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三)

 昵称122638 2015-06-02

 1、以前是一元化,穿衣是短的在里面,长的罩在外面,颜色是清一色;如今多元化,花色繁多,式样不一,穿着是长的在里面,短的在外面,裤衩在最外面。什么都在变,只有变是永远不变的。所以,人不能僵化,思想观念和审美都要与时俱进。

 2、父母养不活孩子,而将其送人,儿女长大后不愿意认亲生父母。从父母角度看,是为儿女找一条活路;从儿女角度看,宁愿饿死,也不愿失去父母,失去亲情,真是理有八面。

 3、俗话说,生不亲,养得亲。是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遇到孩子过继的情况,生身父母虽有血脉之亲,但很多情况下最终亲情是会被割断的;而领养的父母,虽无十月怀胎的生身之恩,但养育之恩是胜过生身之恩的,也就是所谓的“养得亲”。这里面有道理可说。俗话不是说“有奶就是娘”吗?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真理。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被领养的孩子,常常不愿意认亲生父母,不能原谅生身父母把自己过继出去,甚至记恨终生。

 4、孩子往往在自己嫡亲父母身边是常常撒娇的,而在领养父母身边却常常是用自己的加倍劳动讨得父母的欢心。所以有一些被领养的孩子内心是有亲情缺失感的。在内心羡慕身边的伙伴有亲生父母时,常常伴随着对自己亲生父母的恨意。然而,这些孩子比生活在亲生父母身边的孩子往往表现得要懂事些,要成熟得早些,乖巧些,劳动观念也强些,没有那么多的依赖性,也没有那么骄娇二气。

 5、在母亲面前,不管你有多大,永远都是孩子。你官再大,身价再高,母亲也在亲友邻里面前称呼你的小名。就因为,你永远是她身上落下来的一块肉。
 

6、父母对子女的爱,要平等。家庭是讲情的地方,最怕用情不均。偏爱会导致子女之间的隔阂,也会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

7、情感是需要体验的。情感不丰富,不细腻,或情感缺失,往往是由于自身没有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因此,经历越是丰富,内心越是强大,感情就越是丰富,越是细腻,也就越是懂得怎样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

8、你若爱他,就爱他的缺点。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化脓的疮疖,在情人眼里成了盛开的桃花,爱而不知其丑了。这是感性的爱。其次,优点人人都喜欢,都容易接受,无需大爱,唯有那缺点,缺乏包容心,缺乏大爱,是很难接受的。其三,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行事的,他人不一定事事都顺着你,迎合你,一件本不算有什么过错的事,你可能就不能接受,甚至在你看来是大逆不道。你若不爱他的缺点,又如何谈得上是爱他。第四,人无完人,是人就有缺点,你若不能包容他的缺点,又如何谈得上真爱他。基于上述几点,待人不能求全责备,并且,你若爱他,就要胸怀宽广的接纳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缺点,甚至爱他的缺点,当然,也包括艺术地帮助他改正缺点。
 

9、爱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爱纯粹是一种感情,不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考量的。恋爱中的人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痴迷,就是他们不从理性角度思考。 在这一点上,女性表现得更为特别。

10、溺爱孩子的,母亲多于父亲;苛责孩子的,父亲多于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总是从情感出发,而父亲多从理性出发。母亲的爱有些泛滥,而父亲是有原则的,有底线的。母亲爱得细腻些,父亲爱得粗糙些。父亲把握方向,注重未来,母亲看重眼前,关注衣食住行。所以,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多于父亲,好感自然也多于父亲。“宁要讨米的娘,不要做官的爹”,这俗话就是明证。

 11、宽容是难得的美德。所以我们修身提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人之常情却往往是宽容自己就如苛责别人一样来得很容易。这恰恰就是宽容难得而加以提倡并且视为美德的原因。

12、一般来说,没有生育和领养过孩子的人,都把东西看得比较重些,也相对的刻薄些,小气些,狭隘些。这里面有道理可讲:生养孩子的人,他对于付出习以为常,且常常以奉献为乐。另外,孩子常常糟蹋东西,食物啊,玩具啊,家具啊,文具啊,他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所以他们宽容些,大度些,豁达些,慷慨些。

13、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家庭是讲情的地方。这从一个故事可以得到验证。母亲往往偏爱男孩子,往往少给或不给女孩子零食,理由是你是姐姐,要忍让;父亲看到了妻子不给女儿零食,就说:“她总是大些,你就永远不给她吃了不是?她也是孩子啊!”女儿听了,不知心里有多热乎,比吃了蜜还甜,从此在内心深处女儿对父亲多了数重爱。这就是女儿是父亲的贴心棉袄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