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步观察综合分析 正确诊断作物病虫害

 haosunzhe 2015-06-01

盛夏已至,随着雨水的增多,作物上各种病害也将达到侵染和发病的高峰。对症下药,是综合防控作物病害的关键。正确诊断,则是关乎能否“对症”的基础。
导致作物生长异常的原因一般分为虫害、病害和机械损伤等。

一、确定是否是虫害:到田间以后首先要看看这些植株上有无害虫及其为害的表现。

1、天气相对干旱且温暖时,叶片上有由黄白色失绿斑点组成的黄斑,整个叶片僵硬或扭曲,植株生长缓慢,最好先看看叶片背面有无红蜘蛛、叶螨、白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的小型害虫;

2、气温高且闷热的环境下,作物顶端嫩叶小、黑、僵、卷,看看叶片背面有无油点,幼果上有无皴状斑块,或许是茶黄螨的为害所致;

3、植株矮小、叶色偏黄,叶片背面和正面既无害虫也无霉、粉、点状物,从植株顶端往下查看,茎秆、根部有无异常,比如韭菜、大蒜和大葱根部的蛆虫(种蝇或蕈蚊);

4、被蝼蛄为害的作物根系呈乱麻状、金针虫往往在作物地下器官上“穿、钻”成多个孔洞、蛴螬则在作物的根或地下茎等器官上“挖”成“坑”、低龄地老虎幼虫在作物幼苗嫩叶上咬成针孔状花叶、大龄地老虎幼虫往往是从作物接近地面的茎基部“下口”切断茎秆并脱离到虫穴处;

二、判断是否是机械损伤:当基本排除是虫害以后,对于机械损伤造成的异常表现,就比较容易区分了。冰雹过后的作物植株往往是枝叶破损、播种机碾压过的车辙上长出的幼苗根系发育不好而导致苗子幼小。

三、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所谓病害,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到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的侵扰,导致作物从体内的新陈代谢上和体外形态外观上出现从轻到重的异常表现。有一个病变过程。

引起作物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的大幅升高或降低、有土壤湿度持续过低干旱或长期过高的沤根、有光照过强日灼或太少阴霾、有肥害药害或缺素等等,所以,这类原因造成的病害又叫生理性病害。

侵扰作物的生物因素一般都是形态微小的病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立克次氏体等,线虫,虽然属于低等动物,但作物被线虫侵染以后也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过程,所以,生产中,把线虫也归属于侵染性生物。菟丝子、列当、槲寄生等寄生在作物的根或茎上的种子植物,也归属于作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中医断病有望、闻、问、切之说,作物诊病也有看、问、闻、培几个要领。

看:远看田间分布规律,近看病株具体表现。

一看表现异常的植株在田间的分布特点

对于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判断,首先要看异常植株在田间的分布。因为生理原因导致生长异常的植株,或整块地或几行或某一侧,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比较均匀一致。比如,久阴乍晴时作物幼果上出现的日灼,多在向阳面;玉米种肥同播导致的缺苗断垅往往成行出现。侵染性病害具有传染性,生长异常的植株往往有一个从零星几株到成片显现的发展过程。比如,作物缺氮叶片变黄时往往是成行显现,根部被病菌侵染以后的枝叶发黄则是从少到多成片蔓延。

二看植株异常表现顺序。缺氮表现的黄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缺铁则是先从顶端嫩叶开始显现。番茄黄萎病在地上部的表现有半边黄之说,感病植株要么一边黄叶一边绿叶,要么叶片的一半黄一半绿。

三看具体病状表现。作物感病以后表现出来的异常特征,叫病状。缺氮黄叶、缺磷紫叶、病毒病造成的叶片皱缩花叶、真菌侵染以后呈现的叶斑等等。

四看病部表面有无附着物(病征)。湿度大的时候,真菌性病害在已经有异常表现的作物器官正面或背面,有时候会生出粉状物(白粉、黑粉)、霉状物(黑霉、灰霉、青霉、霜霉)、毛状物(绵霉)、粒状物(黑色小粒点)等;细菌性病害往往在病部有蜡质物菌膜或胶粒、溢脓等。

问:作物品种、耕种时间、施肥浇水、用药细节、天气变化等。

1、 不同品种的抗逆性不一样,同样天气或土壤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相差较大。比如,巨峰葡萄更容易感染白腐病,霜霉病相对容易控制;叶片宽大好看的黄瓜叶片更容易感染霜霉病;膨果速度快的番茄辣椒品种在果实膨大期一旦遇到干旱很容易出现脐腐病;

2、 不同生育期的作物对某种病害的抵抗力也不一样。玉米3~5片叶时抗病力较差,很容易感染粗缩病、瘤黑粉和褐斑病等病害;早春发芽开花期和秋季果实采摘以后,果树腐烂病的症状表现最明显;

3、大量施用氮肥或频繁浇大水,虽然作物生长茂盛,但更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比如沤根、根腐病、叶霉病、霜霉病、中微量元素缺素症等等;

4、温湿光环境是作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基础,也是大多数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比如,高温高湿利于炭疽病和褐斑病的发生,阴雨咋晴易于疫病和绵疫病的出现,低温寡照高湿则利于灰霉病和菌核病的肆虐。

闻:欧文杆菌细菌性病害在作物发病腐烂的部位上往往有臭味。比如白菜软腐病、芹菜软腐病等。

培:保湿培养和镜检。

在作物感病部位表面上没有病征出现的时候,或一个新的病害刚开始显现的时候,往往很难直接诊断出其真正病因。需要在实验室内利用专业设备对感病植株的器官进行一些处理和保湿保温培养,待有霉、粒、脓等病征性物体出现以后,再用显微镜观察确定菌原性质。

随着作物种植结构和栽培措施的多样化,农田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病虫的为害日趋复杂化。准确诊治病虫害,不能仅凭经验或直接感觉去判断,需要认真系统的综合观察和分析。只有准确诊断出作物生长异常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控制病虫的为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