗业务链效率的提升”。

    廖杰远还预计,随着互联网与医疗的进一步融合,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形成“双中心”:医院与医生并重,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并重,分级诊疗和团队协作将会成为其中的“新常态”。

    资源不均咋解决

    就中国的现状看,现在比较迫切的问题还是资源不均衡。比如,大医院人满为患,但社区医院往往人比较少。

    “挂号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首先,就是探索分级诊疗。”廖杰远说。

    据了解,从中央到地方目前都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能不能提升基层医生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分级诊疗的进展。“这个公信力,实际上就是基层医生对患者病情综合的解决能力。”廖杰远说,因此,在公司战略上,挂号网推出了“微医集团”,即倡导“团队医疗”。

    这并非无迹可循。国外,拥有120年历史的梅奥诊所,就一直秉承“团队医疗”的理念。“从根本上而言,我们要构建跨区域甚至跨学科的团队医疗,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专家的经验和基层或年轻医生时间的有效结合。”他说。

    为此,记者又询问了一些业内人士。在他们看来,“微医集团”所借助的“微医”平台,只闻其名就带有浓烈的“互联网+医疗”色彩。

    廖杰远介绍,公司的“微医平台”有两个专注点:机制创新和技术系统创新。“所以,还是得感谢互联网。通过网络,完全可形成一个新的、基于医生团队协作的、高效的就医流程。”廖杰远说,“微医集团”的进展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在发布后短短一个多月里,已经有成百上千的专家团队纷纷加入‘微医集团’”。

责任编辑:薛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