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托邦》之父受审记

 四维空间809 2015-06-01

(四维按语:法律在君主专制下,是玩于其股掌之间的尤物。)
  1535年,《乌托邦》的作者、英国前任大法官托马斯·莫尔站上了被告席。法庭的另一端,是诉讼的原告曾对莫尔又敬又怕的国王亨利八世。莫尔被控犯有多项叛国罪,然而知晓内情的人都明白,莫尔受审的真正原因,是他此前公然反对亨利八世迎娶新皇后博林的“逆鳞”之举。亨利八世为了迎娶这个女子,运用权力宣布现任皇后凯瑟琳与自己的婚姻自一开始就无效。莫尔以辞职来反对王意,激怒了亨利八世,两人从信任走向决裂。

  当时,法庭上坐着的几位法官,其实并没有资格担任审判之职,因为他们分别是新皇后博林的父亲、叔叔和哥哥。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莫尔的敌意和反感。莫尔被关押了7个星期后,庭审在威斯敏斯特宫如期举行。

  1535年7月1日,人们看到这位前任下院议长、大法官走上法庭。这已经是一个由于遭受牢狱之苦而变得虚弱、肮脏而又乱糟糟的人,孰料,他竟然还能以锋利的言辞进行论战。根据当时的法庭规则,被告有权从法官中选取几名担任自己的法律顾问。莫尔扫视了一遍法官的面孔,拒绝了这项权利。传记作家克劳福德说,这是因为莫尔这位牛津大学的法学高材生很清楚,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辩论才华,在当时举世无双;然而另一种解释可能更为可信,莫尔无法相信这些明显有所偏袒的法官能真正提供有利于自己的法律意见。

  莫尔的罪名共有四项:1535年5月7日,他拒绝承认国王的地位高于英国教会;他被监禁在伦敦塔时仍进行着叛国的通信往来;他曾将国王的《至尊法案》称为双刃剑,认为接受了它,人们保住了身体而失去了灵魂。而拒绝它,人们失去身体却拯救了灵魂;他对《至尊法案》进行了“错误的、不忠的和邪恶的”评论。

  那么,何为《至尊法案》呢?这仍要从亨利八世的离婚再娶说起。亨利八世为了迎娶博林,试图与凯瑟琳皇后离婚。然而罗马天主教会显然是反对这一行为的。于是,亨利八世一面通过法案,宣布前一次婚姻无效;另一面紧急出台一部《至尊法案》,宣布自己才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不受罗马教会的任何管辖。全民都有义务宣誓承认他的至尊地位,否则就将受到重罚。莫尔正是因3次公开宣布拒绝宣誓,而被关进了伦敦塔。

  在狱中,莫尔拒绝宣誓,但坚决不吐露拒绝宣誓的理由。这使得国王无法根据当时的法律起诉其叛国罪。一天,莫尔的同事诺福克前来探望他,劝他妥协宣誓。诺福克又道:“托马斯,我怕你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莫尔的回答成为那个时代广为流传的经典:“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级的奴隶,如果他肯付出代价,也能享有自由。”

  开庭当日,莫尔提醒法庭,在5月7日的讯问中,自己一直保持沉默,而根据英国普通法,沉默是被视为“默认”,而非“反对”的,并不能以这种“默许”为由,确认被告人的主张或观点,更不能以此为由起诉审判乃至定罪量刑。

  而他被关押期间的8封通信,都已经被谨慎的莫尔烧掉,无迹可寻。接着,莫尔反客为主,回忆了在他任职期间,是怎样为国王尽职服务的。然而他的辩驳虽然赢得局面之优,却无法改变结局。法官多次打断他的话,甚至坦言道:“诸位阁下,在这种关于法律的问题上,我们这样讯问被告,简直就相当于在请他来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为什么他是无罪的。”

  最终,法庭无视莫尔的辩驳,蛮横地宣布他犯有叛国罪,应处以死刑。

  1535年7月6日的断头台上,这位年仅57岁的旷世之才幽默地对司狱长说:“请帮我上去,至于下来,我自己安排好了。”

  次日,莫尔的头颅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听到死讯时,痛道:“他的灵魂之纯洁胜过白雪,在英国从来没有过像他这样的天才,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