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儿女都是不孝子孙

 趣文馆631 2015-06-03
昨天,一则河南养老院失火,几十位老人遇难的新闻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来,我们不应该那这样沉重的事情来说事,但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不能不说点啥,这也是对那些老爷爷、老前辈的一种纪念,希望老人家们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养老院,只有孝子贤孙。
   我上小学的时候,河对面有个养老院,那是同学们课后无聊,或者上课无聊逃课必去的几个地方之一。为什么我们喜欢去养老院,因为去了之后老爷爷老奶奶会给糖吃。每次我们敬老院,我们既怀着甜蜜的希望又抱着深深的恐惧。甜蜜的期望是,敬老院里面的那些爷爷奶奶会给糖吃;深深的恐惧是,敬老院有一只硕大无比的狼狗,也有一个比狼狗还凶狠的院长。
   我们运气好的爆棚的时候是院长牵着狗去遛狗,或者牵着狗去给乡长家敬老院里炸的油饼,给乡长家送敬老院采购的蔬菜,给乡长家送敬老院刚榨的油,等等。但这样的运气不是天天有,也就每周碰上一两次吧。更多时间,我们都要面对两种恐惧。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只有一种恐惧。那只狗虽然大,但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对付它还是很容易的。俗话说,“狗怕绳子狼怕套,老虎豹子怕钢刀”。我们拿着鞭子、绳子、棍子,那狗也不敢怎么张狂。真正可怕的还是那个院长,他整天板着面孔,一旦我们出现在敬老院门口,他就大声呵斥,而且他还能认出我们是谁谁谁家的娃,可以叫家长,可以把我们交给乡长,让乡长找校长、家长来扁我们。
   后来,我们摸到了一些门路。因为每次我们出现,敬老院里面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总是最开心的,他们会想法子把院长稳住。或者跟院长说早晨乡长派了个人过来,看您不在就走了,把院长支走。院长一旦走后,整个敬老院里面就散发着欢快、祥和的气氛。老爷爷老奶奶们,在中日闷闷不乐中,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亲孙子,又是虚寒又是温暖。忙不迭的把自己抠下来的钱买来的“洋糖”(水果糖)拿出来招待我们。其实我到现在才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一个月也才一块五毛钱零花钱,但他们为了能让我们这些孩子们经常去看他们,他们几乎把这些钱都换成了洋糖藏在被褥里面,等着我们来。
   老人家常常对我们说一些当时我们还不懂的话:“狗日的,我就当没有儿女,那些喂狗的,没良心的”,“你们要常来看爷爷,爷爷有好吃的,爷爷就是想看看孩子们”,“只要你们来看我们,洋糖随便吃”。他们还透露,“反正糖你们不吃都会被院长没收的”,“我们藏的可好了”,“院长一有行动,我们负责望风的鸡毛信就来了”。“你们娃娃不知道,院长咋能把我们当人喱”,“有领导来院长才把我们当一会会人,平时都把国家给我们吃的喝的弄到自己家里和乡长家里去了”,“我们给你们糖吃,不给你们馍吃,馍馍黑得很,还酸得很”。
    现在回忆起来,老人家们的话原来展现了一种养老院、敬老院的活生生的、赤裸裸的管理现实——领导把老人当成向社会、向上级领导、向媒体展示自己“爱心”、“政绩”的工具,一旦这个工具有用,就把他们“当一会会人”,除此之外,对老人们恶语冷对,以至于老人们怕院长如同怕鬼子。抗日战争年代对付鬼子用鸡毛信,老人们对院长也不得不用上了消息树、鸡毛信的办法,真是一种悲哀。
    后来,上初中的时候,我们不常去那养老院了,因为有个老人家据说是煤气中毒过世了,说那个院里有鬼魂,有冤魂。再后来,老人们相继都没了,院长换工作走了。那个院子就废弃了,白天也没人敢去走走了,据说晚上还能听到,“我冷啊”,“我娃呢”这种悉悉索索的声音。
    去年在老家的县城也看到一个养老院,里面的老人的孩子们,一般来说工作都还蛮体面地,有教师的父母,有公务员的服务,有夫妻俩均在“大城市”工作的父母亲。环境比以前的要好得多了,但老人们的脸色、神情跟我们记忆中的爷爷奶奶的神情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当然,园长的态度比以前好多了,尽管老人们依然流露出畏惧园长的表情,但总觉得现在的院长,还是比狼狗温和多了。老人们整天念叨的事情就是,哪怕在家里过三年就没了,也比在这里跟一群毫不相关的老人家彼此相互提防着过日子要好得多。
    从老人家的态度来说,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孙子,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养老院里面并没有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孙子,所以养老院再好,也不是老人觉得幸福的地方。毕竟,常言说得好,“幸福家庭”,幸福是用来修饰“家庭”生活的,而不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何谈“家庭幸福”。就此而言,借口工作太忙把老人家送到养老院的人,无论职位多高,成就多大,都是不孝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