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骂战正确的打开方式

 七月撒丫子 2015-06-03

---

摘要ID:ipress

女人的骂战,在美国电视屡见不鲜,跟女子摔跤越来越相似。有些明眼人能一眼看出是在演戏,但观众乐此不疲。据专家分析,这主要吸引男性观众,因为异性恋男人喜欢观看女人动手打架。


近日中国娱乐圈出现高规格舌战,发生在昔日恋人之间,为公众提供了无限谈资。名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无法控制的情绪,我们作为外人,恐怕很难判断他人的家务事。

但这类新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争执双方生活在聚光灯下,一切都被放大了,况且明星一般都有着外交官似的公关保护,一旦冲破这层外壳,观众便会看到更加真实的一面,至少是更加戏剧的一面。

用“撕逼大战”形容这类争吵,属于词义的引申。这词在中国好像出现在近几年,但对应的英文字catfight在十九世纪中期就有了,而且早已发展为西方通俗文化的一大风景。

Catfight字面意思是“猫战”,通常也是指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非常生动,往往伴随扇耳光、抓头发、撕衣服、扯大腿等高难度动作。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猫战”几乎成为美国新闻及大众文艺的必备项目。

最经典的案例是1981年开播的电视连续剧《豪门恩怨》(Dynasty),第一季反响平平,制作方为了增加可观性,到第一季快结束时临时新增一个女主角,跟原来的男主角妻子平分秋色。妻子是一个贤惠的金发女,新出现的前妻是褐色头发、不择手段的蛇蝎美女。

片方拟邀请伊丽莎白·泰勒出演,但泰勒没有答应,这边厢该角色在第一季最后一集要亮相了,情急之下只能采用剪影和背影。泰勒最终没有松口,而答应出演的英国女星琼·考林斯凭借此角一举走红,成为屏幕坏女人的代表,她和扮演妻子的琳达·伊文思在剧中时不时打嘴仗,高潮处则大展拳脚,成了该剧的一大噱头。


(美剧《豪门恩怨》中的“猫战”,右为琼·考林斯)

真人秀和脱口秀采用撕逼大战,在美国电视屡见不鲜,跟女子摔跤越来越相似。有些斗殴明眼人能一眼看出那是在演戏,而且是比较拙劣的演技,但观众乐此不疲,因此电视台也变着法子安排这类大小舌战或肉搏。

据专家分析,撕逼大战主要吸引男性观众,因为异性恋男人喜欢观看女人之间动手打架,用喜剧明星杰里·宋飞(Jerry Seinfeld)的话,男人总觉得女人打着打着会发生更亲密、更暧昧的肢体接触。

撕逼大战显然有档次之分,摔跤、脱口秀、真人秀通常被认为是迎合蓝领阶层的,纯粹为了满足欲望,上不了档次。像《豪门恩怨》那样的肥皂剧,就进了一大步,起码有剧情冲突和性格矛盾作为依托,不是为了开打而开打。

最高级的撕逼大战符合咱们的“君子”定义,即只动口不动手,而且,骂战中也有高低之分,脏字越多越低级,不带脏字方显高级,最高级的是明夸暗骂,明褒暗贬,表面上每个字都在赞美对方,实则把对方踩到体无完肤。

用“猫战”来描写女性对于严肃话题的争论,在美国源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者正式提出抗议,认为该词是主流社会对女性权力各个击破的阴谋。


不过,刺耳的字眼用多了,就会失去原先的冲击力,或许将来国人也会忘记“撕逼”二字的字面意思,把它变成“吵架”的代名词。要知道,所有国家的国骂都是跟生殖器或性有关的,但人人都用,挂在嘴上,最终就变成了语气词,用于撕逼大概属于最低段位吧。

奥斯卡·王尔德在经典讽刺喜剧《不可儿戏》中有一句台词“女人在互称姐妹之前,会用各种字眼来称呼对方”,这里当然指的是各种不堪的称呼。

该剧有一场经典的撕逼大战,发生在两位年轻漂亮的女性之间,两人误以为她们跟同一男子订婚,醋意大发,用古典对称的语言和动作,完成了一系列芭蕾般高雅的互相轻蔑和鄙视。

这种英国式的撕逼在现代人眼里,会显得矫揉造作,每句话前都得先加一大堆客套话,听着会有点累,就跟咱们这儿下属给领导提意见似的,先说半天功劳最后来一句“领导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懂得休息”。

美国人缺乏贵族传统,说话相对直来直去,在另一部王尔德话剧《无足轻重的女人》中,一群英国贵族太太小姐不停叨叨,拐弯抹角踩别人,先说某小姐逃婚两次,接着说“那种谣言太不负责了,我认为她最多仅逃了一次”。

跟这种笑着夸着骂人的方式相比,剧中的美国女子则胡同里扛木头,一会儿说哪个男的她很喜欢,哪个太太她非常受不了,搞得那帮英国贵妇人目瞪口呆,连忙告诫她上流社会是不可以如此直来直去的。

如今,“猫战”和“撕逼大战”均跨越了性别限制,不仅可以指男性,甚至可以指企业等组织之间的情仇恩怨。“撕逼”一词似乎后来居上,使用频率及范围都超过了“猫战”,按照眼下的进展,估计遭淘汰的速度也会更快。

然而,无论是“猫战”还是“撕逼”,都依然保持着一种特殊的韵味,一种戏剧性的夸张,大约相当于drama queen的行为吧。如果两人(不管男女)发生正常争执,估计是不够猫战或撕逼级别的,即便是吵架,也得有一种别样的嚣张,多少需要一点儿创造性。你若“严正抗议”对方某个行为,没人会说你俩即将撕逼,反而会把它理解成文绉绉的外交辞令。

高端撕逼的观赏性,一是因为参与者的身份,二是源于原创性。好莱坞明星分手都用“不可调和的分歧”(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作为对外公开的理由,你不能说那是假话,但基本上属于说了等于没说,搁在中国,这理由多半是“因为工作繁忙,聚少离多,友好分手”。换言之,高端撕逼若构思巧妙,实施得当,有可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说美国人比英国人直率,那是泛泛而论。美国的喜剧文化非常发达,从单口相声到情景喜剧,损人艺术得到空前发展,有些谐星(如Rodney Dangerfield)专攻各种骂人的段子,当然,以冷笑话为主,需要拐个弯才能明白。以下是几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高段位损人段子,是典型的美国式幽默,但那套路在其他文化中也能接受:

某房客来到房东家,问道:“我要搬新地方了,你知道哪个地方有蟑螂卖?我需要买几百只蟑螂。”房东好奇地问:“你买蟑螂干什么?”房客说:“你的租约上说我搬走时房间必须跟搬进来时一模一样,否则没收押金。”

一位评论家在报纸上把一名演员说成“全国最蹩脚的演员”。演员愤然起诉。评论家在下一篇评论中提到他时,只是不经意地说了句:“他的表演达到了他平常的水准”。

一个学校合唱队在表演一首意大利民歌。有人见观众里有一名妇女在擦眼泪。“你是意大利人吗?”“不,我是他们的音乐老师。”

抬杠的人可能会说,最后一句未必能证明学生唱得很蹩脚,唱得很感人也能把老师唱哭啊。

高级损人或撕逼通常是留气口的,为不同诠释留下空间,也许是防止被人控告诽谤。总的来说,多义性往往是高段位的特征,明褒暗贬至少有表面的夸赞和深层的贬斥两层。如果明星采用这种语言技巧,也会给粉丝留下诠释狂欢的空间。

好莱坞历史上最著名的撕逼大战之一,是两位一线巨星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长达数十年的明争暗斗,最后演变成1962年的电影《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中同台飙戏。其实,明星的工作也是一种生意场,没有永远的敌人,信誓旦旦不再合作的前恋人,说不定哪天为了共同的事业及适合的项目又走到一起了。


(电影《兰闺惊变》剧照,贝蒂·戴维斯[右]和琼·克劳馥同台飙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