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我读《论语》——《论语》详解2.23

 娜sky 2015-06-03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于夏礼[2],所损益可知也[3]。周因于殷礼[4],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5],虽百世可知也[6]。”

【注释】

[1]世:朝代。也: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2]殷:商朝。因:沿用。夏:夏朝。礼:指国家的制度法规等。

[3]损益:增减,局部修订。

[4]周:周朝。

[5]其:如果。或:有。继:承接,指取代。

[6]虽:即使。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能够预知吗?”孔子说:“商朝沿袭了夏朝的礼制,在其基础上有所新增或废除的情况能够知道;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礼制,在其基础上有所新增或废除的情况能够知道。如果有取代周朝的,即使经历百代,也可以预知他们的礼制沿革情况。”

【讲解】

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政治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是礼制的草创、发展和完善时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礼的创建或修订者。由于三代的社会政治模式是类同的,所以前朝的礼制对于后来的朝代在主体上都是适用的,新朝的统治者只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一些局部的修订就可以了。经过历次修订,看来西周时期的礼制已经臻于完善。《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于西周的礼制建设是颇为赞赏的。


社会是发展变化着的,所以礼制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调整。一个新朝代往往要先沿用前朝礼制,然后再作出局部的增损。朝代可以翻天覆地,礼却不可能脱胎换骨,所以孔子才很自信地说“虽百代可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