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有262所冼夫人庙

 道场所志 2015-06-02

海南的冼庙究竟有多少座?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随着探究的深入,反而越来越像一个“谜”。作为海南最早冼夫人研究者之一,现任海南省文体厅史志办主任陈雄在其于1991年出版的《冼夫人在海南》中写道,当时所共知的有51座,分布在9县2市。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发现,冼庙数量远远不止50多座,80多座、100多座的说法均有主张。2011年,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集合陈雄、冯健英、冯仁鸿等众多冼学研究者,历时一年对全岛冼庙开展大排查,得出结论是共有262所(含与其他人物神灵共祭的)。

 
 

海南民间冼庙图谱
  对于社会历史的把握,史学界有“大历史”和“小历史”的说法。大概地说,前者可称为宏大叙事的正史,内容含朝代更替、典章制度、思想史、大人物大事件等;后者可称为局部性的日常生活史,注重习俗、观念和民间信仰等“日用而不知”层面的影响。冼夫人庙(简称冼庙)的存在,在海南,就可称为这样一种“小历史”。
  论在正史的地位,尽管曾被封建帝王册封,贵为“谯国夫人”,但冼夫人不及海瑞、丘濬、王弘诲等名士。而若说到对民间的实在影响,在海南一千多年来的历史中,恐难有一位历史名人能与其比肩。
  2014年年底,海南省报送的“冼夫人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海南,没有一位历史人物的庙宇在数量上与冼庙处在一个等级。据调查,海南全岛的冼庙有数百座,岛内市县均有分布,汉黎苗共奉,覆盖了一半以上琼岛原居民。它的分布之广影响之大,在海南民间留存内涵丰厚的冼夫人文化。
  “数”不尽的冼庙
  海南的冼庙究竟有多少座?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随着探究的深入,反而越来越像一个“谜”。作为海南最早冼夫人研究者之一,现任海南省文体厅史志办主任陈雄在其于1991年出版的《冼夫人在海南》中写道,当时所共知的有51座,分布在9县2市。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发现,冼庙数量远远不止50多座,80多座、100多座的说法均有主张。2011年,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集合陈雄、冯健英、冯仁鸿等众多冼学研究者,历时一年对全岛冼庙开展大排查,得出结论是共有262所(含与其他人物神灵共祭的)。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副会长冯所海纪录的这一调研报告也被收入陈雄在2013年出版的《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中。
  不过,陈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调研报告出来后,还有不少冼庙被陆续发现,保守估计全岛冼庙有300座以上。“海口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委会书中说有3座,书出来后我又发现了3座。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冼庙还未被统计到。”
  数量之谜这一特殊的角度,可以佐证冼庙祭祀活动在海南民间的深入程度。尽管2011年调查得出的数据已经偏少,但不妨援引一探概况。其所统计262座中,大部分集中于岛北,其中海口市达108座,其密集程度居全国第一。除海口外,密度最大的市县是定安,有46座(最新统计文昌有47座);密度最大的镇是海口琼山区的旧州镇,有27座之多。而据陈雄所述,墨桥村有6座,为村委会之最。
  部分冼庙之难以被发现,与当地有多神共奉的传统及习惯称呼有关。有些地方把冼夫人称为“圣娘”或“婆祖”,这一方面反映了冼夫人形象的深入人心,但也使冼届深居于通常“婆祖”庙中,不易为研究者辨别。仅以文昌为例,该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冯学在说,文昌47座冼庙中目前仅有3座挂的是“冼夫人”的牌名,全市最早、为县志记载且唯一保留至今的冼庙,就叫亭桥圣娘庙,除供奉冼夫人外,还供闪电火雷圣娘等神灵。
  历代不衰的崇拜热情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代,对海南影响甚大。《琼台志》、《琼州府志》等载,其于“梁大同初,请命于朝,置崖州”,改变了朝廷对海南似统非统的政策;此后又率部深入海南,平定叛乱,安抚百姓;隋高祖“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后,冯冼家族(冼夫人丈夫名冯宝)及其南越俚人开始大规模移居海南,对海南形成较为安定繁荣的局面影响巨大。
  在这一过程中,海南民间对冼夫人的崇拜逐渐确立。《琼台志》载,“夫人在梁时,儋耳(今儋州)归附者千余峒”。民间崇拜的归结就是庙宇的确立。经专家考证,海南现存最早的冼庙宁济庙,就位于儋州中和镇,建立时间在北宋以前。记者近日走访海口、文昌、澄迈、三江农场等地多所冼庙发现,其始建时间均在明清两朝。由此可见冼庙在海南的历史之长,信仰崇拜渊源之深。
  具体冼庙的建立,则往往与传说或神迹相关,这是崇拜演变为信仰观念的生动体现。如,位于海口得胜沙路的冼太夫人纪念馆,建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陈雄告诉记者,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沙滩,常为海寇侵扰,居民苦不能胜。有一年,在抗击海寇时,天起大风,把沙卷向海寇一边,民众因此得胜。他们认为这里求冼夫人保佑灵验,因此建了冼庙,并把此处称为得胜沙。
  不过,对冼庙的认同,并不限于大众层面,政治文化精英也是推动其建立的重要力量。如海口府城苍兴一都的冼夫人庙,就是明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带领民众建造的;著名的新坡冼庙(冼太夫人纪念馆)也是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梁云龙带领民众建造的;定安县龙梅村冼庙的庙碑序,就由明代进士王弘诲所写。一代文豪苏轼在谪居儋州时,就曾拜访中和镇冼庙,并留下推崇冼夫人的诗句;其后,同为宋代名臣的李光也来到这里写下《儋耳庙碑》。
  一部冼庙史,几乎相当于冼庙重建史,这是由民众的崇拜热情与乡土认同推动的。如,新坡冼庙从明万历年间起至今,就经历了6次大的重修重建,最新一次(1989年)就发动了6000多人捐资,其中包括40位海外华人华侨。“文革”后,参与文昌亭桥圣娘庙重建的村庄达56个。近30年,相当部分冼庙的重建工作,都得到政府支持。几乎每座庙宇内,都竖立了众多的捐款芳名碑。
  著名的军坡节,就是以冼庙为中心展开的崇拜活动,堪称海南民间规模最大的祭祀习俗。清咸丰《琼山县志·建置志·坛庙》载,新坡冼庙“数百里内祈祷都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如今,从农历二月初六到二月十二,参与闹军坡者高达20万人次。其他冼庙中,参与者达到数万人次的相当普遍。
  历史文化遗存丰厚
  仅就冼庙的器物本身而言,其就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意义。与其他非宗教类祭祀神庙相比,冼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相当部分构建豪华,装饰精良,古物遗存丰富,源流图谱记叙完备。
  规模宏大,是冼庙的一大特征。海南最大的新坡冼庙,建筑占地就达到27亩。海口秀英区的荣山冼庙,占地达到15亩。三江农场的冯冼太夫人纪念馆占地10亩,与此相似者众多。其规模非一般小庙可比。这些冼庙大都采取明清宫殿式建筑形式,有前进和后进,有拜亭,旁有厢房,庭院铺青石地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也有的较小的冼庙,如位于文昌东路镇的罗利冼太夫人庙,则采取了类四合院的形式,古朴简洁。
  论及古物,则丰富多样。冯所海所撰调研报告载,除前述名人词序外,海口琼山区旧州镇江前宫、临高皇桐富理冼庙和定安龙湖下市冼庙还各保存着一幅海南清代探花张岳崧题词。位于“冯氏海南第一村”澄迈县石村的冯氏大宗祠,其一进“將軍第”牌的“軍”字中间一竖通天,该村冼学研究者冯健英说,这是当年冼夫人的办公之地,“軍”字通天的意思是皇帝授予冼夫人先行后奏的权力。
  冯所海说,冼庙保存的明清古物还可分为以下几类。石类,有碑刻、人物雕、动物雕、香炉、盆槽等。金属类,有钟、香炉、八宝、武器、银神躯等。木类,有神躯、出行头牌等。布类,有锦伞、旗帜、锦旗等。此外还有冼庙专用谶诗3套。这些器物有不少保存在屯昌、临高等市县,大多工艺精良,古色古香,保留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在冼庙,仅仅从“保护侯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懿美夫人”等众多牌号,就可一窥历朝对冼夫人的册封情况。此外,这些冼庙自身也有相当自觉的冼文化记述意识,几乎每一处冼庙,都可看见其专门陈设的冼夫人文化纪事、书画及古物等,在冯氏大宗祠,其还建立了历代冯氏图谱及名人选录。冼庙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一斑。(2015年01月12日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图\记者 李幸璜 
 
冯氏宗族与海南冼庙 
海口市三江镇美敏村海南唯一有三个拜亭的冼夫人庙。 
海口市荣山村冼夫人庙。 
澄迈县老城镇石公式村将军第。  
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 
儋州中和镇宁济庙内古朴的石雕。 
文昌潭牛镇亭桥圣娘庙。
  海南冼庙中,有相当部分挂的牌名标为“冯冼(太)夫人”之庙。加入“冯”字,原因在于冼夫人的丈夫姓冯,叫冯宝,是与冼夫人共同征战及管辖古时岭南一带的隋朝将军。其后人一般沿用冯姓,繁衍流布,宗系发达,其后人对冼庙及冼夫人文化扩展至全省各地多有贡献。
  冼庙的建立源于冼夫人崇拜,这与冯冼家族对海南的功劳相关。清道光《琼州府志·沿革表》载,“梁大同中(即公元540年-541年),就废儋耳郡地置崖州,统隶于广州都督府。时儋耳归队冯冼氏千余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州。”这是海南古代设州治的起始。儋耳,即今儋州市,从史载可看出冯冼家族对其影响,这也是当地较早建立冼庙的原因。海南现存最古老的冼庙即为当地中和镇的宁济庙。
  关于冯氏宗族与冼庙的关系,有一处地方不可不提,此即为澄迈县的石公式村。此村位于县北,是老城镇辖下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村,现有人口1600余人(含外出),均姓冯,号称“冯氏海南第一村”;因历史悠久文物丰厚,于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名村第一名。
  冼文化研究者冯所海研究认为,梁大同中,冯宝与冼夫人奉旨率军前来海南,就是从石公式湾(今称澄迈湾)登陆的。他和另一研究者冯仁鸿都认为,冼夫人是在此村或邻近一带去世的,后来才迁葬其家乡广东电白。
  此村冯氏大宗祠(冼庙)的建立,就与此渊源相关。庙中同时供奉冼夫人和冯宝将军,为别处冼庙所不多见。据介绍,现今所见宗祠为清光绪年间所建,但冯所海与冯仁鸿研究称,其前身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现存建筑为三进格局,中为“将军第”,号称冼夫人驻军办公之所;后为“谯国殿”,供奉冯、冼二雕像。
  此庙铺陈,有较为详细的冯氏族谱。研究者称,冯冼二人即为入琼冯氏始祖,冯氏在琼分布,是经由此地流传开来。冯仁鸿在《冼夫人与冯氏海南第一村》中称,冯冼二人之子、孙、曾孙等都曾入琼,影响甚大。清光绪海南《冯氏家谱》称冯知载(曾孙)是“任官于琼,立籍于琼,聚族于琼,归终于琼”的冯氏之祖。冯所海说,基于石公式的海南冯氏在1000多年中,蕃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较大的宗支有:北部冯进勇宗支和冯元宗支、东北部冯文俌宗支、东部冯从美宗支和冯光地宗支、东南部冯光进宗支、西部冯宾王宗支、西北部冯文杰宗支。
  冯氏所到,也推动了冼夫人文化及冼庙的传播设立。在位于海口三江农场的冯冼太夫人纪念堂(俗称美敏庙),笔者看到,该庙一至八届理事会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冯氏人员。其他各庙,管理机构成员或负责人大部分由冯氏家族成员构成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历次各大冼庙的重建捐资者中,冯氏后人也往往是其主力军,其中不少是海外华侨华人。
  由此自然不难推测,对冼夫人及冼庙进行历史文化研究的行列中,冯氏队伍兵强马壮。2011年,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集结各路冼学专家对全岛冼庙进行调研,所撰报告中所列举的24人中11人为冯姓,不少人驾车寻访,日夜奔波。在海南,尽管文昌市冼庙众多,但几乎全部长期“隐姓埋名”,没有被发掘出来。为此,冯学在等人从2013年开始就积极寻访鉴别,开始给“无名”的冼庙挂牌,并于2014年4月推动成立了文昌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开始进行集中的研究整理。
  “现在文昌47座冼庙中仅有3座完成挂牌,很多都比较小,少有人知,所以我们的工作计划也很庞大,”冯学在说,“冼夫人文化事业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每天都在做和冼夫人相关的事。”他的精神,也是众多冯氏后人的写照。
  链接
  现存最古老冼庙
  宁济庙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儋州志》称其“自唐末已立庙。” 宋绍兴年间,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名其庙为“宁济”,宋高宗赵构亲题庙额诰。千百年来,宁济庙几经重建,至今香火长盛。现存的宁济庙为1920年重建。庙里建有大殿堂、八角亭,庙大门雕梁画栋。庙前,九具石雕人像跪立于影壁墙。这是全省唯一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冼庙。
  最大冼庙
  海口市琼山区新坡镇的冼太夫人纪念馆,建筑占地达27亩,为全省冼庙之最。其由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梁云龙带领民众建造,历经6次变动或重修。为三进建筑,主体取明清宫殿式形式,旁有厢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海口的冼夫人文化节就在这里举办。这里军坡节的祭祀活动也为全省之最,现参与人数已达到20万人次。
  三江冯冼太夫人纪念堂
  位于三江农场,俗称“美敏庙”,占地10亩,建于明朝。此庙特色在保有圣旨牌,有3个拜亭,冼夫人雕像所骑之马为白马,据说是为复原历史。其管理人员均岁70,也堪称一大特色。
  冯氏大宗祠
  位于“冯氏海南第一村”澄迈县石公式村,部分研究者认为其系冯宝冼夫人夫妇登陆海南驻军办公所在地。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前身或可追溯至隋唐。其第二进“將軍第”牌的“軍”字中间一竖通天,据说是皇帝授予冼夫人先行后奏权力之意。有人认为此村是海南冯氏宗族发源地,因此列有较为详尽的冯氏家族图谱。 (2015年01月12日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冼夫人:巾帼英雄第一人 
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内的冼夫人画像。
海口荣山村冼夫人庙壁画。  
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牌匾“一代英风”。
  “冼夫人信俗”是民间纪念冼夫人的传统节日,从唐代沿袭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也是海南“军坡节”的源头,而“军坡节”的主角冼夫人更是被周恩来称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冯冼联姻,历事三朝
  冼夫人(约512—602),本名冼英,系高凉(今广东高州)人。冼氏家族世代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隋书·谯国夫人传》)冼夫人从小就贤明多智,跟随父母抚控部众,甚至还通晓兵事,亲自披挂上阵,压服诸越。她还意识到不能一味用军事高压的手段,屡屡规劝亲族善待部众,因此以信义而被乡邻认可。冼夫人的兄长冼挺担任梁州刺史倚势侵凌别的州县,百姓深以为苦,冼夫人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谏,最终使其弃恶从善,“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罗州刺史冯融由于系外族迁入,往往出现“号令不行”的局面,为了稳固本家族在岭南的地位,听闻冼夫人的才识,便让儿子高凉太守冯宝于大同元年(535年)娶其为妻。这场具有相当政治考量的联姻成功造就了冯冼家族几百年的辉煌,同时更有大功于中华民族的内部融合。嫁入冯家后,冼夫人特地规约本族部众要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依礼行事。她还经常和冯宝一起处理诉讼纠纷,即便是亲族犯法也绝不徇私,因此在当地树立了威信,“政令有序,人莫敢违。”冼夫人的远见卓识更是体现在几次参与镇压反叛的事件中。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反复无常、后又投降梁朝的大将侯景在寿阳反叛梁朝。在勾结内奸的基础上,侯景很快渡过长江,将梁武帝围困于建康台城。广州都督萧勃征兵前往勤王,但是高州刺史李迁仕却占据军事要地大皋口而称病不出,私下却召集冯宝面商出兵之事。冼夫人仔细分析时局后,极力劝阻冯宝,认为这是一场骗局,目的是将他作为人质胁迫一起造反。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李迁仕公开造反,派遣骁将杜平虏率军进驻灨石,与侯景遥相呼应。冼夫人建议采取攻其老巢的做法,选择李迁仕作为进攻对象,采用麻痹战术,由她代替冯宝率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装作前往犒劳兵士,出其不意发动攻击,结果大获全胜,李迁仕败走。冼夫人率军与长城侯陈霸先会师,进而判断其非寻常人,定能平定侯景之乱,建议冯宝主动进行交往。果然,陈霸先很快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逐步控制了南梁政权,并于太平二年(557年)代梁称帝,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
  永定二年(558年),冯宝去世,岭南大乱,百越无首,相互劫掠,冼夫人以自己的威望聚集部众,成功安抚,使得境内数州安然无事,儿子冯仆年方九岁,被陈武帝拜为阳春郡守。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并引诱冯仆参与行动,冼夫人坚决发兵征讨,最终剿灭叛乱,冯仆因为母亲的功劳而被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而冼夫人也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在陈朝灭亡,隋朝取而代之后,岭南并未归附,诸郡共同尊奉冼夫人,称之为“圣母”。冼夫人念念不忘陈朝对于冯冼家族的恩德,将隋军阻止于岭外。隋朝晋王杨广让陈后主亲自写信给冼夫人,“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附上当年她献给朝廷的犀杖和兵符。冼夫人在验明信物,确信陈朝已灭亡之后,“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然后率众归顺隋朝。冼夫人被隋朝册封为“宋康郡夫人”,后又因为平叛王仲宣被封为谯国夫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91岁,朝廷谥其为“诚敬夫人”。
  维护统一,多次平叛
  传统道德观念下,相关人物在改朝换代后迅速向新朝效忠,常被讥为“朝秦暮楚”的失节者、降臣、贰臣、风派,深受诟病。如五代时宰相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系官场“不倒翁”,士人不齿,至今仍受史家非议。冼夫人先嫁于梁,再受宠恩于陈,后又忠心为隋服务,历仕三朝,陈帝、隋皇对她却很敬重,后世史家从无人非议,甚至当代人也对她赞赏有加。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冼夫人能够顾大局、识大体,始终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是民族融合大家庭中少数民族的一面鲜艳旗帜。
  在南梁时期,侯景叛乱,将梁武帝围困于建康台城并导致其活活饿死。冼夫人和丈夫冯宝联手将岭南支持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打败,并全力支持有勇有谋的长城侯陈霸先,为最终平定侯景之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冼夫人因此被封为保护侯夫人。这是她第一次公开以武力参与朝廷平定叛乱。
  冯宝去世后,正值盛年的冼夫人一方面训导子孙,并以其高超政治才华稳定了岭、海局势。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将冯仆召至高安,引诱一同叛乱。冯仆紧急遣人告知母亲。冼夫人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家做忠臣至今已经两代了,不能因爱惜你就有负于国家。”果断派兵拒敌于境外,并率百越诸部与朝廷派来征讨的将领章昭达内外夹击,最终使欧阳纥军溃被擒。冯仆母子因此得到陈朝册封,冼夫人还被赏赐绣幡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
  隋代陈后的开皇九年(589年),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将领王仲宣造反,岭南不少部族首领起兵响应。叛军将隋使韦洸围困于广州,并驻军于衡岭。冼夫人派遣孙子冯暄率兵救广州,冯暄与王仲宣的部将、泷水(今广东罗定)豪门陈佛智关系亲密,因此按兵不动,贻误战机。冼夫人发现后大怒,派人将冯暄抓起来投入州狱,改派另一孙子冯盎出讨叛军,将陈佛智斩首,最终与官军会师,从而击败王仲宣。她还不顾年事已高披甲上马,带领部众护卫隋使裴矩巡抚各州县,恩威并用,岭南诸位首领皆来参拜。冼夫人让他们继续统领旧部,岭南就此安定下来。隋文帝杨坚因此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冯暄,拜为罗州刺史;并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始终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选择判断时局的出发点,并以此教导子孙后代,因此她的举动能够被历朝历代所接受。她将梁、陈、隋三朝所赐礼品分三个仓库保管,逢年过节,总要将它们取出展示在庭院中,并对子孙们说:“你们应当尽心尽力辅佐朝廷。我先后侍奉三个朝代,就是致力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我之所以将历朝皇上的赏赐保留下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常思忠孝之道。”这一方面体现冼夫人借用中央政权法统很好地维护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彰显她心中最大的伦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请置崖州,巡抚海南
  由于经济落后,地方偏远,孤悬海外的海南往往被封建统治者所忽视,或因力不从心,只能进行象征性管理,因此许多时候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冼夫人一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己任,自然会把眼光投向素为中原政权所忽视的海南。
  据载,梁大同(535—546)年间,因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州。”这里所说“州”即崖州。这是冼夫人为海南、为国家所作的政治贡献中功劳卓著的一件事。自从汉朝贾捐之罢弃珠崖之议后,海南基本属于自治状态。冼夫人看到问题实质,请求朝廷在海南设置崖州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无疑是有着战略眼光的。据考察,冼夫人是建议以先前废弃的儋耳郡置崖州,州治义伦(今儋州市三都镇旧州村),统于广州都督府。这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的崖州。后来的崖州先后迁于岛北琼山、岛南振州(今海南三亚),有别于冼夫人时代的崖州。
  除了寻求中央政权对海南的行政管理外,冼夫人作为岭南的实际管理者,还多次巡抚海南,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安定团结。有学者考证,冼夫人至少来过海南四次。隋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后,还允许她“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使得她在实施对岭海的管理上具有相当的自主权。以一巾帼而开幕府,在中国史上实属罕见。隋朝委派赵讷为番州总管,管辖岭南事务,但是赵讷贪虐害民,激起民变,冼夫人派遣长史张融上书朝廷对其予以惩处。隋文帝特地降敕委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顾年高,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圣旨,四抚百越。她以“圣母”之威望,所到之处无不降附。隋文帝有感于冼夫人的安抚之功,特地赐她临振县(今海南三亚)汤沐邑一千五百户,孙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这样使得琼南乃至整个海南实际属于冯冼家族世袭领地。冼夫人对海南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和宋朝敷以文教的苏东坡合称海南文武双璧。千百年以来,冯冼家族逐步散居海南各地再无昔日的辉煌,而人们对冯冼家族的记忆则主要是集中在恩德无限的冼夫人身上。
  今天海南岛民间主要的节日——“军坡节”就是纪念冼夫人的。据统计,在海南各地奉祀冼夫人的庙宇最多时达到二百余座。这些庙宇,有的直称冼夫人庙,有的则称宁济庙、柔惠庙、慈佑庙等。冼夫人在海南有很多尊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圣母娘娘、清福夫人、懿美夫人、正顺夫人、梁沙婆、儋耳婆等。而这正体现了冼夫人在民间的生命力!
  冼夫人一方面维护岭南平安,促进部族和睦,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坚持国家统一、平定叛逆、惩治贪虐。她智勇双全、恩威并用、仁义爱民,使得她不仅在海南历史上成为重量级人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是无可争议的巾帼英雄。(2015年01月12日海南日报文/曾庆江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冼夫人留下的历史疑团 
海南澄迈县海边的冼夫人墓。  
儋州中和镇传说冼夫人的军队当年留下的养马槽。 供图:陈雄 蔡英伟  
传说冼夫人当年发动神兵神将迁建的中和古城。
  由于冼夫人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有关记载她的资料非常有限,尤其是关于她在海南的资料更少,再加上南方天气潮湿,风化严重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能留下的资料有如凤毛麟角。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历史疑团,也给学术界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争议,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来验证。
  冼夫人来过海南吗
  关于冼夫人来海南的问题,民间普遍传说她曾来过,并有不少民间遗留物作“佐证”。但是不可否认,至今尚没有见到更确切具体的史籍记载,使之成为那些认为冼夫人未曾来过海南的人的借口。
  不过大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推论的方式论证她肯定来过海南,理由超过十条之多。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有三:一是最具权威性的《隋书》载明冼夫人“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而崖州(海南)正是她所辖的十余州中的其中一个,她不可能恰恰漏掉此州。
  二是海南最早的志书《琼台志》上记载:夫人在梁时,儋耳归附者千余峒。及没后,于儋又有移城之功,故唐、宋来州人庙祀之。
  认为如果冼夫人没来过海南,又哪来“于儋又有移城之功”呢?迁移一座城,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事情,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首先,必须要征得当地官民的同意,顺应民意;其次,迁到何方才合适,又要认真组织论证,组织征地;再是,钱从何来?劳力从何来?也要认真筹划。如果不是当地官民信服的,有威望的人,不是深入了解,并具体参与筹划,而只是在大海彼岸指手划脚的人,当地官民会轻易响应、迁移一座城吗?
  第三条理由是,从汉代设置郡县到废郡县的政治背景可知,在海南设置州郡并非光靠一纸空头圣旨就能万事可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武力,封建势力在海南的统治是不可能存在和维持下去的。《琼台志》卷三载,汉武帝征服海南后,“且不能禁制,反乱连年,兴兵攻击,将帅士卒死者万以上,而费用三万万余,卒无成功。元帝初元三年,甚至弃罢郡县。”
  580年后的梁朝要在海南建崖州,同样需要武力征服。而在当时,只有冼夫人有这个威力和义务。因此,她带兵来海南建州郡和巩固她所建的州郡是非常可能的、必然的。与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所不同的是,她身为百越首领,在处理海南民族问题上更有经验,更加稳妥,既用武力,又施恩泽,善恶分明,恩威并用,因此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冼夫人在海南建州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具体细致的工作,那么,这个功劳应当是算在朝廷份上,算在批准海南建州的梁武帝份上,为什么海南人民偏偏把此殊勋记在一个邻郡的妇女身上呢?
  与冼夫人相关的诗作与地名争议
  在文学方面,关于苏东坡咏冼庙诗,海南民间传说是苏东坡在海南拜谒儋州中和镇冼夫人庙后留下的诗作,明正德《琼台志》上也有记载。而高州民间却传说是苏东坡被贬海南遇赦北归时,前往瞻仰高凉山冼太庙并题写此诗。电白民间则传说是苏东坡当年从古驿道经过霞洞浮山之阳谒诚敬夫人庙时所作。但学术界多数还是比较倾向于在海南所作的说法。
  在地名与冼夫人关系方面,保亭的来历,民间传说是当年为了纪念“冯公宝”,而在他扎营过的地方建一个纪念亭,后来这个亭逐步发展为人们相约聚会、交换物品的地方,最后发展成为街市。地名也从“宝亭”变成了“保亭”(同音)。但由于历史上对海南有过贡献的外来“冯公”有两个,一个为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另一个为清代名将冯子材,因此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冯公,也有可能是指冯子材,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信?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历史证据。民间倾向于冯宝的理由是,如果是为纪念冯子材,那么这个冯公就应称为“冯公材”,这个亭就应称“材亭”而非“宝亭”。
  冼夫人寿数几何
  关于年龄问题,由于《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权威正史都没有具体载明,目前学术界只能大约推断出一个相对可信的年龄。史书只记载两个大约时间,一个是“仁寿初卒”,这个好推定。因为仁寿年号一共只有4年(601-604),既然是“仁寿初”,不是第一年就是第二年,不可能是后两年,因此误差不会太大。争议较大的是根据史书记载冼夫人与冯宝结婚的时间为“梁大同初”带来的推论。梁大同一共有12年(535-546),前三年都可算是初年,问题是她结婚时多少岁没有记载,因此造成的推论就有多个版本。《大清一统志》、《高州府志·列女》、《粤东笔记》、《广东新语》等史志均记载冼夫人“仁寿初年八十卒”。清咸丰年间,茂名县拔贡谭应祥在《冼夫人年谱》中记载“梁天监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生于丁村,仁寿二年正月十八日,夫人寿终于出兜之原,寿九十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她的生日和忌日,并被普遍认可。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冼夫人》一文,他认为:“冼夫人的生卒年都不清楚,只知道她于梁大同初年(535年左右)结婚,陈永定二年(558年)她的丈夫冯宝去世,儿子冯仆才九岁,隋仁寿初年(601年左右),冼夫人死,存年当在八十三四岁左右(518—601?)。”海南琼海籍的历史学家王兴瑞则推论冼夫人存年九十三岁。此外,还有82岁,96岁等等推论。
  目前,广东的电白县采用80岁说(522年生),高州市采用90岁说(513年生),阳江市采用93岁说(510年生)。但这三个地区纪念日是统一的,即农历十一月廿四为生日,正月十八为忌日。
  冼夫人出生地和安葬地
  关于冼夫人故里问题,电白、高州、阳江三地之间争议更加激烈,这同时也说明,三地人民都非常热爱冼夫人,一千多年来痴心不改。
  冼夫人具体是哪里人?国史记载很简单并大体相同。《隋书》曰:“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北史》载:“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资治通鉴》载:“高凉冼氏,世为蛮酋,部落十余万家,有女,多筹略,善用兵,诸洞皆服其信义,融聘以为宝女。”
  如果查地方志,则又说法不一了。《广东通志》明代版还是引用国史的说法,到了清道光版电白县条下就明确写云:“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目前所见最早具体载明地名的是明万历《高州府志》,其“电白县”条下曰:“冼夫人庙,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
  清代范端昂撰《粤中见闻》和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均载“冼夫人,高州人,身长七尺,兼三人之力。”而现代辞书《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辞海》冼夫人条中则载其为“今广东阳江西人”。由此可见,在学术界争议也是相当激烈的,他们各执一词。如高州说者认为,高凉郡名来源于高凉山,查地理志,只有现高州市有高凉山,电白、阳江都没有此山名,因而不争自明。特别是他们强调,冼夫人是高州良德人,逝世后“高州城北五星归坟”即现在长坡镇的冯婆岭,从当地冯氏族谱中可查。而丁村既无冯姓,也无冼姓,怎能说是丁村人呢?阳江说者认为,冼夫人生活的年代,高凉郡在今阳西县,高州、电白均不在高凉郡内,这还用争来争去吗?
  电白说者认为,《隋书》撰写时高凉郡已含电白、高州,站在朝廷的角度,当然是用现名而不会用古名。高凉郡后来改称高州府,辖地与大高凉郡相同,现阳西县、电白县和高州市都在其内。因此,史志中所载的高州,并不排除电白,就像北京人有时也称电白人为广东人一样,并不奇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白说者反驳,冼夫人死后葬在娘家,这是高州说阳江说者也承认的。虽然阳江、高州、电白三地都称其有冼墓,为什么唯独电白冼墓被列为省保国保单位,而阳江、高州的冼墓连省保也没有呢?丁村冼姓于唐代避祸搬迁,这是当地人都知道的,不能以现状否定过去的事。
  在海南,也有传说冼夫人是在最后一次巡视海南的途中逝世的,仙逝地为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联星卜口村,安葬地在今澄迈县老城镇的海边。质疑的是认为冼夫人没有来过海南的人,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彼因,何来此果呢?
  目前情况是,2002年,广东省公布电白山兜隋谯国夫人墓和娘娘庙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山兜冼墓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此墓等级很高,值得保护。2013年,此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相信随着此墓的考古发掘,以上争议的问题将会在证据面前得到解决。(2015年01月12日海南日报文\特约撰稿 陈雄 
 
诗文志书中的冼夫人—— 
冯冼古烈妇 英名永流传 
1981年广东女画家关曼青创作出的冼夫人国画像。 
《冼夫人在琼研究文选》封面 
《冼夫人连环画》封面   
  从冼夫人逝世(约公元602年)至今,一千多年来,记述冼夫人事迹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从没间断过。这些作品不断演绎,以各种体裁和形式出现,丰富了冼夫人文化体系,使冼夫人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隋书》 收录最早记载冼夫人文字
  唐武德五年(622),《隋书》开始编撰,距冼夫人逝世仅约二十年。《隋书》中的《谯国夫人传》,是现存可考全面记载冼夫人生平业绩最早的文字,是历代海内外学者研究冼夫人的权威史料。文中对冼夫人与海南岛的关系记载有:“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明确地传递了两条信息,一是海南岛在历史上与冼夫人的关系是密切的;二是冼夫人跟以往的统治者不同,由于她非凡品德的感召,以至于汉代千军万马也征服不了,“霸蛮不羁”的千余峒俚獠主动归顺。自此,海南真正成为“王土”,百姓成为臣民。海南民众与中原统治者的政治关系开始理顺。
  《隋书》共85卷,包括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由魏征于武德五年(622年)开始组织编撰。魏征20岁时,冼夫人还在世,因此他对冼夫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冼夫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她的历史贡献颇为熟知。《隋书》卷八十《列女篇》共记载了15位妇女名人。《谯国夫人》列居第五篇,仅次于两位公主(兰陵公主、南阳公主)和两位王妃(襄城王恪妃、华阳王楷妃),是当时除了皇亲国戚后排位最高的妇女。全篇共2000字左右,记述了冼夫人一生的主要事迹,不加一句评说。
  冼夫人逝世后不久,隋朝灭亡,唐朝建立,魏征受朝廷之命,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组织编写《隋书》,写冼夫人,写作立场应该说是颇为公正客观。
  苏东坡:
  最早歌颂冼夫人的诗人
  北宋时期,苏东坡贬琼居昌化(今儋州),期间曾经拜谒中和冼夫人庙,写有《和陶拟古·咏冼庙》一诗: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犦牲菌鸡卜,我尝一访之。/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
  这是迄今所知在中国诗坛上第一首歌颂冼夫人的诗,成为海南岛本土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冼夫人的珍贵文学遗产。该诗载于明代正德《琼台志》。
  最早褒扬冼夫人的
  后世皇帝及本土文学
  南宋绍兴年间,应贵州教授羊郁(儋州人)请求,宋高宗赵构(1107—1187)赐封儋州中和冼夫人庙为“宁济庙”,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并亲题庙额,诰曰:
  儋耳在海岛之中,民黎杂居,厥田下下。弥寇攘之患,格丰登之祥,惟神之功,宽朕之忧。顾未加擢第,阙孰甚焉。其改为小君,易二百年之称号。尚凭宠命,弥广灵厘。
  称海南岛能有安定繁荣,是因为冼夫人的威望和神力庇护。这是首次由后世皇帝褒扬冼夫人的御书。皇帝的敕封题诰和文人的诗文传颂,提升了冼夫人在海南的声望,推动海南各地立庙祭祀冼夫人的热情。南宋名臣李光所撰《儋耳庙碑》,记载了时人祭祀冼夫人的盛况:“夫人生有功于国,没能庇其民。天有水旱,民有疾苦,求无不应。每岁节序,群巫踏舞,士女軿辏,箫鼓之声不绝者累日。自郡守已下,旦望朝谒甚恭。”
  明清时期是海南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官府、民间和众多登上仕途的读书人推崇冼夫人,推动了海南民间冼夫人信仰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官府、士人借助盛世修史的机会,把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功绩载入志书。现存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万历《儋州志》以及清代的大部分县志均有冼夫人的记载。
  另一方面,本地名流贤达也借老百姓热衷修庙的机会,热情为乡民撰写纪念和歌颂冼夫人的诗文楹联和铭记等,增加了各地冼庙的文化含量。如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诲(海南定安人)为定安县冼庙撰写的庙碑序及题诗最为知名。他的《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序》,记述了海南北部冼庙存在的情况及主要活动方式:“憔谯国夫人之庙,海南北在在有之……,每令节届期,即云集飚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者。”可见,祭祀冼夫人的“军坡节”活动形式渊源久远,早在明代已经盛行。王弘诲还在《庙碑序》后题了一首铭诗。他是目前所知记载海南“军坡节”和以诗歌歌颂冼夫人的第一个海南文人。
  日本侵琼日期,东京帝国大学学者小叶田淳研究考察海南历史,他在《海南岛史》一书中,也对冼夫人很高的评价,把冼夫人的时代称为“海南岛的黎明期”。成为第一个高度评价冼夫人的外国人。
  冼夫人研究的现代演绎
  解放后,冼夫人的宣传和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文学演绎的种类更多,内容更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按时间分,出现过三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的《冼夫人》为代表。该文章发表在1961年1月14日《光明日报》上,介绍了冼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该文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不久与冼夫人相关的考证文章、文艺作品等相继出现。遗憾的是,这个刚刚兴起的宣传研究高潮被“文革”冲断了。
  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风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980年,陈风贤发表了长篇论文《试论六世纪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从政治角度介绍和评价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促进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不可估量有历史作用。1981年,海南师专印发了黎国器和陈雄创作的海南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冼夫人题材的琼剧文学本,这也是解放后在海南本土上发表的第一篇正面肯定冼夫人的文学作品。美术界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1981年,广东女画家关曼青创作出了第一张冼夫人国画像。
  1983年12月2日至9日,解放后第一次跨省区的冼夫人研究学术交流会在茂名海南等地召开,使这一时期冼夫人的研究发展到了顶峰。
  1980年代末,武汉电视艺术中心率先决定将文新国、钱五一合编的电视文学剧本《冼夫人》搬上电视屏幕,作为向建国40周年献礼剧目。该剧请海南黎族姑娘谭晓燕主演冼夫人,采用海南场景、黎族服装道具,拍成七集连续剧,一举获得成功。1990年该电视剧获全国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等奖。
  此后不久,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介绍和研究冼夫人与海南关系的专著《冼夫人在海南》。海南民间雕刻艺术也在这次改造中得到突破,依据民间传说,为新坡创作出了第一尊冼夫人骑马石雕像。此后,岛内多座冼庙也相继竖起了冼夫人骑马雕像,巾帼英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个高峰出现在2003年,琼山市并入海口市。海口继续举办第二届“冼夫人文化节”,并一直沿袭下来,至2014年,一共举办了十三届。主办者巧妙地把民间文艺与现代文艺相结合,使冼夫人题材的文学演绎找到了新模式,得到新扩展。
  2003年2月6日,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被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01月12日海南日报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