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石珤《泰山图》

 百了无恨 2015-06-04
 
《泰山图》是明嘉靖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石珤在1522年即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孔子故里)及东岳少昊陵回朝后,朝中同官颂其功德而辑成。资政大夫实录副总裁、前翰林学士毛澄的真楷题序;阁臣杨廷和、毛纪、蒋冕和费宏行书题诗;画外下部是36位知名官员的真行隶草诗赋,被文物部门认为“极一时之盛”、“价值连城”。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父玉,山东按察使。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孝宗末,始进修撰。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历两京祭酒,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召改礼部,进左侍郎。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改掌翰林院事。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十六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付官。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事大学士入参机务。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珤复谏曰:“大礼一事已奉宸断,无可言矣。但臣反复思之,终有不安于心者。心所不安而不以言,言恐触忤而不敢尽,则陛下将焉用臣,臣亦何以仰报君父哉?夫孝宗皇帝与昭圣皇太后,乃陛下骨肉至亲也。进始疏贱谗佞小人辄行离间,但知希合取宠,不复为陛下体察。兹孟冬时享在迩,陛下登献对越,如亲见之,宁不少动于中乎?夫事亡如事存。陛下承列圣之统,以总百神,临万方,焉得不加慎重,顾听细人之说,干不易之典哉?:”帝得不悦,戒勿复言。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谏,忤旨夺俸。给事中卫道继言之,贬秩调外。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后谒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曰:“陛下欲奉皇太后谒见世庙,臣窃以为从令固孝,而孝有大于从令者。臣诚不敢啊谀以误君上。窃惟祖宗家法,后妃已入宫,未有无故复出者。且太庙遵严,非时享祫祭,虽天子亦不轻入,况后妃乎?璁辈所庙见之礼,今奉先殿是也。圣祖神宗行之百五十年,已为定制,中间纳后纳妃不知凡几,未有敢议及者,何至今日忽倡此议?彼容悦佞臣岂有忠爱之实,而陛下乃欲听之乎?且阴阳有定位,不可侵越。陛下为天地百神之主,致母后无故出入太庙街门,是坤行干事,阴侵阳位,不可之大者也。臣岂不知君命当承,第恐上累圣德,是以不敢顺旨曲从,以成君父之过,负覆载之德也。”奏入,帝大愠。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迂阔,弗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辈亦不悦。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幞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续修藁城县志卷之十一》藳城石氏家族墓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园内。此墓是明代吏部尚书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为东西两墓区,东为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户部尚书石玠等家族墓,西区为吏部尚书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现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见,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石公墓表,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为石玉撰写的褒文。还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据县志记载,石珤(公元1464-1528年),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俗称石阁老),与父、兄同朝人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为官清廉,刚正直言,罢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都城人叹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子太保至少保。卒后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著有《熊峰集》传世。其父石玉官至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官至户部尚书,素有惠政。西墓区按明代葬制规定,皇赐神道碑,墓地南门处立有高大的青石牌坊和石人、石马等。牌坊两侧立两通汉白玉石碑,建有碑亭,碑中记有石珤生平和皇帝的敕谕,墓丘前立有两通石碑和石供桌,并建有砖木结构的祭堂。当时墓地内冢丘成排,碑刻林立,古柏遮天,环境幽静。东墓区与西墓区建筑类似,但其规模较小。1958年辟为果园,后因“文革”遭到破坏。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石氏家族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氏家族墓虽遭破坏,但墓地原貌基本存在。


作品资料

作者  文徵明 
尺寸 201×144cm;画心68×108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明代
估价  RMB 1,5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11,270,000
专场 中国书画专场(上)
拍卖时间 2015-05-24
拍卖公司 北京际华春秋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毛澄之印
来源:原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石珤家族收藏见《续修藁城县志卷之十一》《石珤传·见明史兄玠附》《藁城文物》

泰山图诉讼案:

公元1522年(嘉靖元年),石珤奉旨赴山东祭祀孔子及东岳、少昊陵。回朝后,文征明画《泰山图》,同朝48位大臣在此图上题写诗词,以示庆贺。石珤之后,《泰山图》在石氏家族中世代相传,视若至宝,呵护有加,历经483年而保存完好,传至今天,《泰山图》由族人老石保管。2005年5月22日,族人们结伴到老石家查看古画,当古画出现在眼前时,族人们惊呆了,图中原本黑色的字迹变成了蓝色,而原本古色古香的纸张也被现代的画纸取代,整幅画俨然刚买的挂历一般。

古画真迹失踪,族人们将怀疑的目光一致对向老石。5月23日,就向警方报案,请求追回真迹,但警方最终没有受理。警方认为案件比较棘手,因为警方认定不了《泰山图》的真伪,即使认定为假画,因《泰山图》的权属未搞清楚,警方无法轻率地追究老石的责任。

因为在老石家保管的祖上遗物中,除《泰山图》外,还有明朝圣旨三道、明时画像四张,琉璃瓦假山一座,都颇具价值。《泰山图》真迹的失踪,让石氏族人意识到家藏命运的岌岌可危。为了保护好祖上留下的这笔遗产,石氏族人一致决定将家藏悉数捐献给国家。2005年5月23日,族人将家藏捐到藁城市文保所。

2005年6月,老石将族人中的7人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将上述物品予以确权,归其所有,并要求7被告对其停止侵害。

2006年2月16日,藁城法院审理认为:

关于诉讼时效问题,诉讼时效应从发生权属争议时计算,因此,该案未过诉讼时效。

关于石珤所留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从法理上分析,基于本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又无留下确定财产权属的原始书面记载,当事人只能提供间接证据和传来证据;单一的证据虽不能直接证明财产权属,但被告提供的证据之间相互印证,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充分说明石氏家族成员一直对争议财产在共同行使管理、使用、处分等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权利。原告及其祖父、父亲作为石珤的后人,保管争议财产的行为应属合法,但该事实并不能成为原告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合法依据。因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取得时效制度,对财物的长期占有尚不是取得该财物所有权的法定事由。故本案诉争财产应归原、被告及第三人共同所有。

从情理上分析,该案争议财产因年代久远及画像人物的知名度,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对于石珤后人而言,财产的纪念意义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尤其石珤等人画像寄托了石氏家族共同敬仰的情感,不可能作为普通财产分给其某一个家族成员而由其随意处分,祖宗画像的主要价值就是体现在供子孙后代永世纪念和瞻仰。因此,该案诉争财产归原、被告及其他族人共同所有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一审判决结果出来后的次日,石氏族人便来到藁城市公安局报案,请求追查《泰山图》真迹的去向。

原图是卖是藏,至今没有结果,仍是个谜。

石珤简介:

石珤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人家。父亲石玉,官至山东按察使。石珤少年时,受到父亲的学识和为官之德的影响,自幼敬仰历代为民请命的清廉官吏。他博览群书,睿智聪慧,与他的胞兄石玠(jiè),在当地诸生中以文章学识见长知名乡里。公元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兄弟二人一并举进士。石珤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公元1489年(弘治二年)授职检讨官,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前后,数次因病而居于家中。其间,经常抱病游历当地名山,尤其游览封龙山为多,创作了名骚一时的《登封龙山赋》及《熊耳峰》等诗赋。

公元1501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石珤被诏还京师,充任为皇帝整理书籍、翻检书籍的经筵展书官。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明孝宗病逝,武宗即位,迁任国史馆修撰,参与编修《孝宗实录》。

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明武宗初开经筵,以石珤为讲经官。他在经筵上论道,纵涉古今,横及诸学,鉴古昭今,阐述治国之道,使他的治国方略得以在朝堂上阐发。公元1508年(正德三年),迁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次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转年改为北京国子监祭酒,同年,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公元1515年(正德十年)改任礼部右侍郎。

石珤正直敢言,在朝中颇负声望。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武宗准备出游北部边境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石珤考虑到当时瓦刺军不断袭扰边境,连年战争,百姓摇役苛重,皇帝出巡,必然会给河北北部军民增加沉重负担,因此上疏极力谏阻。明武宗又欲南巡南京,一些朝廷诤臣极力谏阻,受到明武宗严厉喝斥,招致贬官之祸。而石珤不顾个人得失,依然直言上疏,使得武宗有所悔悟。武宗任命石珤兼翰林学士,掌翰林院。1520年(正德十五年),石珤主持吏部会试和武举选拔,做到了秉公清廉、选士公正,受到朝野赞许,次年又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学士,执掌詹士府事,成为明武宗朝的要臣。

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死。武宗无子,立孝宗的弟弟之子朱厚璁即位,是为世宗(嘉靖)。当时王琼任吏部尚书,卖官鬻爵,培植亲信,吏政混乱,冗员泛滥。石珤刚正不阿,谢绝请托,维护朝纲,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世宗初立,正需要整治吏治,严明朝纲,选拔贤德刚直的要臣主持吏治。在朝议中,众朝臣首推石珤,嘉靖欲拟诏批准。可是扶持嘉靖即位有功的要臣、大学士杨廷和不喜欢石珤的诤言直谏,影响嘉靖皇帝改变了主意,让石珤仍兼翰林学士,在内阁专管诰敕之事,监修《武宗实录》,任副总裁官。

公元1522年(嘉靖元年),石珤奉旨赴山东祭祀孔子及东岳、少昊陵。礼毕还家,多次上书请求辞官致仕。但是许多朝臣认为他德高望重,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委以重用。嘉靖皇帝乃召之回京,先令其主持公元1523年(嘉靖二年)的会试。次年五月,终于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几近人臣之极,石珤却未明哲保身,仍然不改直言进谏的作风。有朝廷勋戚依仗权势强夺畿内民田万余顷,置为官庄之田,引起百姓极大愤恨,但是迫于权势,敢怒不敢言。石珤得知此事以后,查明真相,立即上奏:这些田庄都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的产业,强行占去,会激起民变,希望皇帝以安民治国大业为重,还田于民。皇帝只好下诏废除官庄,将强抢的民田还给百姓。

公元1526年(嘉靖五年)嘉靖皇帝令石珤为自己的生父编纂《恭睿献皇帝实录》,从封建宗法制度上为自己的生父树碑立传,石珤不得已而为之。不久,《实录》编成,进呈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再次厚加赏赐,而石珤却再次请求去官致仕。

内阁要臣王邦奇历来嫉妒石珤,得知他请求致仕,借机在嘉靖皇帝面前屡进谗言,诬陷石珤与辅政大臣费宏“为奸党”,请求嘉靖皇帝除去二人。二人被迫去职还乡。嘉靖皇帝诏准费宏“驰驿”归乡,却斥责石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下诏“一切恩典皆不予。”作为一代阁员要臣,石珤回归藁城故里,所有行装只有一辆牛车而已。京师父老无不惊叹:“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意思是:自古以来,宰相大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珤这样清廉的人。石珤清廉刚正之名远播各地。

石珤回归故里之后,闭门不出,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冬,病逝于家,谥文隐。公元1567年(隆庆初年)改谥文介。[1]

石珤一生,不仅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而且为人尤重忠孝。他为官治吏常讲“为臣必忠”。他认为,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心胸坦荡,就是对朝廷的忠;为官正直,严于律已,廉洁自重,秉公尊法就是忠。正是这种忠孝观,使得他不畏权贵,甚至不畏帝王,以敢于直谏而驰名。对于家人,他非常重孝义。其兄石玠病故后,他抚养侄儿如子。其姐姐嫁于周姓,亡故后,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他抚育成年;对待三位胞弟也是“友爱倍至”。因此,他罢官于家,其侄儿们对他敬孝如父。

纵观石珤一生,以士大夫“人格”而自立,以报国才华而入仕,以刚正清廉而入阁,最后,因刚正直谏而罢官,身后,还是以刚正廉洁而留名。

其兄石玠同样为官持正,敢于直谏,历官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掌院事。因谏嘉靖皇帝南巡事触犯皇上,引疾辞归。[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