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薛宝钗的故事

 悟痴 2015-06-03
故事
▲探微恙互看金玉(比通灵)
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8)
▲宝钗扑蝶:芒种时节,按风俗是送花神的日子.宝钗到潇湘馆去唤黛玉.她远远看到宝玉走进院去就停住了脚.她想:"我现在跟进去,一来宝玉不方便,二来黛玉生疑,还是不进去的好."转身就往回走.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就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为了避免尴尬和无趣,装出一付正找黛玉的样子,还大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钗黛互吐剖心语: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奸,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45)
薛宝钗的相关评价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象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象.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象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象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
先来看黛玉.我们还是从神话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那么黛玉有没有象征物呢 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第一个她的文化基因.
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是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用甘露浇灌,她才能够久延岁月,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她极度依赖神瑛.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因为她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颗小草,是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它,这颗小草是带有神性的,所以在林黛玉身上具有某种神性,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
第三点就是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那么她为什么也下凡呢 她和贾宝玉有所不同.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头不同.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这个叛逆性呢当然也传染给了绛珠小草,绛珠仙子.但是绛珠仙子下凡的动机和石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区别.石头下凡,神瑛下凡是对天不满,因为你不让我补天,我有补天之才你不让我补.绛珠小草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的目的和程度跟神瑛,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林黛玉身上的神性表现得最突出,最可贵的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如果和薛宝钗相比,她最突出的是什么 最突出的就表现在林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决定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今天我要在贵妃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我的诗才,能够让她得到赏识,比别人都强.这个思想在当时了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后来在明代中后期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历来都是强调中庸的,枪打出头鸟.中国有这样大量的成语俗语,不要说女人了,连对男人都是反对出头的.林黛玉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要表现自我价值,要让自我价值让别人了解,重用,欣赏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结果遗憾的是,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结果得了一个并列冠军.元春最后评定的时候说,还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薛不如林.宝钗的那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过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写一首,就是这种.宝钗的那首没有诗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颂.林黛玉的起码有一句非常好,非常有气魄:"借得山川秀",气魄多宏大.林黛玉那首诗水平明显高于宝钗,而她是信手写来就得一个冠军.所以从这地方看得出来,林黛玉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她神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林黛玉的象征物除了是小草以外,还有两样.
一样就是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注意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而大观园所有的院子里只有潇湘馆有竹子.潇湘馆这个名字照理说不是很吉利,为什么 因为它暗示了舜帝南巡,久久不归,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下寻夫,后来知道舜帝已死,于是泪洒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投湘江而死.但是当时起诗社的时候,大家要用别号,用一个笔名,别人说就叫潇湘妃子吧,因为她住潇湘馆,林黛玉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其实真不错.那么这些翠竹就暗示了林黛玉将来不幸的命运.但是这千百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人品高洁,具有一种独立的文人的气质.
林黛玉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最有骨气的,跟薛宝钗一比就比出来了.就在元春省亲的当晚,贾宝玉写诗写不出来,憋得没折的时候,宝钗和黛玉都过去关心.宝钗说贵妃刚才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她不喜欢"绿玉"两个字,你还非要写那个,你不是成心跟她争执吗 宝钗是处处小心谨慎,怕贵妃不高兴.宝玉受到启发了,他说对了,以后我不叫你姐姐了,我就叫你老师吧.宝钗说怎么又叫姐姐了,在上边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这些地方就写出了宝钗她非常世俗的一面,她和林黛玉一比光彩就不如人.而且我们注意到,刚才讲了,那个泉水从墙外面流进来,那个沟很小,很窄,很浅,我们注意一下,大观园里面有很多院子,大观园里面也有很广阔的水面,但是院子里面有水的只有潇湘馆.我们知道,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在《红楼梦》当中,是代表少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嘛.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做所有这些杰出少女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但是这个小水沟很浅,很窄,意味着它的生命力的脆弱,而且这个水是绕着竹子盘旋而出,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强调这个水和其他的水不一样,它是刚直不阿,人品高洁之水.
我们再看看宝钗.宝钗也有象征物,《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物的象征物是石头,一个当然就是贾宝玉,还有一个就是薛宝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块石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 我们看一下,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所以曹雪芹在这儿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注意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相映成辉,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倒是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
因此薛宝钗这块石头和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呢 贾宝玉这块石头原来也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锻炼之后,通了灵性,有了神性,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是一块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石头.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连薛蟠这么差劲的都满世界找他去,薛宝钗没有.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那么这两块石头它怎么有缘呢 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不可能有缘分,尽管他们离得很近,就像两座山一样,你可以看见我,我可以看见你,但是走不到一起.薛宝钗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教育的孩子,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有人说薛宝钗很虚伪,我觉得错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薛宝钗这个人物之所以经得起琢磨,甚至很多人都喜欢,就是因为她非常真诚,她真诚地信奉这些东西.比如她劝黛玉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是不识字,识了字以后你也别老去写诗,写多了,有学问的人还笑话你呢.她很真诚,她不是品质问题.
比较一下宝钗和黛玉诗的优劣,很难比出来.薛宝钗的《螃蟹诗》就写绝了,恐怕是空前绝后,没有第二人能超过她.她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当然也有一些应景的诗.可是跟黛玉一比就能比出来,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通过这个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黛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要大展其才,一圈就圈三个,三个题目就拿下来了,她要多写.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这个著作权问题咱们得弄清楚了.
黛玉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个手段,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充满她真挚的感情.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你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不认字,写多了让有学问的人笑话咱们不守本分.集体活动她不能不参加,你写我也写.黛玉不是这样,黛玉生命形态的一部份就是诗词,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我们看得出来,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所以听说宝玉得了个麒麟,史湘云也有一个麒麟,湘云来了,所以她急急忙忙要去看了.两个人都有个小东西,咱们中国这个记那个记的,两个小东西就撮成婚姻了.所以她就去了.而宝钗恰恰相反,宝钗作为一个少女,在一个很难接触到其他男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她喜欢宝玉是非常正常的,但她就像她住的蘅芜苑的大石头那样,总是在处处掩饰自己,而这种掩饰反而起了副作用.比如由于马道婆使魔法,结果王熙凤和宝玉中了邪了.后来宝玉醒过来了,当时大家很高兴,宝钗就开了个玩笑,说阿弥陀佛,如来佛真忙,不光要忙着讲经,还要忙林姑娘的婚事.她就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还有一次,黛玉让贾母叫走了,宝玉都没心情吃饭了,匆匆忙忙吃完饭赶紧要走,宝钗说赶紧让他走吧,要不他惦记林姑娘,林姑娘也惦记他呢.开这个玩笑.这两次玩笑反映出来,一方面,宝钗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潜意识里面的她的那种封建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是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女孩子根本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婚事,自己的婚事应该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在,就由长兄做主,所以薛宝钗觉得好没意思,幸亏有个黛玉,把宝玉拖住了.宝钗这种做法不是出于虚伪,而是非常真诚,就是她真诚地对别人冷漠,也对自己冷漠,因为她本来就是一块大石头.她那两个玩笑实际上会促进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这些地方说明,在生命意识上,在爱情观上,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宝钗不如黛玉.
王熙凤说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宝钗好的地方,因为宝钗是客,寄居贾府,她对贾府的事情当然不应该多加干涉.而且贾府的矛盾那么复杂,所以她当然就回避了.可是一旦如果需要她表态的时候,她毫不吝啬.我们看李纨,探春,宝钗三个人受王夫人之命代管大观园.王夫人是她姨妈,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发表了两段长篇演说,这两段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千字.她就说明大观园改革的必要性,特别是后面第二段,她提出让那些承包的婆子媳妇们要拿出一点来,要照顾左邻右社,这样她们就不会搞破坏了,她们也就平衡了,你们也就安全了.这不就是社会稳定吗 所以我们一定要整个把前八十回完整地来看,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宝钗.宝钗这个管理才能黛玉是远远不如,我估计黛玉那个潇湘馆都管不好,主要是紫娟的功劳.黛玉是只会做诗不会做人,说话直来直去.
黛玉非常可贵的一点,她的性格非常率真,很真诚.这一点呢宝钗就不如她了.刚才讲元春省亲的时候我们也讲了,她处处要顾及到别让元春不高兴,但是宝钗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她虚伪.我们要注意到,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很得人心,她并不是靠小恩小惠得来的,宝钗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和能力.这一点是宝钗比黛玉强的地方.
这样我们就要回到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标准上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两个女孩子,黛玉比宝钗强,也不能简单地说,宝钗比黛玉强.为什么 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美学上和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艺术评判,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少女的艺术形象,它在塑造上难分高下,都是非常成功,非常经得起咀嚼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这个人物更难刻画.一个艺术家,你要把作品写得让读者让观众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最高明的.因此从艺术评判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都是极其成功的形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好 另外还有个名字叫《永恒的微笑》,就是她这个微笑你越仔细看,你越不明白她在笑什么.是一种微笑,是一种冷笑,是一种恶毒的笑,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 这和当时你的心情,你的环境和你的先入之见都有关系,妙就妙在这个微笑你没有办法解释,很难解释.所以从艺术评判来讲,黛钗不分高下.
然后我们从道德评价来讲.道德评价,我觉得黛玉要比宝钗强.我们很清楚这是她们的象征之物所决定的.因为宝钗身上尽管读者有许多误会,被曹雪芹引入了误区,但是宝钗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冷酷无情,而且她不仅是对别人冷酷无情,也对自己冷酷无情.有的人是被迫变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而宝钗是自觉自愿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牺牲品放在了祭坛上.所以在道德评判上来说,钗不如黛.
最后从生活评判.作为生活对象,薛宝钗身上那种封建意识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远去了,尽管还有,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重了.很多现代女性甚至都走得太远了.而薛宝钗身上那些可以被大家接受的欣赏的东西,比如说她身体比黛玉健康,她比较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等等,就比黛玉有优势.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与宝钗相关的题目
1,请你结合"宝钗生日宴会"那天因戏子之事而引发的一段描写中三位人物的各自反应,简单分析这三位人物形象.(5分)
(1)宝钗"不肯"说,正体现出一种自我把握的力量,体现出她的城府之深,出发点在自己.(2分)宝玉"不敢"说,这并非表明宝玉的胆怯,而是心细,而这心细中又恰可见出他的怜香惜玉之情.他深知黛玉的敏感小性,如果照说,必将引起黛玉不快,出发点在黛玉.(2分)湘云"笑道",她道出真相的"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短短一句话显示了她直率豪爽的性格.(1分)
2.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的行酒令中,林黛玉,薛宝钗各占得什么花名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
答:林黛玉:芙蓉 芙蓉清丽,纯洁动人,作者将林黛玉喻作芙蓉,暗指她有如出水芙蓉般纯真的天性,美丽,孤傲,这也与她的性格照应.
薛宝钗:牡丹 牡丹端庄,典雅,象征富贵,有大家闺秀之感,薛宝钗就和牡丹一样,大方端庄,追求富贵,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
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3,"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为何称她为"杨妃" 请对这片断做简要叙述.并说明其心理.
答:此处喻宝钗.因宝钗丰满,体型似杨贵妃;杨妃在当时人心目中是圆滑之徒,宝玉也曾这样嘲讽过她.宝钗在扑蝶中陷害黛玉,和杨贵妃陷害唐明皇的夫人梅妃相似,故名她杨妃.
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戏彩蝶"表现了宝钗在爱情上的嫉妒心理.宝钗要到潇湘馆找黛玉,看到贾宝玉已在前面先进入潇湘馆去了,一肚子醋意无处发泄.忽见面前有一对玉色蝴蝶在相嬉飞舞,从这情景联想到黛玉和宝玉,这双玉此刻一定也如这双蝶在相嬉相亲,醋火上加油,便用扇子扑去,恨不得将这双蝶扑杀.又偷听到小红二人在私语儿女情事,已燃了起来的醋火又来了一瓢油,当然要把情敌彻底烧毁为快了.由此,嫉妒心理不言自明.
4,30回中"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双敲"带的是何"机"
答:黛玉与宝玉吵嘴,宝玉没去向薛蟠送礼,见宝钗来了,要求她替自己分辨分辨.又找话题问宝钗为何不曾看戏,宝钗也说,自己怕热,推说身体不好.宝玉觉得脸上没意思,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宝钗大怒,又不便发作,正遇丫头找扇子,指着她说: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此乃一敲,明是训斥丫头,实是讽刺宝玉.林黛玉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得意,本想搭言取笑,又见宝钗动怒发话,便改口笑道,问宝钗看了哪两出戏 宝钗因见黛玉有得意之态,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又笑宝钗不知戏名,并告之以"负荆请罪".宝钗说: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以反语的形式讽刺宝黛.
5."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讲的是什么事
答: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在大观园里设宴行酒令.黛玉说了一个"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回头看着她.后黛玉又说了一个"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后宝钗将黛玉叫到蘅芜院,假审黛玉,黛玉老实交待.薛宝钗见她羞怯,就款款告诉她,女孩子不认字的倒好,认字也要拣正经的看,见了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说的黛玉心下暗伏.
6.56回.薛宝琴将自己做得十首怀古绝句拿给众人看,宝钗有何态度 黛玉有何态度 分析其中两人性格.
答:众人皆称奇道妙,薛宝钗认为后两首无从考据,应另作两首.黛玉阻拦,以外传反驳.李纨举关夫子的坟之例,说明有名望的人,坟就多了.无考的古迹更多.赞成留下.这间接说明薛宝钗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中,坚持学习圣贤之书,不看杂说.林黛玉则充满反叛心理,思想开阔,不排斥外传.对封建仕途充满厌恶之情.
7.五十六回的"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个回目集中体现在一个"时"字上.为什么称之为"时宝钗"呢
答:这与第八回回目中的"巧"字是相关照的."时"在这里的含义是"合时""从时",与"巧"字的含义是"机巧""机敏"相一致.作者对宝钗的构思从"巧"起,至"时"终,将宝钗的主体性格框架出来.宝钗"合时""从时"的特点,表现在她人生的各个方面,这里主要写了在理家方面.在这方面她与凤姐完全不同.凤姐处事干练泼辣,治家的窍门是手腕加淫威,这在她协理宁国府时表现得很充分.而宝钗理家威而不露,从时而发,她很懂得"幸于始者怠其终,缮其辞者嗜其利"的道理.尤其她那篇"小惠全大体"的理论,顺乎时势,合乎人心,把众人说得口服心服.就连王熙凤对宝钗的治家才能也不得不佩服.当平儿提出莺儿母亲会弄花草时,薛宝钗坚决不同意,并举荐了叶妈.一则老叶妈有不懂的地方可问莺儿娘,二则又不会落人话柄,说闲话.宝钗善良宽厚但是擅长施小惠刁买人心,她的全大体则是以怀柔政策维护封建制度.
8.64回薛宝钗见林黛玉作《五美吟》,说了什么话 表现了薛宝钗怎样的性格本质
答:对林黛玉作诗词这件事,宝钗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见了这些诗之后,说"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薛宝钗与林黛玉同样博览群书,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却牢牢把握着现实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是一个符合封建正统思想要求,深得封建家长欢心的女子,同时也为后来的"金玉良姻"埋下伏笔.
9.试举一例说说宝钗是如何向贾母献媚的 84回中,贾母对她的评价是什么
答: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性格温厚和平,知书达理,好心胸,好脾性,百里挑一.
10.结合金钏之死,说说宝钗的性格特征.
答: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由此可见其虚伪冷酷.
11,薛姨妈母子寄居荣国府后,宝钗好奇赏鉴宝玉的通灵玉,口中念:"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她的丫头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请问宝钗金锁上是哪两句话 你觉得作者安排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
【答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2分)可以从世俗的金玉良姻之说入手,为下文黛玉猜疑多心和最终宝玉宝钗联姻作铺垫.也可以从薛家处心积虑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入手,因为通灵玉是天成,金锁却多人为痕迹,令人生疑.(3分)
12.《红楼梦》中有两位重要女子都创作了出色的咏"柳絮"的词章,其词如下:
⑴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⑵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根据上面两首词的写作风格和表达的意境,判断它们的作者,说说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答:(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在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2)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13.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与"宝玉挨打"相关部分,比较薛宝钗与林黛玉探望贾宝玉时的言行,分析贾宝玉对她们两人的不同反应.
答:薛宝钗一进来,就"手里托着一丸药",并且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表现了她特有的镇静,安详.当她看到宝玉身上的伤痕时,对宝玉有一点责备,说明她对宝玉挨打没有太大的反感,似乎早在预料之中(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也说明她和贾政的立场是一致的,但紧接着又透露她对宝玉的"心疼"(别说是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明她对宝玉又是很关爱的.以后的情节表明,宝钗对宝玉一直怀有复杂的感情:不满于他的不长进,但又爱着他.
而宝玉见她如此"娇羞怯怯","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到九霄云外".却并未与宝钗交流沟通.
林黛玉于众人退出后才来探伤,"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哭了半天,才迫于环境违心地说了一句劝诲的话:你可都改了吧!正表现她的无奈和畏缩以及对宝玉的同情,体贴和理解.
而宝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黛之间相知甚深,一点就通.这句话既表明宝玉对黛玉的推心置腹,也表现他追求自己生活道路的决心.
14,"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第一句话.虽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言外之意
对贾政毒打之事的态度: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
对宝玉的劝告: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
对宝玉的情: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
▲宝钗性格特点:
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
黛玉是"直"的,情感胜于理智而宝钗是"圆"的,理智多于情感;黛玉是"直"的,情感胜于理智.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
15,简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差异.
【答案】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16,"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答案一】我更喜欢林黛玉.虽然薛宝钗恬淡,宽厚,具有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但林黛玉清秀灵幻的外在美,善良坦诚的内涵美,天才才女化身的艺术美的形象更深深地征服了我,赢得了我的由衷地喜爱.
【答案二】我更喜欢薛宝钗.虽然林黛玉清秀美丽,善良坦诚,很有才华,但薛宝钗的恬淡,宽厚,温柔豁达的性格,美丽端庄的面容,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深深地赢得了我的喜爱.(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7,《红楼梦》不少回目中,常把两个不同的场景并置在一起对照着写,如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焚稿和宝钗成亲是典型的对照描写.作者把两个人物的悲与喜,死与生等场景并置在一起描写,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请分析将"宝玉成亲"和"黛玉焚稿"交替着描写的艺术效果.
黛玉把诗稿,诗帕焚了,这是她对宝玉的告别,是对那恶浊世界的最彻底的决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黛玉的悲剧形象更加鲜明和感人!这一部分是为黛玉之死这一高潮的到来做最后的铺垫,引导观众进入黛玉生命的最后阶段,并把观众推入极度绝望和悲恸之中,让人们在永久性的遗憾中,品位着愈睐愈浓重的哀伤,大大增强了悲剧色彩.
作者写黛玉之死与宝玉,宝钗成亲,使用了反复的交叉和对比的手法,巧妙的安排穿插,使前后情节互相映衬,对比度逐渐加大,生活画面的色彩愈发地浓郁起来.一方面是满堂合奏笙箫,一方面是旧院凄凉冷落;一边是生,一边是死;一边是喜,一边是悲;宝玉,宝钗的婚礼,办得愈热闹,读者就愈来愈多的感受带了黛玉的悲惨凄凉.
病榻上卧着痛苦绝望的林黛玉."知音已绝,诗稿怎存 "她焚了诗稿,焚了宝玉赠的诗帕.紫鹃,雪雁急得团团转,向上头禀报,偏偏不见贾母,王夫人,原来她们都在忙宝玉的喜事.只能找来寡嫂李纨,帮忙准备后事.
一边是黛玉和紫鹃决别,一边是宝玉和"黛玉"(遮着盖头红的宝钗)喜成大礼;一边黛玉嘱托紫鹃让她"质来洁来还洁去",一边宝玉披红牵彩,将新娘送入洞房.
正当宝玉洞房花烛时,黛玉直着喉咙喊着"宝玉!你好……"而死去.
作者把"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阁"两个高潮放在一起来写,把力量攒足,一下子把情节推向高潮,把观众久悬之心一下子掼到了地上,给人的心灵以极大的震动,激起了人们对黛玉的强烈同情,对扼杀青年美好自由爱情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恨,并把观众推入极度绝望和悲恸之中,让人们在永久性的遗憾中,品位着愈睐愈浓重的哀伤,大大增强了悲剧色彩.
18,下列环境描写分别是谁的住处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
"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
"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答:林黛玉,薛宝钗,李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