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7:诗歌鉴赏(第04期)-2015年高考冲刺之名校精选精练

 许愿真 2015-06-03

专题7:诗歌鉴赏(第04期)-2015年高考冲刺之名校精选精练

专题7:诗歌鉴赏

三十七、(15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7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分)                                                            

77.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 (4分)

                                                        

三十八、(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78. 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79.这 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十九、(15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8分)

小重山【注】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 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 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 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0.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81.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分)

四十、(15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 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 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82.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

83.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四十一、(15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后面题。

浣 溪 沙

苏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 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85.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四十二、(15届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 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86.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87.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四十三、(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文后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8.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答:                                                                                        

89.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感。(6分)

答:                                                                                        

四十四、(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 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90.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1.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四十五、(15届贵州师大附 中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①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佳人:知心朋友。

92.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四十六、(15届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94.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 绘了怎样的画面?请 简要赏析。(5分)

95.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四十七、(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岭南江行④

柳宗元

瘴江②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睛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 作者因谗被贬柳州。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 为瘴江 。③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 物。④飓母:飓风来临前 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

96.请简要分析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意象的共同内涵。(5分)

97.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四十八、(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1)

张先

巴子( 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9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99.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 ”一句的妙处。(3分)

100.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备战2015年高考百题精炼系列(四)

 

三十七、(15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7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4分)                                                           

77.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 (4分)

【答案】

76.颔联用衬托手法描绘了一幅炉火随着天色转暗 渐显明亮,瓶中的花因天寒也被冻住的昏暗清冷的冬日黄昏景象。(共4分。手法1分,描述景象1分,景象特点2分)

77.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 薄,慨叹自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共4分,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相近也可)

【解析】

7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境。解题的思路:先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然后将几个意象放在一起,看构成什么样的意境,一般是两个双音节词,最后体现出诗人什么感情。颔联“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所选择的意象是明亮的炉火和被冻住的花,用明亮起来的炉火,来反衬天色昏暗,由瓶中被冻住的花,来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由此可见此时的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情感的表现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借物)。题干中说“复杂的心绪”,可见情感并非一种,要分条作答。从首联和颔联“书帷人散后……瓶花冻觉寒”中可以感悟到“人散后”的凄寒;从“烽烟惊远道”的“惊”中可以看出对战事的担忧;“升斗恋微官”中“升斗”“微官”二字词可见对官微俸少的感叹;“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中的“月”“他乡”“独”这些字中可见对家乡的思念。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十八、(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78.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79.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78.?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79.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解析】

7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意境,进行概括。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幽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 十九、(15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8分)

小重山【注】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0.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81.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分)

【答案】

80.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2分)
81.(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 (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

(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

(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

【解析】

8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对于第一问,第一步要抓住“寒蛩”、“不住鸣”, 意思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交代了季节,时间。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可选择“凄清冷落”“萧瑟凄冷”“萧条凄凉”等;第三步,体现的情感。对于第二问,首句或首联或开头的作用,可有如下几点: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环境、天气;渲染营造……氛围;以景衬情(映衬或反衬);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有情感词的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要读懂“心事”的具体内涵,先要读懂全诗,圈定范围,再结合知人论世,诗下注释具体作答。这首诗的大意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15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82.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

83.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82.(3分))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 视听结合或联想和想象皆可),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手法、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

83.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分。3种答法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3.

试题分析:此题相对开放,解答此题,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读后可知,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一、(15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浣 溪 沙

苏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 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85.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4.(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3分)

85.(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

8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词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上下阙均采用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新”“无尘”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洁净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惬意的。“光似泼”“气如熏”表现的是田园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现的是作者的热爱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光似泼”“气如熏”,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着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动形象,将形容的对象农村生活的特点表述出来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下阙,前两句写景,后一句叙事,故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 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的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二、(15届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86.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87.这首诗的感 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答案】

86.参考答案一:“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诗人想象丰富,用词新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和风伴随细雨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二:“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中描绘细雨打湿斜风,将无形的清风化为有形(1分),写出了雨随风飘的旖旎之态(1分)。

(指出“湿”字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87.参考答案一:前三联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畦环绕,竹径通幽,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着微风,碧绿的艾草与火红的山茄交相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尾联遥想当年,南浦遥远,江枫难辨,浓重的家国之思涌突然上心头,兼有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参考答案二:先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园环绕,柴门后是一条两旁种着竹子的小路。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随着微风。艾草茂盛,山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接着 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闲适的环境中,往事难以忘怀,遥想当年离别时的南浦已相隔遥远,记忆中的楚江枫叶已无从辨识,抒发了作者虽然隐居江村,但是心系国事,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

8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自己认为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然后解释该字含义,指出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细雨湿斜风”,意思是细细的雨丝似乎打湿了温和的清风,风本是无形之物,更不会被“打湿”,作者实际是借“斜风”写出雨丝斜飘的状态,用了一个“湿”字,就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可谓想象力丰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7.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三、(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文后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 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8.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答:                                                                                       

89.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感。(6分)

答:                                                                                        

【答案】

88.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89.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

88.

试题分析: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 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9.

试题分析:这首诗情感围“嗟”展开,绕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两联用典,颈联将友人贬谪所行之路写成一条追思故杰的路,孙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时含有安慰和鼓励他的意思。尾联将朋友被贬谪比作宝剑流落,有代之不平意。这首诗情理俱佳,颈联工整,尾联质 朴,表现出端庄稳重之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四、(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90.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1.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90.运用了拟人手 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度到来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91.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解析】

89.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作一分析。“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是反衬的表现手法;而根据“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分析可知:寺和桥都是曾游之 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还 有,“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这又是拟人手 法,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读懂诗句意思,同时结合诗题和注释加以理解。本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壮丽秀美的山川好 像下午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白欣赏。诗的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五、(15届贵州师大附中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①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佳人:知心朋友。

92.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案】

92.深秋时节,天空高远,连绵群山落叶飘零,澄江如练,与皎洁的月色交相辉映。颔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明净澄澈的暮秋图。

93.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③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解析】

92.

试题分析:这 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落木”“千山”“天”“江”“月”,同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落”“远大”“澄”“明”;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可选择“开阔辽远”“壮远辽阔”“明净澄澈”等;第三步,体现的情感。答题模式为:季节或地域+描述相关诗句的图景画面+景象基本特点蕴含感情,如本诗颔联“落木”“天远大”可知为暮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3.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如本诗颔联属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景物的总体特征是明朗、明净的,说明作者心情也是愉悦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六、(15届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94.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95.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答案】

94.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分析: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括画面 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95.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 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解析】

94.

试题分析: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5.

试题分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七、(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岭南江行④

柳宗元

瘴江②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睛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作者因谗被贬柳州。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③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④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

96.请简要分析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意象的共同内涵。(5分)

97.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96.诗中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 (3 分)也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2分)

97.不同点: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3分)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3分)

【解析】

9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题干中问的很清楚“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抓住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再结合诗歌的意境回答即可。诗歌中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瘴(zhàng)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黄茆(máo), 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迹,指山间的云烟、雾气;蛟涎,蛟龙的口液,唐李贺《昌谷》诗:“潭镜滑蛟涎,浮珠噞鱼戏”,这里指水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飓风,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飓风将至,则多虹蜺,名曰飓母”。这都是岭南的特异景象,从中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7.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是比较题。这类题目要注意题干给出的要求 。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情感”,答案的要求是要写出不同之处,同时组织答案要规范。柳诗“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一个“岂容”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而苏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前是“故国神游”,此时却又回到现实,发现自己却早已经“华发”生,壮志难酬,功业未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十八、(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1)

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9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99.请赏析“燕子占巢 花脱树”一句的妙处。(3分)

100.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98.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99.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100.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解析】

9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考生可通读全诗进行梳理,然后按照“先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即可。本词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当时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9.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应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燕子占巢”形容当时双燕归来,“花脱树”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从手法上看,燕子像人一样会“占领”,而花也主动脱离树木,这显然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而拟人手法的妙处就是富的情趣,使内容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解答时可从诗中意象和所表达的主题入手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出情感真挚的,又是如何体现出“不悲切”的。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开篇写离别的时间地点,虽是傍晚时分,却依然看到 碧草萋萋,景色并不悲凉;相聚短暂,离别在即,这是令人伤感的,然而作者却不明说,而是说“燕子占巢花脱树”由双燕归来,花开花落,联想到人事变迁,借以表达出相聚短暂的不舍,构思巧妙;本词是送别词,诗人却在结尾处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入了思乡之情,使词作显得厚重而不悲切。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