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孝治村”之路为何越走越窄(图)

 自问心如何 2015-06-03

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成功者,武永贤一度意气风发


像这样有着教化功能的墙壁标语,成为贾罕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物质建设与精神成长,曾被喻为人类发展的两翼。比翼齐飞,则姿态优美,发展稳健;若有一翼畸短,翱翔便成空想。在我省一些村庄,经济建设高歌猛进,文化发展少人关注,社会风气难如人意。在襄汾县贾罕村,则呈现为另一种状况:精神文明一枝独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但物质财富积累缓慢,农民精神富裕了,钱包却没有鼓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缺乏经济支撑的村庄建设能否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他是一位有些 “另类”的村支书,晚上召集农民参加文化培训班,讲邻里和谐,讲孝敬老人,他还编了一套村民素质教育丛书,免费送到农户手中。


 


他是一位坚信 “传统文化是中药,来得慢,但能够治本”的村支书。


他就是襄汾县贾罕村党支部书记武永贤,一位实践“以孝治村”理念的探路者,一位力推以传统经典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理想主义者。


5月初,记者见到了略显疲惫的武永贤,这位曾经神采飞扬的理想主义者,已是落落寡欢,壮志难酬,但一说起文化建设,他又变得激动不已。


“以孝治村”的实践者

 

贾罕村是个3000多人口的村庄,人多事杂,打架斗殴的事经常发生,前些年,坐监狱的比一年考上大学的人还多。如何提高村民素质?如何把村庄推向前进?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武永贤想到了儒家文化,他要把传统经典文化用在村庄管理。


2003年,在贾罕村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经典文化的实验,武永贤把它简单地称为 “以孝治村”。他请来了县里的知名的文化人——县文联主席曹文敏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润恩作为他的帮手,他要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在贾罕村变为现实。


在村“两委”班子里,大家也不都是思想一致,但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强势,决定了武永贤的决策没有人能够阻挡。


仿佛是一夜之间,贾罕村的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写满了标语:“以德修身,以德行政,以德服众。”“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争。”“家有贤妇如太阳,全家大小喜洋洋。”……


由刘润恩任主编的 《贾罕村报》出版了,他们要在理论宣传上为今后的实践做准备,全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份,全县300多个村庄免费赠送。


在农闲时节,武永贤把妇女召集起来,办传统经典文化培训班,讲如何孝敬老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像古代圣人一样做人做事,一年总得有那么几期。为了刺激大家听讲的积极性,每人每次发一袋洗衣粉。


到了现在,已很少有人怀疑武永贤的决心和理想了,贾罕村农民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许多人自觉地参与到了这场可能决定他们村庄前途命运和个人生活幸福的实验。


意气风发的成功者

 

2003年,在武永贤的精心策划下,贾罕村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内容包括书画、剪纸、花馍、刺绣等民间艺术展览,同时,还对种植养殖能手进行了表彰,不少县乡有关领导应邀参加,邻村的农民知道后也前来凑热闹,贾罕村人则像过年过节一样享受着文化建设带来的红火。


2005年,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则直接更名为“孝文化节”,主题更加鲜明。开幕当天,600多村民和来宾挤满了会场,100面印着经典文化标语的旗帜在会场周围迎风招展,农民锣鼓队在一旁加油助威。他们还请来了戏班子,演出了 《杀狗劝妻》《清风亭》等传统经典剧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了孝文化。


会上表彰了全村24个“孝子贤孙”,24个“贤妻良母”,披红戴花的获奖者在全村人的掌声中上台领奖,把“孝文化节”推向高潮。武永贤说:“就是要在贾罕村形成一种敬老尊老的风气,让受表彰的人觉得光荣,让不孝敬父母的人没有脸面出入公共场合。”


武永贤豪情满怀,乘胜前进,他和曹文敏、刘润恩又策划了更大的行动,编写一套 “村民素质教育丛书”,包括《村民须知》《孝敬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通解》等4册,发给每一户村民学习。县里主要领导知道后,当即决定,拨款20万元给予扶持,同时发给全县每村每户。


这一年,在县里举办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中,贾罕村的社火队伍最为抢眼,现代人可能太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了,看到“做人讲信誉,处世能立身”等写有传统经典文化标语的彩旗,许多看社火的人兴奋了,他们追着赶着做着记录。


这一年,村里进行巷道拓宽改造,共涉及到10多户,需拆迁30多间房子,这对老百姓来说几乎是伤筋动骨的大事,但没费多少工夫就顺利完成。武永贤把这归功于他大力推动的文化建设。


这一年,邻近的崔村、北许等村干部都组织群众前来贾罕村参观学习,近300条标语成为贾罕村一道亮丽风景。一对在天津市工作的襄汾籍老夫妻听说后,也专程赶回一睹风采。古城镇西街村则直接照搬,在他们村也写上了武永贤式的标语。


这一年,东北客商来贾罕村收购苹果,看到“欺负外地人,就等于坑害贾罕人”的标语,专门拜访武永贤,“看到这条标语,心里踏实了。”


这一年,武永贤被评为全县十大优秀党支部书记。


失意的落选者

 

2006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当了20多年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的武永贤竟然落选了,而这恰恰是他正在热火朝天地推行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


尽管只有几十票的差距,但事实依然让武永贤无法接受,特别是他与当选的这位村委会主任治村理念南辕北辙。


贾罕村集体经济并不富有,武永贤因此不领工资,就是县里奖给优秀村支书的一万元奖金,他也用在了村里的公益事业上。他出远门,从来都是坐硬座,吃最简单的饭菜,不舍得多花集体一分钱。


武永贤是个工作狂,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在村委会办公,过年过节也不例外,正月初一吃完饺子就来了。怕耽误工作,他几乎不参加村里红白喜事的吃请。


武永贤想着如何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硬化了巷道,通上了自来水,盖起了漂亮的门楼。


为了让坐监狱的年轻人安心劳动改造,早日回村,他带着慰问品去探监,并苦口婆心不失时机地宣讲传统文化。


这么一个道德楷模为什么却得不到他所信任的群众的理解呢?


曹文敏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武永贤抓文化建设这支手硬,抓经济建设这支手软。”


他有自己的委屈,谁说他不发展经济?他曾带领村民辛辛苦苦办过煤矿。他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指导培训农民,成为全县最早发展大棚蔬菜的村庄,成为全县第一个种植大棚西瓜的村庄。他带领大家发展果树1000多亩。


农民不选他有自己的理由:“武书记办煤矿,钱没挣回来,还欠了一点债。大棚菜和大棚西瓜红火了几年也动静不大了,让我们怎么支持他呢?村民要的是能够带领大家致富的村委会主任。”一位村民说。


“建门楼,刷标语,印报纸,出版书,花的都是冤枉钱,还不如直接给大家分了。”有些村民牢骚满腹。


但武永贤始终执着地认为:“只有村风正,才能村民富。如果一个地方的歪风邪气占了上风,就是已取得的物质成果也会丧失殆尽。”


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对 “以孝治村”不感兴趣,武永贤这时已没有财权,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那几年时间他几乎弃守自己的理想。


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2009年,崔学明当选村委会主任。因与武永贤个人关系不错,“以孝治村”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但再也没有往日的热闹了。


一直追随武永贤的人也失去了信心。“跟他干了这么几年,大家也没有富起来,我们该怎么办?”一位村民叹着气。


武永贤说,当初他们还有更大的设想:每月都有一天“孝敬日”,子女每月给老人洗一次脚。他还曾设想,要在村里建一座“孟母堂”,用孟母精神教化村民。


现在,这些也只是设想了。


毕竟他有些“落伍”了。他去找有关领导,推销他的“以孝治村”理念,每人发一本《弟子规》,希望能感化领导得到支持,却如石沉大海。


前些天,他去太原办事,顺手拿了几本《弟子规》,而且还是自己花钱买的。当朋友见面后,问他:“你也没给领导带点东西?”他摇了摇头,就这么几本书。


他弄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他呢?过去,只要他在村委会的大喇叭上一喊,大家都会按时到场开会。现在怎么就没有追随者呢?


因县里主要领导工作调动,答应给贾罕村印书的20万元也卡了壳。刘润恩任主编的“村民素质教育丛书”编成后,由武永贤自掏腰包印了几百本发给了村民。《贾罕村报》在出了第四期后就停刊了。


去年冬天,武永贤参加了由山东电视台 《天下父母》栏目主办的《弟子规》培训班。当他参观了山东等地刚刚开始的 “以孝治村”实践后,骄傲地说:“我们那里早办过了。”当他回到村里准备再大干一场的时候,因得不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只召集妇女办了两期《弟子规》培训班就草草收场了。


现在,武永贤觉得“以孝治村”的理想愈发地渺茫。他已不喜欢抛头露面,很少和领导沟通。他经常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看 《人民日报》,琢磨着国家政策提倡的方向。


武永贤纳闷,是他的步伐太快了,农民跟不上呢?还是他已落后于这个时代呢?


本报记者 米厚民 柴俊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