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知道150601:敬烟是怎样变成乡村礼仪的?

 昵称535749 2015-06-02
2015-06-01 15:05 | 凤凰新闻综合

第533期


【导语】
从今天开始,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的《北京市控烟条例》正式实施。之所以称之为“史上最严”,因为该条例可以理解为公共场所“凡是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能抽烟”,违者将被处以个人最高200元罚款。
其实,今天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里,敬烟、劝烟的行为已经越来越少,敬烟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乡村礼仪;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已经颁布“控烟令”,大多数烟民在公共场所都不会挑战“控烟令”。“控烟”已经成为一种文明的潮流,不让别人吸二手烟也是文明社会的规范。
然而,在几个世纪前,烟草刚被发现时,欧洲人把它称为“圣草”;过去几十年,吸烟也一直是“男人味”的标志;到了今天,公共场所吸烟开始是个道德问题,开始面对法律的严格管束,吸烟已经成为时尚和文明的对立面。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


●烟草仅用200年就征服了世界
烟草来自美洲大陆。据考证,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就出现了当地人用烟草驱虫的证据。今天人类能抽到香烟,最应该感谢的是哥伦布,自从这位欧洲人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开始,烟草便伴随着欧洲人的脚步传遍了世界各地。
1492年11月6日,哥伦布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个西班牙基督徒在路上遇到许多进出村落的土著人,男男女女手里都拿着一根燃烧的木棍和一些植物的叶子。他们用木棍点燃卷起来的植物叶子,用鼻孔吸取它冒出的烟雾。”
参加过第二次美洲大陆航行的西班牙传教士卡萨斯,在其著作《印第安人史》里写道:“由于吸取这种烟雾,那些印第安人肉体麻木,甚至感到醉晕,他们便不觉得疲劳。”
很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水手们,将烟草带到了欧洲的各个港口,欧洲人很快成为新的烟民。欧洲人不仅用烟草消除疲劳,更是把它当做药物。西班牙人就把烟草称为“圣草”。16世纪,欧洲将烟草作为治疗牙痛、寄生虫病、口臭、破伤风的药物,部分欧洲人甚至认为可以治疗黑死病。英国伊顿公学每天早晨都会让孩子们吸烟以躲避癌疫。烟草药用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
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中东,抽烟很快成为几乎是全人类的爱好。1575年,西班牙人带着烟草横渡太平洋,将其传入菲律宾;1590年,烟草传进日本,1600年传至澳门,1601年到达爪哇。在中国,烟草传入似乎应以澳门在1600年为最早。16世纪至17世纪,频繁的战争加快了烟草的推广和普及。
到18世纪,从马德里到马尼拉,从摩洛哥到印度尼西亚,从伦敦到北京,亚欧大陆和非洲几乎所有国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在吸烟、嗅烟或者嚼烟了。可以说,香烟仅用了200年的时间即征服了世界。


●世界各国曾普遍禁烟,但最终都走向失败
就在烟草如火如荼传播的同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也渐渐展开。只是,那时候人类禁烟的目的不是健康,而是宗教。
当烟草传入欧洲以后,欧洲宗教界——无论新教或者旧教,均从宗教偏见出发,将烟草贬为“魔鬼的创造物”,认为“吸烟者灵魂无法拯救”,始终持反对态度。1642年,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在教皇国发布敕令,将吸烟者开除教籍。
在欧洲世俗政府中,英国最早反对吸烟。1602年,伦敦大主教曾因吸烟而死,英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禁烟,并亲自撰写了《扫除烟害运动》;在德意志,各个诸侯邦国政府则认为,吸烟亵渎神灵,课以高额罚金;在瑞士,对吸烟者予以虐待,至于烈日下暴晒;1635年,法国在天主教会敦促下,法王路易十三亦下令禁止出售烟草……
而在欧洲以外,禁烟的国家也不少,日本天皇1605年颁布了禁烟令。在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611年,印度莫卧儿帝国于1617年,伊朗萨菲王朝于1628年先后禁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遇到吸烟者,即用其烟管在其鼻子上扎出一个窟窿来,以示惩罚。
在中国,烟草传入不久,明代学者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中就指出了烟草的危害。明末内忧外患,崇祯皇帝认为吸烟致人昏晕,必误国事,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颁布禁烟令。满清入关前,皇太极于1634年在沈阳禁烟,入关后,康熙年间也颁发过禁烟令。
从东方到西方,各国禁烟令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地球,但大多徒具空文,如英国禁烟令在1681年就遭到废止,烟叶这种“妖草”似乎具有攫取人心的魔力。


●尼古丁的发现,为禁烟提供了科学依据
19世纪,科学界介入禁烟运动。
1828年,德国化学家波塞尔特与莱曼首次从烟草中分离出一种有害的活性物质,并将其称为“尼古丁”。此后,“烟草无害”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直到1988年,美国卫生总监的报告首次将“吸烟”定义为尼古丁上瘾。人们吸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入尼古丁,并令其迅速进入大脑。这也解释了烟草为什么具有魔力。
不过在19世纪,人类还未能认知这些,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烟草的危害:“将一只小狗或小猫放进含有300立方英寸空气的空间里,然后将8克烟草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引入其中。一刻钟过后,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半小时或45分钟后,试验对象死亡。”
19世纪中后期,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深入研究了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并明确指出它所具有的毒性:“几滴尼古丁提取液就能毒死一条狗,0.06克就能毒死一个人。”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先后成立了“反烟协会”,美国的一些州和加拿大各州陆续颁布限制烟草的法令。


禁烟运动好景不长。1913年,骆驼牌香烟诞生,这被认为是标志着现代烟草产业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此时,恰逢一战处于胶着状态,战争让吸烟人数猛增,香烟获得了“士兵之烟”的绰号。不久之后,另一场世界大战再次让吸烟人数达到了顶峰,香烟成为了士兵的必需品。很多烟草公司免费为士兵提供香烟。战后,解甲的老兵成了烟草业忠实的消费者。
二战之后,禁烟运动继续发展。1954年,4000名英国医生开始参与一项大型前沿医学调研。20年后,他们得出结论:抽烟的后果远远超出呼吸系统所能承受的程度,长期吸烟极有可能导致平均寿命降低。
政府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参与禁烟,2003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颁布后,许多国家借鉴西方经验,相继出台“控烟条例”,例如禁止在公共场所抽烟、限制香烟广告、禁止青少年抽烟等。香港电影《志明与春娇》的背景之一,就是香港政府禁烟令的实施。当公共场所被宣布禁烟后,小巷弄堂便成了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白领排解烟瘾热络感情的聚集之地。
最重要的是现代人对烟草的态度,与18世纪的全民抽烟形成了反转——今天恐怕没有几个现代人是公开支持抽烟的。即使多年的资深烟民, 在谈到吸烟问题时,也常常会有负罪感,实在憋急了要吸烟,自己找个背人的地方解决。


●“最严控烟令”能拔掉这棵“大毒草”吗?
中国在控烟方面的努力也有些年头了。早在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等部委发布《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北京也在1995年和2008年两次出台有关“禁烟”的规定,可惜这些并没有阻挡住烟民的增长和吸烟者的我行我素。为什么控烟这件事在中国变得这么难?
首先就是烟草业的利益难以撼动。2014年数据显示,烟草行业利税超万亿,同比增长10%。在中国签署国际控烟公约以来的十余年间,全球烟草产业销量下降10%,中国却上升了41.8%,如此相较,就能看出控烟之难了。


其次,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吸烟仍是最简单有效的社交手段。你一支,我一支,在很多人看来,这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社交礼仪。在传统中式饭馆,一堆人点菜、围餐,只要桌上有超过1个的烟民,基本就会进入“散烟”的文化状态,你来我往,抽得不亦乐乎。
另外还有民意基础的问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曾在对各类公共场所是否应该禁烟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数据表明受访者大部分都支持在医院、学校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禁烟,支持率分别为85.7%、84.9%和84.4%,还有超过6成人赞成在办公室禁烟。不过在餐馆和酒吧的禁烟支持率都没过半数,酒吧的支持率最低,仅有32.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在这里禁烟。
烟草业的利益难以撼动,控烟在很多地方又缺少民意基础,这恐怕是“史上最严控烟令”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